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音乐园地
46249300000011

第11章 名曲赏析(2)

从体裁上来看,《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首山歌体的歌曲;从题材上来看,《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首抒情体的爱情歌曲。从歌词的写作特点来看,它虽然比较简单,但寓意却十分深邃,它运用比兴的写作手法,饱含着无穷的韵味,令人无限遐想。

《阿里山的姑娘》在旋律的写作手法上,其成功表现在:

一、歌曲在曲首处,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在音高上相差八度,以“啊”为衬词的短衬句,形象地刻划出歌声在山间回响的音势,为歌曲主题的确立,为阿里山姑娘的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渲染和铺垫作用。

二、歌曲在旋律进行中,绝大多数的乐句,都采用了上扬和下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而产生抒情与激情融为一体的良好音响。

三、歌曲在旋律的进行中,绝大多数的句子都采用了较密集的节奏(短音符)和舒展的节奏(长音符)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而产生细腻与开阔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四、歌曲在第二乐段(B)中,旋律常在高音区内进行,节奏又较密集,同时,又运用衬词为唱腔,从而形成歌曲情绪的最高潮。

结构宏伟、气势雄壮的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简称《十面》,又名《淮阴平楚》。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的王猷定在《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记载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描写与《十面埋伏》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基本相同,因此《楚汉》可能是《十面埋伏》的前身,由此也可断定《十面埋伏》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

《十面埋伏》结构宏伟,气势雄壮。1975年,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的演奏谱则将《十面埋伏》分为如下九段。

头段《列营》,是全曲的引子。这段乐曲运用的手法洗炼、概括,一开始就在高音区设置了八度和音,由慢渐快地连续“轮拂”和“扫轮”,给人一种战云密布的紧张气氛。同时又将主要音调分别安排在不同音区,形象地奏出了战鼓声、号角声,描绘了一幅古战场金戈齐鸣、旌旗林立、刀光剑影的雄伟画卷。

二段《擂鼓》,运用了低音区,以双弦奏出战鼓雷鸣的音响,预示着一场恶战即将到来。

三段《吹打》,模拟了古代军乐中的音调,做为全曲的主题音乐。这段乐曲在主旋律进行的同时,配上了低音的“挑弦”,这样既增添了吹打场面的气氛,又刻画了战前军中不平静的状态。

四段《排阵》,结构规整,模进的乐句由低音区过渡到高音区,形成对比,旋律进行稳健庄重,节奏匀称,显示了大军在进入阵地之前的严整队列和矫健步伐。

五段《埋伏》,这段节奏自由,乐曲有紧有松,描绘了战前军中的急促动态和紧张情绪。

六段《小战》,是两军交锋的场面。音调铿锵有力,速度急快,连续使用“煞弦”弹奏,不断发出“嚓嚓”的噪音,刻画了短兵相接时矛与盾相碰、刀与剑相击的音响,宛然如真。

七段《大战》,是乐曲的高潮。曲调简明,形象鲜明,似有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气势磅礴,势如破竹。在《大战》中又插入了一节《箫声》,其曲调先松缓,后紧凑,节奏自如,充满悲凉气氛,这是“四面楚歌”的一笔白描。在《箫声》的末尾,乐曲速度转快,并用“绞弦”弹奏,音响喧嚣,如飞瀑直泻,进入了第八段《呐喊》。

《呐喊》是高潮的继续和发展,这里设立了简明的音型,运用琵琶特有的演奏技巧“推并双弦”,强烈地“扫弹”和“扫轮”,发出了人喊马嘶、刀啸剑鸣、鏖战厮杀的恐怖音响,惊心动魄。

高潮过后,乐曲进入九段《追击》。《追击》基本上概括了战争结束的场面。这一小段,乐句工整,每拍音符均等,双音“弹挑”。在最后半拍上,急“扫”主音,全曲嗄然终止,令人大有追尽穷兵之感。

传统的琵琶曲谱,在高潮之后,还有《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段,但由于这几个乐段没有形象地描绘出标题所提示的一定内容,而且在高潮之后,曲调显得有些平淡无力,情绪低落,因而在演奏时,一般都略去。

悲怆激愤的二胡曲《江河水》

《江河水》原是一首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一首民间乐曲,后又由王石路等同志改编为双管独奏曲。20世纪60年代初,黄海怀将双管曲《江河水》移植为二胡独奏曲,获得成功,并在“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中演奏,博得好评。后来,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以深沉感人的曲情,独具一格的乐韵将《江河水》搬上银幕,成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一个场面,那催人泪下的音乐就是《江河水》。

作品由于成功模仿管子的音色和演奏特点及二胡吟、压、滑等柔弦方法,其韵味浓郁,感情内在,人物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通过一个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妇女,面对滔滔不停的江水,倾诉着她不幸的遭遇。她的丈夫被官府抓去服劳役,因遭受百般虐待,惨死在他乡。乐曲表现了被压迫人民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满腔悲愤和自发反抗的心声。

二胡曲《江河水》共有三个乐段(引子‘+A+B+A’)为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乐曲的引子是由一乐段的特征音调写成的散板式乐句,旋律精炼、概括,引人入胜。音乐开始,二胡奏出低音“3”,然后四次上行级进至高音“6,达到引子曲调顶点音,通过强有力的弓法,回转滑音和滑揉音的演奏,音乐进发出感情的冲击,表现出劳动人民仇恨的怒火和愤怒的心声。然后,旋律下行,音乐显现出深沉和压抑的情感,表现出孤苦妇女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心境。音乐进行中,几处停顿,似哭诉的间隙,又似悲极人抽泣,预示一场悲剧的来临。

乐曲一段由二十小节组成,采用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展开音乐主题。开始的乐句为暗淡的羽调式,速度缓慢,旋律呈波浪式起伏,特殊的揉弦和直揉的交替使用,音色近乎人声,旋律显得凄凉而悲切。第二乐句曲调以十度音程跳越,音调两次向上冲击,音乐悲怆激愤,有较强艺术感染力。三乐句节奏顿挫,情绪抑扬,变化有致,对比鲜明,音乐表现出悲痛欲绝的情绪,给人以泣不成声之感。四乐句是一乐句的再现,整个乐段首尾呼应,旋律的终止意味深长。

第二乐段bB调转为C调共十三个小节。二胡旋律和扬琴伴奏交替出现,好似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音乐在调式上采用同主音转调的方法,曲调更具有感染力。二乐段较一乐段在调式色彩、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上的明显变化,力度平稳,乐思为沉思与回忆的状态。在演奏上虚实的运弓走指,直音和轻吟慢揉的使用,更加突出一派凄凉的景象,使人仿佛看到,那江边哭诉的妇女,正苦苦思索着遭遇不幸的原因,却百思不得其解,无可奈何,却又找不到她的答案……乐曲三段是一乐段的再现。曲调以激烈的级进,乐曲展现出激愤昂扬的情绪、使音调由哭诉、沉思变为愤怒和声讨,表现了反抗的气质。

二胡《江河水》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黑暗社会、罪恶势力的控诉、反抗以及他们渴望自由,向往幸福生活的心声。

坚定的气质、辉煌的颂歌——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浅析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管弦乐曲《一八一二年庆典序曲》是应俄国著名钢琴家尼·鲁宾斯坦之约,为莫斯科全俄工艺博览会开幕典礼而作的一首乐曲。该曲作于1880年,1882年在莫斯科首演。乐曲以1812年俄国大败拿破仑军队,取得了俄法战争决定性胜利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写成,首演即获巨大成功。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评论这一乐曲说:“这一深刻的人民性的音乐象平稳的波涛,庄严有力地在大厅里回响,……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乐曲采用了奏鸣曲式。引子由中提琴和大提琴以丰满的和声织体奏出了“颂歌主题”。

宽广庄严的旋律,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坚定气质。接着,乐曲呈示出骚动不安的旋律,象征着战争的迫近和人民对战争的忧虑。最后,管乐在军鼓声中奏出激昂而又雄壮并带有骑兵进行曲特点的号角性旋律。

进入呈示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在快板速度、e小调上用强奏奏出了“战斗主题”,充满了战争气氛。

这一主题在每拍的后半拍都加有重音,增强了乐曲的动力性和不稳定感,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战斗主题达到高潮时,出现了《马赛曲》的片断,象征着攻入俄国的拿破仑军队。接着,乐曲突然呈示出具有优美的俄罗斯风格的主题旋律。

悠久而明朗的旋律表现了战斗着的俄国士兵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对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接着,长笛和单簧管又奏出轻快而流畅的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在爹家的大门旁》,表现了俄国人民乐观的精神。

在乐曲的展开部,已经呈示过的主题相继展开,进一步描绘了刀光剑影的战斗场面。此时,代表拿破仑军队的《马赛曲》主题愈来愈弱,象征着法国侵略军的节节败退;而代表俄国人民的主题则更加稳健有力,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经过再现部以后,乐曲结尾呈现象征俄国士兵凯旋的高潮。引子中的“颂歌主题”在钟声的伴随下形成了辉煌的颂曲。

管弦乐《小天鹅舞曲》浅析

芭蕾舞剧《天鹅湖》,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876年写成的。《四小天鹅舞曲》(也称《小天鹅舞曲》)是芭蕾舞剧《天鹅舞》第二幕里的一段舞曲。

小天鹅舞曲篇幅不长,它是A小调,四四拍,速度为快板。开始,由大管吹奏出八分音符的、活泼跳跃的伴奏音型。一小节以后,双簧管首先用二重奏形式奏出轻快的乐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小天鹅天真可爱的形象。然后长笛在高八度上进行重复。在他们演奏的乐句的长音上,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用十六分音符几次穿插在乐句结尾的长音上,轻快活泼,显得很有生气。

然后,第一小提琴接奏旋律。这里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切分节奏的几个音,用以表示小天鹅步子还不稳但活泼可爱,很有特色,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

反复一次以后,再现开始时的曲调。

最后是个短小的尾奏。它再次采用不平稳的节奏,显得十分有趣,乐曲在两个强音和弦上结束。

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一定要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能力,悉心感受,分辨乐曲的情绪,理解乐曲的意境,再现小天鹅的舞姿,体会她们内心的欢乐之情,要进入乐曲创设的情景之中。同时要听辨乐曲富于弹性的节奏。为了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还要让学生扮演小天鹅进行即兴表演。

柴科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写得短小、精巧、别致,配上舞蹈后,更有诗一般的情趣,画一般的意境。一百多年来,它深受人们的喜爱,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有时还以重奏和独奏的形式演出。

娴静、淡雅、温和、柔美

——《维也纳随想曲》审美赏析

《维也纳随想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克莱斯勒(1875—1962)所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克莱斯勒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医生家庭。其父爱好音乐,他最初的音乐教育就是他父亲给他的。他4岁开始学小提琴,7岁公开登场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2岁毕业后又进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深造,跟马萨尔学琴,跟德利勃学作曲,成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代表作除本曲外,还有:《爱之欢乐》、《中国花鼓》等很多小提琴珍品和一部弦乐四重奏、两部轻歌剧。

《维也纳随想曲》是克莱斯勒早期的作品,全曲具有维也纳民歌风格。据说这是他一次参观维也纳名胜古迹后写下的名曲,是他热爱故乡的思想体现。

这个曲调用4/4拍子,在b小调上进行,虽属小调,但却很刚毅。具有号角般的音调美。运用三连音和顿音,使乐曲轻捷而又稳健有力。经过一系列的半音进行之后,小提琴呈现了音乐主题。

这一旋律带有沉思的意境,好象在回忆维也纳的繁荣景象,非常引人入胜,引起万千思绪和激动。

中段转为B大调,行板。3/4拍子。小提琴用双弦奏出温和柔润、吟诵似的三拍子圆舞曲主题旋律:

这一主题音调来自古老的维也纳民歌,那娴静淡雅的旋律,充满了沉思凝想的回忆色彩,表现出一种怡然、温柔的情绪,犹如慈母轻轻地吟唱着一首柔和的摇篮曲,叙述着遥远的往事。音乐具有优美柔和、圆滑流畅、娴静淡雅之美。

随后乐曲转回b小调,节奏从3/4拍变为3/8拍,速度转为急板,用回忆的动机引出快速而华丽的圆舞曲。

这是一个光辉的乐段。音乐情绪明朗热情。发挥了小提琴的连弓、断弓和拨弦的技巧,使曲调展现出活泼跳跃、热烈欢快、流畅华丽之美。乐曲转而再现了徐缓的圆舞曲和“回忆的主题音调”后,即结束全曲。乐曲前后呼应,首尾合一。这首圆滑、流畅、华丽柔美的圆舞曲,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