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音乐园地
46249300000016

第16章 音乐小常识(3)

信天游山歌的一种。也称“顺天游”。因其形式简便,旋律优美,劳动人民在山野间可自由地即兴编唱,歌唱信天而游,飞传四方,人们便称之为“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陕北和甘肃、宁夏的东部地区,如华池、合水、环县、盐池等地。内容广泛,以爱情题材为多,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控诉、反抗和他们美好的愿望、对幸福的憧憬。是当地劳动人民最心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苦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歌词是两句一段,每首段数不定,可一段,也可十数段。每句七字,也可多至11字。无固定韵律,在段数较多时,可随时换韵。语言简练,生动,感情纯朴,真挚。曲调约有四、五十种。结构短小,由两个乐句构成,上下呼应。多为征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节奏较自由,音调高亢,奔放,悠扬,动听。但在不同地区,风格略有差异。神木、府谷一带的信天游与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调互为影响,风格相近。定边,靖边与盐池、华池等地的信天游则多大跳,在音调上与甘、宁花儿有一定联系。绥德、米脂、佳县的信天游则另具一格,是陕北信天游的代表。自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在陕、甘开展革命斗争以后,信天游成为革命人民手中的有力武器,在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时期,更加广泛流传,得到很大发展,解放后,信天游随着革命的队伍而传遍全国,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爱,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花儿山歌的一种。亦称“少年”、“山曲”、野曲”,意即在田间、山野演唱的歌。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相毗连的广大地区。分三大体系:(1)河湟花儿:

以黄河与湟水交汇地带为中心,沿河上下及其邻近地区所流行的花儿,演唱的民族有汉、回、藏、土、撒拉、东乡、保安及裕固等,概用汉语演唱。曲调称“令”,有“河州大令”、“尕马儿令”、“脚户令”、“白牡丹令”等独唱、对唱曲约一百余首。五声征调式居多,也有羽商调式,少用角宫调式;(2)洮岷花儿:流行于甘肃的临洮、康乐、岷县、卓尼、临潭等地的汉、回、藏群众中,主要曲调有“莲花山令”、“阿欧令”等,歌词简炼,比喻生动,曲调朴素,音域宽广,具有高亢、奔放的艺术风格。在山野演唱时,有用于捂耳朵的习惯。(3)陇中花儿:流行于甘肃的定西、陇西、武山、甘谷、清水、庄浪、会宁等地,曲调分快慢两种,快调一字一音,无拖腔,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慢调深沉婉转,抒情而优美。

山曲山歌的一种。(1)指晋西北河曲一带的山歌。歌词以七字句为基础,节奏规律基本上是二二三,但并无严格约束,可自由伸缩。曲调是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两乐句构成一首。上下句基本相同,上句落属音或下属音,下句落在主音上。以征调式、商调式、羽调式最普遍,宫调式次之。

传说山曲与河曲人民走西口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走西口”,是指解放前晋西北人民由于生活所迫,常在春季外出,到内蒙古西部伊克昭盟、准葛尔旗、包头、大青山、河套等地去卖工谋生。这一带地区,河曲人民泛称“西口”或“口外”,而这种生活就叫做“走西口”或“跑口外”。解放后,涌现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山曲。曲调简洁优美,多大跳,特点鲜明。如《一心向着毛泽东》等;(2)花儿、爬山调亦称山曲。和部分装饰、粗犷,雄健。

爬山调山歌的一种,亦称山曲。流行在内蒙西部广大农村和半农半牧地区。两句一首,上下句曲调基本相同。调式以征、商为主。节奏自由漫长。

牧歌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是牧民们在放牧时唱的歌。以内蒙及西北草原地区为最流行。歌词内容多与放牧羊、牛、马、驼等劳动生活有关。赞美劳动,歌唱家乡。有些则是无词歌,仅由虚字构成。旋律舒缓,悠长,节奏自由,气息宽广。

打歌族民歌的一种。“打”即跳,“歌”即唱,“打歌”就是边跳边唱的意思。流行在洱源县高寒山区。以问答为主,长于叙事。主要在节日或婚礼时唱。歌者分甲乙两方,双方人数不限,少则五、六人,多则二十余人,每方各推一个“歌头”领唱,在他带领下,大家手端美酒或烤茶,围着火塘边走动(并不依节奏跳)边唱。内容多为传说故事,如叙述天地日月及人类起源的《开天劈地》,描写古代游牧生活的《放羊歌》等。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不限,韵律亦无严格要求。曲调较简单,在高亢中又显低沉,具有悲哀的原始格调,古朴动人。

新民歌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四十多年来,我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以及全国解放以来,工农兵群众歌颂党、歌颂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创作的民歌。

新民歌的曲调往往是从旧民歌脱胎发展而来,不少的新民歌是旧曲调填新词。至于新创作的民歌曲调,因受专业创作的影响较深,因此,它们既和传统民歌有深刻的联系,又有其自身的创新;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有崭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这便是新民歌所特有的风格。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民歌有:《洪秀全起义》、《种洋烟》、《洋鬼子》、《光绪逃西安》、《高大人领兵》等,解放前后的新民歌有:《刘志丹》、《绣金匾》、《我随红军闹革命》、《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天心顺》、以及《满野歌声满野笑》、《唱得幸福落满坡》等。1958年以来,新民歌的创作,在我国广大人民中间蓬勃发展,为我国民歌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疆民歌新疆地区各族民歌的统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满、塔吉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7、#1、#2、#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歌词通俗易懂,大多结合现实生活,民歌手与民间诗人普遍受到尊敬,他们在民歌的创作、加工以及传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维吾尔著名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参“十二卡姆”)长期流传民间,深受群众喜爱。著名歌曲《歌唱解放军》、《新疆好》、《弹起我的冬不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流传全国,影响极广。

东北民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民歌的统称,习惯上指东北汉族民歌。东北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居住着蒙古、朝鲜、满,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以及汉族等九个民族,除少数民族外,绝大部分居民由关内迁来,流行于东北的汉族民歌大部分由关内迁来,如《茉莉花》、《小拜年》、《绣荷包》、《绣灯笼》、《送才郎》、《采茶》、《放风筝》、《五更》等,大多来自河北、山东。真正古老的东北民歌极为少见。敌伪统治十四年间,人民痛苦万分,反映人民斗争生活的歌曲有《满洲痛》、《劳工歌》、《东北本是好地方》、《日本鬼闯进东北来》等。东北民歌的蓬勃发展是在“九一三”以后,尤其在自卫战争及土改期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如《抗日五更》、《小日本真毒辣》、《穷与富》、《东北得解放》、《打新春》、《解放后的农民乐洋洋》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粗壮豪放,热情澎湃,词曲吻合贴妥。徵、宫、商五声、六声调式居多。

四川民歌四川省有汉、藏、苗、彝、羌等五个民族,约一亿人口,民歌极为丰富。四川汉族民歌有号子、山歌、薅秧歌、小调、灯调和儿歌等许多形式。其特点是:歌词语言丰富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衬词、衬句大量运用,最富地方特色。民歌音调与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通常一字对一音,朗诵性较强。曲调起伏不太大,平易集中,简洁明快,节奏跳跃有力。常用调式为五声徵、羽、商、宫,调式的交替与转调是常用的手法。《太阳出来喜洋洋》、《跑马溜溜的山上》、《跟着太阳一路来》以及《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歌最为著名,流传较广。四川省少数民族民歌,另条注释。

云南民歌云南省是我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藏、布朗、阿昌、怒、普米、崩龙、独龙、蒙古等22个民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艺术,歌舞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歌数量之多,难以估计,人们唱道:

“抓把谷子撒上天,我们的山歌万万千,普天底下都唱遍,回来再唱两三年”。云南民歌中,以山歌为最重要,歌词格式为四句一首,每句七字,第一、二、四句押韵,内容大多表现生活与爱情。比喻是重要的手法。曲调辽阔明快、缠绵而悠扬,田野气息特浓。流传较广的有《小河淌水》、《山歌》等,其他民歌小曲如《猜调》、《放羊调》、《采茶调》等也颇著名。少数民族地区都具有本民族独特风格的歌曲,如彝族的《彝族山歌》、苗族的《欢迎解放军》、撒尼族的《阿诗玛》、阿细族的《阿细跳乐曲》、瑶族的《瑶族山歌》、傈僳族的《阿卡舞曲》等。由于各民族长期杂居,某些民歌如《农家苦》、《落春花》等,已很难分辨属何民族。关于该省各兄弟民族民歌,另条注释。

陕北民歌指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一带的民歌。有民歌调子、秧歌曲子、信天游、道情音乐以及榆林小曲等类型。后两种已发展成民间曲艺形式,但其音乐基本上仍属民歌结构,在人民群众中还常把道情音乐与榆林小曲当作民歌来演唱。陕北地区,山高坡陡,山大沟深,地广人稀,隔山头叫对门,隔深谷叫邻居,人们传话捎信都必须提高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