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读书之乐
46252600000010

第10章 理清思路五法(1)

阅读文章,必须要弄清作者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主题。思路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怎样理清作者的思路?有五法可遵从。

一、依据体载结构特点理清思路

作者安排思路,总要考虑文章体裁基本结构特点,并与之相适应,因此,我们抓住这一特点,也就能清楚地理解思路。学习小说可按情节结构;学习说明文,可按说明事物的顺序结构;学习议论文,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议论结构;学习记叙文,可按事情发展过程各阶段连成的结构;学习散文,可按“神”与描述片断的联系结构等,结构比较特殊的文章,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具体分析,才能理清作者思路。

二、依据贯穿全文的线索理清思路

作者的思路,常常依据贯穿全文的线索而展开,只要抓住线索,作者的思路也就显示现出来了。如小说《项链》,作者就是按路瓦栽夫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原项链是假的这一线索展开思路的。

三、依据审题抓关键词理清思路

作者的思路,有时在文章题目关键词语上得以显现。如《夜走灵官峡》,题目中“走”字是关键词,我们就可从“走”——夜到灵官峡,后来由于天变路险,我决定不走——到石洞与成渝交谈,后来被他一家坚守岗位的精神所感动,又决定再走——迎着大风雪继续前进。

四、依据选材排列顺序及关系理清思路

阅读一篇文章后,我们找一下作者选择几个材料,按前后顺序排列一下,再看这样排列的原因是什么,勾通前后材料的关系,这样也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如《海市》,作者选取了两个材料,一是儿时见到的虚无缥缈的海市,一是海岛上真实的海市。作者把儿时见到的虚无缥缈的海市放在前面,把见到海岛上的真实海市放在后面,两者联系,这次来山东蓬莱阁,仍想看到这美好的虚无缥缈的海市,可不凑巧,条件不具备,出现不了,于是怀着好奇心去寻,坐船寻到了一个真实的海市。这样,可见作者的思路是,以虚开篇吸引读者,然后引出真实的海市,以假衬真,由可见不可及到可见又可及地写出真实海市的美好。

五、抓文章中主句或关键句理清思路

有的文章在段落里有主句或关键句,找出这些句子,连在一起,就自然会理出作者的思路。

如《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一文,开头总括全文,概括四川抗洪救灾胜利后的大好形势,接下来,课文一至三段在结尾处,各有一个主句,分别是:“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还是解放军好”。四、五段在开头各有一个主句,分别是:“这次四川抗洪救灾,普通群众同样表现出十分可贵的舍己为人、不畏艰险、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四川这次遭到特大洪灾,损失很大,但是在中央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一亿人民团结互助,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生产自救,取得了很大成绩”。把这些主句连在一起,作者的思路更是:抗灾为何出现大好形势——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共产党好(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好(解放军大力支援)——四川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团结战斗——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党中央的关怀。

当然,从作品中理清作者思路,还不止于这五法,这里是仅就一般而言的。

记叙文阅读法

文体阅读法之一,指根据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记叙文,是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各种文章。它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记叙文的要素,一般是指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因为记叙文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事情也总有它的起因和结果,写景状物也总离不开人和事,所以如果对上述“六要素”都未搞清楚,就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作者写作的目的不同,所写的材料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作品的风格不同等,各篇文章“六要素”出现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只写景而不叙事的记叙文(如朱自清的散文《绿》、《春》等),就不具备全部要素。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阅读记叙文,就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来弄清的段落、层次,并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根据不同作品的题材、中心思想、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效果的不同,各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也是不相同的。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有的以标题—文章写的主要事物——为线索(邵华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鹊》);有的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还有的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此外,还有少数记叙文存在两条,甚至两条以上的线索。如夏衍的《包身工》就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写包身工在从黎明到黄昏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副线是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必将灭亡为线索,深刻地揭露了这种制度的罪恶。又如鲁迅先生的《药》。也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华小栓之死;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杀。

二、掌握记叙的顺序。叙述是记叙文基本的表达方式。由于作品的内容、结构方式、作者的意图和风格等不同,采用的叙述顺序也是不同的。阅读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顺序,才能更好地从文章的叙述中了解基本情况和过程,理解文章的条理、层次,并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在阅读中注意分析、掌握记叙的顺序,还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时间顺序叙述。完全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叫顺叙(如陆定一的《老山界》)。不完全按照事情本身的发展顺序,而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提到开头来写,然后再追本溯源,按时间顺序写下去,叫倒叙(如唐弢的《同志的信任》)。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外的有关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情,这种写法叫插叙(如鲁迅《故乡》中写到“我”和母亲等待润土的到来时,插入一段关于杨二嫂的叙述)。记叙中有时还用一小段话,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简要的补充交代,叫做补叙(如《牛郎织女》中写到牛郎给一个姑娘送上红纱衣,并把自己的情形告诉了她的时候,接着就有一段交代,补叙了织女的有关情况)。补叙和插叙的区别是:补叙大都没有完整的情节,前后也没有什么过渡的话。

2、按空间顺序叙述。有的按远近的顺序(如《石湖》);有的按上下的顺序(《如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也有按内外顺序写的(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按事理的关系叙述。有的文章为了通过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来表现中心思想,或者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不一定机械地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叙述,而是把材料按事物间一定的关系来分类进行叙述,如李庄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就是如此。

三、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是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渗透感情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刻画。它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描写手法运用得好,就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分析各种描写方法,体会它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1、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为了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记叙文常从多方面描写人物。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体会它的外貌描写(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的描写)、语言的描写(通常指人物的对话)、行动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和细节描写(细小的事物、细微末节的描写)。描写人物有时还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说来,景物描写主要起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和突出中心的作用。但在不同的记叙文中,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抒情散文中,情物描写重要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游记之类的散文中,景物描写本身就是主要内容;而在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中,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性格起渲染、衬托的作用。阅读时,应当结合具体的人物、情节和作者的意图来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四、注意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是作者直胸抒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的方法。两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不同。后者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用逻辑的方法说明某种深刻的道理,而前者则是为了揭示所记叙事物包含的思想意义,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因而它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记叙文中议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夹叙夹议,一种是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从言论的发出者来看,由作者发出议论的叫直接议论,借助文章中人物的话来发表议论叫间接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也是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所运用的一种辅助方法。由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所写的人或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怀,叫间接抒情。

总起来讲,阅读记叙文,应当通过了解记叙的要素,懂得起码的要求;通过弄清线和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通过分析叙述和描写,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通过分析议论和抒情,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这样,大体上也就算精读了一篇文章了。

说明文阅读法

文体阅读法之一,指根据说明文的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从而晓人以理,给人知识。阅读说明文,目的在于从中汲取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实用性很强的说明文,阅读目的更具有迫切的实用性。阅读说明文,重点在掌握文章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只有掌握特征,才能把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真正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达到预期目的。

阅读说明文,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各个说明点,从整体及其联系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说明文说明某一事物,总是抓住事物特征,以若干个说明点说明事物的某一问题或内容,从而告诉读者该事物在某范围的知识(或者说特征、本质)。而各说明点间的说明顺序又是阅读时了解说明点、把握中心的关键。说明顺序反映了客观事物自身的条理性,也符合读者认识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理清说明顺序,也就从事物内部的科学联系上,从局部到整体地弄清了说明点和中心,把握了特征,认识了事物。

要准确把握文章说明了哪些特征或问题,把握中心思想,还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或每段的开头得到启示。

阅读说明文,要研究说明方法,看文章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的。说明文常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阅读时辩清哪是分说、哪是总说,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有助于搞清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准确把握特征。要根据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注意阅读说明文的目的,准确有效地阅读。对于“下定义”,要认真研究所阐释概念的科学性;对于“分类”,要注意标准、角度,读者自身不可混乱;对于“比较,比喻”,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被说明事物及其特征上;对于使用描写的,要注意描写手段所要表明的事物特点,等等。说明方法常常综合运用,读时应加注意。

阅读说明文,还要注意文章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准确简洁,浅易通俗,但它却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科学性。阅读时加以重视并研究,可通过语言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一般说来,可从词语、句子及句子的某个成分等方面注意它们所反映的性质、状态、程度、范围、主次等,力求从中领会事物的特征。

阅读解说具体事物并且实用性强的说明文,可本着实用的需要,根据实际可能情况,把阅读同生活、学习、工作等实践结合起来,对照实物,阅读文章,认识事物,获得知识。

议论文阅读法

文体阅读法之一,指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无论哪篇议论文,都要通过议论方式论证或阐明某种基本观点和主张。阅读议论文,目的在于把握作者所要表明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即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中心论点,不是仅仅记住一个结论,不能仅知其“如此”而不知“何以如此”,应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紧抠住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对于“证明什么”、“用什么证明”、“怎样证明”作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了中心论点;也只有这样,才是把握住中心论点。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常常在开头或文中或篇末鲜明地点出,读时可加以注意。但议论文对所论对象(即文章的论题)常常会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而这些分论点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中心论点是其中居于统率地位的论点,是通过分论点间的逻辑关系显示现出来的,阅读时要着重研究其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说来,它们或者以并列关系对中心论点作面面观,或者以递进关系层层论证中心论点。阅读议论文,要了解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间是什么关系,居于统率地位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当文中若干分论点起着支持、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时,它们也就成为理论论据。通过前边讲的阅读,读者也掌握了部分重要论据,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所以然”。但中心论点得以确立的论据不止于此,而各论点本身也还有其各种论据。应对全部论据进行研究。阅读时根据“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说明观点”的原则研究: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是用什么作为论据的(引证经典、数字、事实等等),这些论据可靠、充分、典型的程度如何,等等。

议论文的论点、论据不是互相游离、孤立存在的,它们按一定的论证方法有机地组织在论证过程中。论证过程反映了客观真理的规律性,也反映着作者的认识、思辨的方法和过程。阅读议论文,必须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研究其论证方法,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与作者的认识在论证过程中趋于一致。为此,应从理清思路、剖析结构入手,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上,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掌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