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读书之乐
46252600000005

第5章 阅读的艺术(1)

读书要领

读书贵在点滴勤

讲学习,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时间。“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大家都懂,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常常放弃宝贵的时间不去利用。如出门坐车不知带上一本书,开会等人空隙,不知去思考一些问题,致使很多宝贵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更为遗憾的是,一些同志对一天的时间多少用于工作,多少用于学习,心中没个“谱”,致使许多时间在手忙脚乱或彷徨无聊中虚度。

有了双休日,业余时间充裕了,如何利用好,这里大有学问。古今中外,凡有大的成就者,无一不是惜时如金,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与朋友约会,朋友未能按时赴约,他便不停地来回踱步思考问题。半小时后,朋友赶到向他道歉,他却感谢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个研究重要科学论题的时间。陈毅元帅在繁忙的军务、公务中,很会利用闲暇时间,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他的很多诗篇都是在戎马倥偬中哼成的,获得了“将军兼诗人”的美称。

可见,善于利用时间,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一笔可观的财富。怎样利用好时间?笔者认为,有两点需要把握:一要统筹计划,惜时如金。一要见缝插针,持之以恒。

统筹计划,是讲心中要有张自己的“时间利用表”,把每日用多少时间干工作,多少时间用于看书学习,多少时间用于忙家务等做出合理安排。有人说:“一个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一个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出59倍。”又有人统计了这么一组数据: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15分钟就能读4500字。如果坚持每天读15分钟,一周就能读31500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60多万字,可读十几本书。这个统计,意味深长。鲁迅先生正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把一些零散时间“焊接”起来,才铸就了令人羡慕的丰碑。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是会有的。”这就需要挤劲,钻劲,“见时间之缝,插学习之针。”

有些同志总喊忙,没时间学习,实际上是不愿挤,不会挤。如出门坐车多看几页书;开会等人,多思考一些问题;同学、朋友相聚多探讨一些有益话题;饭前十分钟背一条名言警句;睡前半小时过一场电影;星期天、节假日多去一些图书馆、书店,或在家中静心品书。只要保持挤的恒心和韧劲,锲而不舍,钻之不懈,就一定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读很多书,长很多学问,把枯燥变成愉快,把遗憾变成慰藉,把空虚变成充实,把流逝的光明变成有用的财富,把有限的时间变成无限的力量!

挤时间读书,不意味着不要正当的休息和娱乐,而是要适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学习上。

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的精力也总是有限的。热衷于玩,必懈怠于学。“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元帅的两句诗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让我们以此共勉,倡学习之风,戒贪玩之心,去利用好生命的每一分钟。

要善于读书

时下,随着读书潮的兴起,发愤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读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必须善读。何谓善读?我以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读书要有方向性,二是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所谓方向性,就是说读书人要对书有识别选择。清人陆世仪说:“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意思是应该明确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人生苦短,书海无边,有趣有益的书尚且读不完,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读不该读的书呢?“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是徐特立先生的谆谆教诲,值得我们铭记在心。其实,读书要有方向性,中外学者都有共识。记得别林斯基曾经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不仅如此,还应该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类型的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有可请人代读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所以对于不同的书,不能“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善读还表现在有好的方法。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方法得体,事半功倍。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末曾经说过:“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读书方法,多种多样,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好的呢?下面介绍几种名人的读书方法。

一、“见缝插针”法。毛泽东学习外语非常刻苦,由于他的湖南方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练习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他工作日理万机,但每天一起床就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学习一阵子。接见外宾时,有时用英语和人家对话,他还把英文版《矛盾论》放在身边,有空就学。一次旅途中,他用心学习,一边看,一边查字典,竟忘了吃饭、喝茶。就这样,每天见缝插针读书,到了五十年代他就能看新华社的英文电讯稿了,并能很流利地读一般英文书刊。

二、“重复阅读”法。明代的张溥,每得一本书,总要亲手抄写下来,读过一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一直坚持至七遍才肯罢休。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著名书画家丰子恺先生治学严谨,他读书时,习惯在书籍后面写“读”字,每复习一遍就记上一笔。

繁体字“读”共有22笔,他要读完22遍,把“读”字写完整,才算把这本书读过了。

三、“竭泽而渔”法。我国思想史专家,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在三十年代,到南京国学图书馆,声称要读完馆藏的历史文集,于是他天天埋头苦读,一年时间竟奇迹般地读完了数万卷文集,把南京国学图书馆这方面的“泽”真的掏干了。同时,他也捉到了大量的“鱼”,三十年代末,他就写成了一部高水平的《中国思想研究法》。

四、“朗读记忆”法。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所有的知识不过就是记忆罢了。”而朗读有助于记忆。朗读时使人整个身心进入“临战”状态。希腊著名的考古学家舒里曼,是个有名的语言大师,他读书的方法就是朗读,把一篇文章翻来复去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朗读,多次被人从公寓里赶出去。但他运用这种方法,每三个月就学会了一门外语。

五、“日积月累”法。徐特立先生学《说文》的部首,共540字,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读完。他教学生学《说文》部首,要求他们每天只记一个字,两年才能学完。徐老43岁才开始学外文,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每天学一个生字,一年学365个,后来缍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我读书的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经常”、“定量”才行。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外名人都有一整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如朱熹、顾炎武等人的读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因人因书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或机械照搬。然而不管是多么好的方法,都离不开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耐心精读法。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又说:“读书之法,舒缓详尽。”英国学者麦考莱也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过一本书。”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读书须耐心精读。

2.善思敢疑法。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两位古代教育家一位强调“思”,一位强调“疑”,可见“思”和“疑”之重要。明人陈献章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人波尔克又说:“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说明善思敢疑是读书的重要法宝。

3.能入能出法。宋人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警语道出了读书得法的真谛。

总之,读书既要有方向性,又要讲究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善于读书。

读书要讲究方法

书是人类的朋友,几乎任何人都要读书。同是读书,收获却迥然不同。有的人读书的收获很大,有的人读书的收获甚微。读书有什么秘诀吗?如果说有的话,就是要讲究读书方法。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这里,把任务比喻为过河,把桥和船比喻为工作方法。没有恰当的工作方法,任务是完不成的。可见工作方法是多么重要!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做思想工作,有思想工作方法;搞科学研究工作,有科研方法;搞领导工作,有领导工作方法;搞企业管理,有企业管理方法;读书当然不能例外,要讲究读书方法。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举出两个例子。

例子之一,周恩来总理生前曾把我国三十个省市,编成一首七言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

还有内台北上天。

第一句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

第二句指:新疆(江)、黑龙江、浙江、江苏、江西、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第三句指: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

最末一句指: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有些青年人,地理知识少,闹不清我国省市的名称,出了使人脸红的笑话。有了这首诗,情形就不同了。因为它朗朗上口,读上几遍,就印到脑海里了。

例子之二,我国历史悠久,朝代变化甚繁,有人把我国历史朝代的顺序编成了一首打油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旧中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对于我国历史无知,搞不清朝代的变化,难免会出现相声里讽刺的“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搞清朝代变化,也不那么容易,有了这首打油诗,情况就不同了,只要把这四句背熟了,朝代变化的梗概也就记住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在读书方面,讲究方法还是不讲究方法,其效果是相异的。因此,有成就的大学问家,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

被称为“医中之圣”的科学家李时珍,他的读书方法是广收博采,不拘泥书本知识,很注意与实际结合。李时珍读书时发现,诸家说法不一,相互矛盾之处甚多。他决定“采其精华”

,“正其谬误”,使之“是非有归”。他在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了八百多种医书,收集了大量单方、验方。他为了达到“是非有归”的目的,翻千重山,奔万里路,亲尝百药,向有实践经验的铃医、药夫、樵夫、渔夫等人请教,对有些药物还亲手栽培、炮炙、炼制,最后写出了不朽的著作。

朱熹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和登山有相似之处,要一步一步来,他说:

“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绝无至高处之理。”(《朱子语类》卷八)他说,读书要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同上卷十)。

鲁迅先生有读书五法。一曰“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二曰“跳读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三曰“设问法”。读书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问题再细读全书。四曰“五到”法。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五曰“立体法”。他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各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既然学习方法如此重要,有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有没有统一的学习方法呢?回答是又有又没有。

所谓有,因为读书学习有自己的规律性,有统一的读书方法,只要按这种方法去读书,是会有显著成效的。

为什么又说没有呢。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知识基础不同,文化水平有差异,别人适用的学习方法,搬过来对自己未必有用。

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吸取成功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立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精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