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玩出来的智慧:全脑开发婴幼儿潜能
46257800000018

第18章 宝宝第7月(7)

一岁左右的宝宝非常热衷于模仿动物的叫声,“小鸭嘎嘎叫”“小鸡叽叽叫” “小猫喵喵叫”“小狗汪汪叫”都是宝宝喜欢跟着爸爸妈妈学的叫声。这时,宝宝还不会连续发出5个字的语音,只能跟着其中的发音,例如嘎、叽、喵、汪等。开始,先轻轻地叫一声,接着再多学几遍就会连续叫两声,比如等。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宝宝最多能连续叫三声,例如嘎嘎嘎、叽叽叽、喵喵喵、汪汪汪等。爸爸妈妈可以用食指发出命令:当爸爸妈妈举起食指时,爸爸妈妈和宝宝都同时只叫一声嘎,最好指着动物模型玩具或者图片,指着鸭叫“嘎”,指着小鸡叫“叽”,指着猫叫“喵”,指着狗叫“汪”;当爸爸妈妈同时举起食指和中指时,指着图片让宝宝连续叫两声;当爸爸妈妈举起食指、中指以及无名指时,指着图片让宝宝连续叫三声。经过重复练习之后,宝宝会一边看着爸爸妈妈举起手指的数目,一边看着图片,同时根据爸爸妈妈的指令发出叫声。

这项训练不但可以帮助宝宝理解1、2、3的含义,而且需要宝宝把数字和图片上的动物进行联系,既能帮助宝宝了解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也能帮助宝宝学会把数字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2)儿歌和童谣可以让宝宝更聪明

1周岁的宝宝对语言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尽管掌握的词语非常少,但是对爸爸妈妈经常和他说的一些日常用语已经可以准确地进行理解了。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应该经常朗诵儿歌和童谣给宝宝听,促进宝宝的语言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丰富宝宝的语言词汇量,为宝宝自主说话打好基础,进而促进宝宝左脑语言智能的发育。

为宝宝选择和朗诵儿歌童谣时,应该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首先,应该选择语句简洁明了的儿童歌谣,3~5字一句的为最佳,比如:“海浪花,海娃娃,”等。

再次,选择的歌谣应该具有音乐感。儿歌的节奏应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最好富有韵律,如此一来,宝宝相对更容易记住并进行模仿。与此同时,儿歌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宝宝在练习发音的时候,同时可以接受很多信息,可以认识许多事物。此外,儿歌的内容应该尽可能生动形象,符合宝宝的思维习惯。宝宝的思维是由形象渐渐发展到抽象的,对于不满1岁的宝宝来说,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为宝宝朗诵儿歌和童谣时应该配合愉快、丰富的表情与作,为宝宝创造一个愉快的气氛,让宝宝身心愉悦,可以帮助宝宝进行理解和记忆。

最后,反复记忆。歌谣是宝宝早教的一种好方法,爸爸妈妈应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坚持诵读、吟唱,切忌操之过急。同一首儿歌可以再三朗诵给宝宝听,宝宝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模仿其中的发音。

(3)宝宝阅读好处多多

识字是阅读的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是大部分爸爸妈妈理所当然的想法。所以,他们觉得0~1岁的宝宝不会看书,也不用看书,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正常情况下,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虽然宝宝还不识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读书。宝宝通过翻、咬、撕、抓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图书进行探索,可以尽早进入他的阅读过程。

(4)睡前故事可以增强逻辑思维

初次听故事,宝宝很有可能什么都记不住,但重复地听上几次就会大概记住故事里的情节和事情发生的顺序,甚至有时候他们还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这些和次序性、直觉性相关的知识在宝宝将来的科学、数学、写作等放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讲故事时,爸爸妈妈可以在讲完一个故事之后,马上对提出一些问题,例如“维尼熊为什么会把蜂蜜罐套到头上了呢”等。

(5)睡前故事促进宝宝脑部发育

很久以来,睡前故事不但是增强亲子关系的纽带,而且是能帮助宝宝更好睡眠的催化剂。近来研究证实,爸爸妈妈为宝宝营造的宁静、优美的故事情境通过影响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在不知不觉间促进宝宝的脑部发育。

4.如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1)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和宝宝的年龄密切相关。

如果给宝宝一个空盒子,1周岁左右的宝宝最开始会想到用牙咬,企图通过这种方法来探索空盒子里的秘密,他也许会把空盒子扔在地上,亲眼看着盒子从空中径直冲向地面,接着在地面上四处滚动的情景,欣赏盒子掉到地面上时发出的响动。同时,宝宝会坚持尝试,再三确认他亲自观察到的事情的因果关系。

1岁半时,宝宝了解了盒子的用处,他也许会将一些小玩意儿塞到盒子里,把盒子用作他收藏形形色色宝贝的仓库。2岁时,宝宝的想象力已经长出了翅膀,他会发现盒子的很多新通途,例如把盒子作为帽子戴到头上。3岁以后,宝宝想象力张开翅膀自由翱翔,他也许会把一个简单的盒子想象成快小动物的家、魔术盒、快艇等,甚至是爸爸妈妈都压根相像不到的物品。

综上所述,1~2岁是宝宝想象力的萌芽阶段,宝宝会把板凳当作汽车来开,把扫帚当作马来骑等。3~4岁宝宝已经可以想象出自己不熟悉的或者不曾经历过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例如:角色扮演(老师、学生)、过家家等。这种阶段的宝宝想象力还处于初始阶段,他无法想象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和形象,心理学把这种想象叫做再造想象。

(2)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给宝宝讲故事时,爸爸妈妈可以适当使用夸张的语言,同时用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调,多说一些宝宝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词语,例如象声词、叠音词等。假如爸爸妈妈可以充分表达出愤怒、伤心、高兴、喜悦等情绪,睡前故事就会更加精彩,引人入胜。讲床边故事哄宝宝睡觉时.应该用感情来营造氛围,并且要甜美温柔。讲故事前,最好先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和大概内容,这样讲起来肯定会更加生动形象。

(3)音乐开发宝宝的右脑

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进行语言、阅读、书写、计算等工作,叫做“语言脑”,右半球主要负责进行和音乐、情感等有关的工作,叫做“音乐脑”。因为人类的生活和语言密不可分,所以“语言脑”的利用率相对高一些,“音乐脑”的利用率则比较低,导致出现左右脑的功能失调的现象。

当我们使用左脑越来越频繁的时候,右脑使用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减少,甚至有可能关闭。其实,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整整100万倍,但是世界上大部分人一生对右脑的开发和使用不足4%.相当一部分右脑始终处于“睡觉”状态。白白浪费了这么丰富的资源,这是让人震惊和惋惜的。

因为“音乐脑”可以让人产生联想力、直观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灵感,所以假如可以想法设法地开发并充分使用“音乐脑”,那肯定能极大地提高人类的智能。研究者发现,幼儿时期是“音乐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对“音乐脑”进行开发和利用对人的一生都影响深远。

这个阶段, “音乐脑”的思维模式不但易于形成,并且可以永久保持。因此,假如爸爸妈妈在幼儿期就可以让宝宝开始常常听音乐、学习音乐,不但能及早开发“音乐脑”,而且能提高宝宝的智能,这对宝宝的一生将至关重要。音乐是人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因此,并不是一切音乐都具有开发右脑的效果。

爸爸妈妈帮宝宝选择音乐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柔缓舒畅的;有艺术价值的;没有歌词的古典轻音乐;没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和宇宙生命同步的音乐。

5.如何培养大动作能力

1岁以后的宝宝,动作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之前,宝宝只能来回爬动,如今已经可以独立行走。宝宝学会走路之后,喜欢四处走走,随意乱摸乱动,时而走进来,时而又走出去。这个阶段的宝宝,动作非常不稳定,好动。在亲子活动中,宝宝的手在摸、抓、拿的淘气活动中,充分锻炼了手指的功能与技巧,手的动作更加复杂,智能发展也特别迅速。此时,爸爸妈妈仍然应该重视对宝宝的动作智能进行培养和训练。

(1)训练宝宝独立行走

宝宝独立行走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想走得好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刚刚训练独立行走时,宝宝难免会有些害怕,既想迈步,又迈不开。此时,爸爸妈妈可以伸出双手做出欢迎的姿态,这样宝宝才能壮起胆子摇摇摆摆地向前都几步,然后赶紧扑到爸爸妈妈的怀抱中,异常幸福。假如爸爸妈妈站得比较远,宝宝由于害怕而不敢朝前迈步,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就应该靠近宝宝一些,给予帮助,使宝宝产生安全感。有时候,宝宝迈开步伐之后,还是无法走稳,仿佛醉汉似的踉踉跄跄;有时候,步伐慌张急迫、非常僵硬,头朝前,腿在后,步调不协调,经常摔倒。这时,爸爸妈妈仍然应该给予宝宝精心照顾。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应该多多鼓励宝宝走路,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宝宝安全地来回走动。特别是对于那些“小胖墩”和“小懒虫”而言,爸爸妈妈更应该多多帮助,让他尽早学会独立行走。

(2)学跳、学倒退走训练

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练双脚跳,拖着玩具倒退走,或者玩“你来我退”的游戏,锻炼宝宝可以相对稳定并且持续地倒退走。

(3)扔球训练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扔球游戏,同时一边玩一边说:“宝宝,扔给妈妈。”爸爸妈妈可以分别站在两端.宝宝站在中间,让宝宝学习朝两个方向扔球。

6.如何培养精细动作能力

1岁之后是宝宝锻炼手和手指的关键时期,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充分证实了尽早发展手指的动作对开发智力至关重要。通过对宝宝手部动作和精细动作展开训练,能促使宝宝的脑部发育,让宝宝变得更加机灵聪明。平时,宝宝经常模仿爸爸妈妈的示范动作,慢慢地学会使用生活用品,比如用勺子挖东西吃、用杯子喝水、独立穿衣服、扣扣子、洗手、洗脸等。在日常生活和游戏里,爸爸妈妈应该随时随地地训练宝宝手部的精细动作,比如穿珠子串、捡起积木、玩拼图游戏、捏泥塑等等。

除此之外,宝宝还热衷于画画,应该留心教宝宝学会正确的握笔方法,并且及早锻炼宝宝左右手互握、捏小东西等精细动作。

1岁以后的宝宝,已经可以蹒跚地独立行走了。这个时期,宝宝身体的平衡力与灵活性发育得更加完善,爸爸妈妈首先应该教宝宝走稳,能独立迈步、停步、拐弯、蹲下去、站起来、朝前走、朝后退,以及上台阶、下台阶、跑步、走平衡木、自己坐到小凳子上、掷球、踢球、原地蹦跳、钻圈、攀爬、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舞等。

1岁以后的宝宝,在动作能力上,可以脚后跟不着地踮着脚尖行走很多步,并且能手扶楼梯栏杆娴熟地上至少3个台阶。一般情况下,1周岁以后的宝宝都可以自主迈出第一步,经过良好的训练能走得非常好。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应该积极地鼓励并协助宝宝走路,但是应该注意经常休息,别让宝宝太过劳累。并且,要注意安全,以免宝宝跌倒、摔伤。

7.如何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通常情况下,宝宝不到1岁时,社交圈子仅仅局限于和爸爸妈妈等家人,宝宝的主要精力也全部集中在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方面,例如玩简单的游戏、抓握并拣起东西、走路等。

和学习独立行走的基本技能相同,宝宝社交能力的发展也经历从无到有、渐渐熟练的过程。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时,常常会发生一种情况:宝宝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特别活跃,但在陌生的环境里却觉得胆怯拘谨,甚至害怕。这是因为宝宝对周围环境认知不够充分,并且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即宝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欠缺,并且早期的社交能力发育不够完善。对此,爸爸妈妈千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想法设法创造更多的机会锻炼宝宝。

宝宝会在反复尝试、反复犯错误的过程中,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爸爸妈妈应该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行为引导,帮助宝宝适应陌生的环境,让宝宝尽早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

(1)怎样应对脾气暴躁的宝宝

这个阶段,宝宝对外部环境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也有了初始的内心感受力。不过,由于受自身行为能力的制约,经常会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而觉得灰心丧气,也会体验到挫折感。当宝宝出现这种情况时,常常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通常,宝宝发脾气都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很多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为了马上平静宝宝愤怒的情绪,只要宝宝发脾气就立刻在第一时间满足他,或者想方设法哄他高兴。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长此以往,宝宝发现只要自己发脾气就能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把发脾气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常用方法,就会更喜欢更频繁地发脾气。

宝宝发脾气时,爸爸妈妈应该想办法使宝宝清楚,发脾气没有任何用处,不会使爸爸妈妈满足他的愿望的。此时,爸爸妈妈应该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暂时回避,让宝宝独自发泄,等脾气发完了,再用宝宝可以听明白的语言进行劝导,并明确无误地告诉宝宝,小宝宝不应该胡乱发脾气,这样就不是乖宝宝了。

(2)主动与人打招呼

打招呼是一种基本的礼貌行为,可以加强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别认为麻烦,仅仅只让宝宝多说一句话,多呈现一个微笑,可能就会让其他人因此而心情愉悦,对宝宝也有产生好印象。有很多打招呼的方式,根据对象的不用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假如是特别要好的朋友或伙伴,见了面彼此拥抱,或者挥一下手喊一声就行了;关系一般的朋友相视一笑即可,表示看到对方了就可以;不过,见到长辈应该表现得更尊敬一些,要称呼长辈,并且问好,比如“王叔叔,早上好!”“张奶奶,晚上好!”等,态度应该毕恭毕敬。

(3)和别人分享食物、玩具

爸爸妈妈应该引导宝宝和别人分享食物、玩具等,还可以教会宝宝以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友好。例如:教宝宝应该把自己最爱吃的巧克力糖拿出来和客人一起分享,或者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他最喜欢的玩具。有时,即便只是让其他人触碰一下自己喜欢的物品,都表现出宝宝的友善态度,爸爸妈妈应该及时表示肯定,同时表扬宝宝。

(4)学会与人合作。

现代社会中,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生存技能,也是宝宝作为社会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爸爸妈妈应该重点培养宝宝的合作意识,提高宝宝与人合作的能力,鼓励宝宝与人合作。

研究证实,家庭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宝宝乐于合作或抵制合作的态度。有一部分爸爸妈妈使用专制教育的方法,经常责骂命令宝宝,很少和宝宝商量和他有关的事情,在如此的高压教育政策下,有的宝宝就会采取抵制合作的态度。与之相反,如果爸爸妈妈使用民主教育的方法,经常鼓励、表扬宝宝,和宝宝商量一些和他有关的事情,宝宝就会更喜欢采纳爸爸妈妈的意见,表现出乐于合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