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校本研究
46302600000010

第10章 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2)

⑤形成集体叙事文本:将所有的故事按主题、类型或过程,进行编辑和处理,可以通过引言、图片、注解、楣批、旁白、提示等方式,增强叙事文本的现场性、丰富性和拓展性。显然,在校本研究的实践中,集体叙事也有多种类型的变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展开

教育叙事的目的在于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是校本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那么,教师如何展开教育叙事研究呢?

一、汇聚经验

学校科研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立足于学校及课堂中的日常教育实践。也就是说,学校或课堂本身就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场所或现场。因此,即便是自身或他人的叙事,都不仅仅是事件的实录,而体现为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且为一种经过选择、演绎、诠释的经验经历过程。这种经历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经验的搜集:

①搜集个人的经历记载或文本性历史素材,包括个人经历故事、口述史、日记和日志、书信等;其次是通过与参与者的深入交往而进入参与者的内心世界,采用参与性观察、开放式访谈、注意倾听、双向交流、现场笔记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叙事研究。

②应注意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年鉴和编年史、各种文献、纪念性物品(照片、奖品、纪念品等)。

二、诠释意义

叙事不仅囿于记录与叙述故事,更在于激发不断反思自我与勇于实践的专业精神,以及对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交往、追问的过程。这种反思与追问在叙事研究看来,是对经验的重组和理解,以及提供意义诠释的过程。

首先,有了叙事素材,还需要对这些叙事素材进行提取、分析并界定这些叙事事件如何形成、改变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将搜集来的所有故事和叙事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每个故事的主题,然后将这些互不相同的主题重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研究者不能根据现存的理论来加以诠释,应该把你熟知的答案或意见悬置起来,要直面需要探究的现象,并尽可能地从自己的理解和与参与者交往过程中的理解、体验来进行分析,由此可能产生一种新的理解。

其次,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意义是由一系列交往过程构成的,或者说,意义是隐含在所有的叙事事件和故事之中的。只有对这些叙事事件和故事进行诠释,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内在意义才会逐渐被人领会和把握。因此,我们强调光有叙事描述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诠释和理解呈现给读者。要注意的是,对于叙事不可能用因果关系来加以解释,而必须用多义性的诠释来加以理解;叙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研究方式。

三、表述语言

教育叙事中的事实叙述与意义诠释都离不开语言,所以有的研究者把它称为语言取向的研究。

对于教育叙事写作的方式,封·马南归纳出很具启发性的七种方式:

①现实主义式,讲求记实性,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生活现场和当事人的经历,作者的态度冷静、客观;②忏悔式,作者坦诚地敞开自己,以谦虚、惊奇的心态记录现场的文化习俗;③印象式,即详细地记录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及当事人的瞬间反应,形象描绘生动,主观感受很强;④批判式,对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进行抨击,写作上褒贬鲜明、感情强烈;⑤规范式,其研究目的是建立并展示规范的理论,写作风格严肃、逻辑性强;⑥文学式,十分讲究文学上的叙事技巧,如细致的人物刻画、充满戏剧性的转折、伏笔和前后的照应等,读起来引人人胜;⑦联合讲述式,共同创作文本,发出双方的声音。

教育叙事研究的写作应当注意些什么?

第一,采用深描的手法。深描即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比如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日记,某位学科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评价,隐藏在学校建筑中的语言,等等。这种深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情趣。

第二,注重故事的情节。讲故事总得讲述某个事件。这个事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偶然的变化,一个不确定的波折,这种起伏跌宕构成故事的情节。正因为它是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跌宕,它才显得曲折、委婉而动听、可读。

第三,理顺故事的结构。所有的结构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意义。要求一个故事有结构,实质就是要这个故事有意义,让人听了故事以后能明白某种道理,当然,这些教育道理、教育理论只能隐藏在故事或事件的背后,即用藏而不露的方式表达某种关于教育或人生的道理。

以叙事(讲故事)为特征的文本既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总结。叙事文本是叙述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故事,这个故事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所叙述的故事必须是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即教师参与其中并引起了某种改进。

案例点击片段叙事: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

在一次公开课时我发现有一位从不举手的学生M举手了,我有些奇怪,但还是让他起来发言。但M站起来后一脸的羞愧和慌张,根本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我让他坐下,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心里有些纳闷:这位学生为什么这次举手了呢?举手又为什么不知道答案呢?站起来之后的羞愧和慌张是否对这位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呢?

下课后我把M叫到办公室。我安慰学生M说:“今天你举手了,这很好,这说明你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当时究竟是怎么考虑那个问题的呢?”

没想到M说:“其实我根本不知道答案。我不希望被同学看不起,所以我举手了,希望能够侥幸地蒙混过去。可是老师偏点我回答。”

我当时听了很感动,犹豫了一阵子,我对那位学生说:“这样吧。我们做一个约定,以后每次上课你都积极举手,如果不知道答案,你就举你的右手,如果知道答案,你就举起左手。你一旦举左手,我就点你起来回答问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学生M果然开始每节课都举手。同学们最初都觉得有些奇怪,但时间长了,同学们开始渐渐相信M是学习高手了。

有一段时间我做过统计,M举左手的次数为25次,举右手的次数为10次。但自从我找他谈话,把我统计的他举左、右手的次数告诉他之后他举右手的次数越来越少。

M在日记中写到:“考上大学后老师来送我,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别让自卑打倒你的自信,换只手高举你的自信’。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举右手并且少举右手只是为了让我超越自己,换只手高举自己的自信,赢自己一把啊!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不了遇到对手和困难,但如果不能举左手,那么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起自己的右手’……”

自传体叙事:我的教育经历

前些日子,我们几位老师约定写教育自传,我就谈谈我的教育经历吧。

我出生在广州的一个教师世家。从小父母就希望我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教师,继承他们的事业。他们总算如愿以偿,现在我真的成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许多人因为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而成为教师,而我却恰恰是因为讨厌教师而去做教师的。说起来也有一段故事: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由于父母对我严加教育,所以我学习成绩一向很好,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可能是我性格比较内向,很少说话,在班上表现并不活跃,所以我并不是老师心目中的爱将。即使我考试考到第一名,老师也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一次。相反,那些平常话很多、很讨老师喜欢的几位班干部,老师事无大小总是表扬他们。那些表扬语,连我都听腻了。

然而,我想听一句老师对我的赞扬语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可望而不可及。更气的是每次家长会,班主任对我妈妈说的都是同一句话,而且是惟一一句话:“你的女儿就是一块死木头,根本感觉不到她的存在。”

这句话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为了这句话,我不知哭了多少个不眠夜。我不明白老师为何如此地不公,如此地偏爱。

也是因为这一句话,我暗地下了决心:我日后一定要做一名教师。而且要做一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教师。结束了小学那段不愉快的日子后,我更加努力学习,而且开始不断改变自己。我努力地去和同学、老师交往,并积极地在各方面表现自己。在中学和师范大学的学习期间都受到老师的一致赞许。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后,我果然成为了一名教师。

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接触到那一张张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面孔时,我的心融化了。他们使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对教育的狂热之情。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小学教师不喜欢我。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可爱之处,只在于老师有没有用心去挖掘而已。

在我教的第一批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在许多教授过他的老师心目中,他是一个顽皮可恶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处处与老师作对。刚接班时,由于我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更加一点也不怕我。上数学课,他就拿语文书,上语文课就拿数学书。你叫他去东,他就偏去西。你骂他,他却习以为常。

在一次体育课中,我教学生学青蛙跳时,他不仅不学,而且还冲着我说:“你以为我们是白痴?无聊。”说完他拔腿就跑。我不服气,就在后面追他。跑了几圈后,我不仅没有追上他,还被他抛开了一段距离。

这时我惊奇地发现原来他跑步如此的快。我停下来不再去追他,站在原地高兴地鼓起掌来。他回过头来惊奇地看着我。

我对着学生们说:“同学们,原来我们班有一个跑步健将,他就是曾××。如果不相信,咱们就来个跑步比赛,好吗?”同学们都一致赞同。

“你敢不敢跟同学比比,证明自己的实力呢?”以他那不认输的性子一定会答应的。果然,他马上答应了。经过几轮的比赛后,他果然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被同学公认为我班的第一跑步健将。所有的同学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从那次以后,我发现他变好了。上数学课时,他悄悄地把数学书放在桌子上了……每个人都有权利使自己成为人类认识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近学生,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真正含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应当说,叙事研究方式及其成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叙事研究所关注是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在研究者和读者之间释放教育理论的思考空间,引申出教育理论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

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也可以从实践成效和作品形成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实践成效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一、促进教师与学生自主性的双重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始终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体现了对教师主体性和专业自主性的尊重,使教师能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自我反思,主动地改造和提升自身的经验,获得与教育情境高度融合的有用的知识,改善教育水平。这正像叶澜教授所分析的那样,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识,对日常工作保持敏感和并认真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的觉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构成了教师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专业业务能力,即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教师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表现为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思索,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这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同时,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会使他十分看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教育十分期望实现的价值和达成的目标。

教育叙事研究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教育叙事者来说,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人格重新建构的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人们重新整理自己的经验,当片段的情节连接并组织成完整的故事时,隐藏在情节后面的意义便凸现出来,潜意识中的观念被推到意识的显要位置。实际上这是个反思过程。教师许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澄清,从而重塑新的自我,获得对教育的“意义”的新理解,提升了生命的质量。

二、促进所有教师的整体发展

从狭义的叙事研究来看,叙事研究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撰写研究报告,它是一种教育写作方式。但从广义上看,叙事研究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参与、经验叙述等整个研究过程。叙事与对话、互动密不可分,开始是自我的对话(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对话),主体的我带着感情陈述自己的故事,先感动自身,然后引起其他人的共鸣,产生移情体验。特别是在群体中进行的集体叙事,其相互激发、相互教育、共同感受、共同进步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促进校园文化的积极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引导力量,“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是以学校过去的重大事件及现在发生的故事为核心内容。这意味着,尽管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概念来区分并定义不同的学校文化,但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如果不清楚学校发展史及其现实,便无法提炼学校精神和打造学校文化。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教育叙事能够显示其价值。因此,也就可以从教育叙事入手,来讨论如何提炼学校精神以及建构学校文化,如叙述学校历史,教师与学生听故事说故事,提炼学校传统与特色,等等。

这种以叙事方式进行的学校文化建设,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能使学校文化成为每个人的感同身受。

从作品形成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成果大体有三种形式:

一是教育的课例、课堂教学实录、教育故事、随笔、反思札记、教后记等。

二是比较严整规范的叙事研究报告,如丁纲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各辑中所载的叙事作品。

三是以叙事方式撰写的专著,如卢梭的《爱弥尔》,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著作,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等等。下面以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的一个片段来看其专著的感染力。

案例点击绝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安妮有迟到的习惯。我多次找安妮谈心,建议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她仍然常常迟到。

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我让她站在教室外面。大概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走进教室。进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下?再站一会。”

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

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