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Z(2H〗消费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MZ)〗消费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消费的不同追求,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企盼、和对理想的追求。透过对消费观的剖析,不难看出,消费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表层反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商品经济的日趋发达,在小学生中开展消费教育,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而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创建文明学校等活动的重要内容。由于消费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同时也都有自己对消费的理解。因此,消费观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消费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共同配合。
一、要把消费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开展。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要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就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掌握实际情况。应该了解学生:家长是否常给学生零用钱,数额多少?有无指导?学生手中有钱,最想做什么?目前应特别注意学生高消费、超前消费的前题。平常通过教师的观察,还可以了解到有些学生不爱惜钱、粮,吃剩的点心随意扔掉,有的同学丢失物品不觉可惜,甚至叫他(她)认领也不在乎等等。
上述种种现象,说明学生消费问题既有思想教育、生活习惯培养的不足,也看到了社会、家长在消费问题上缺乏清醒认识,甚至有以不良消费倾向影响学生的问题。
因此,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要取得社会的共识、家长的配合。要从道理上说服家长,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让家长认识到,引导学生正确消费,不只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是关系国家兴衰、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大事,进而在消费教育方面同学校同步进行。
二、消费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寓消费教育于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
学校可以通过学、查、讲、做、算等做法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举办“厦门特区的昨天、今天、明天”报告会,让学生了解夏门经济特区腾飞的历史,特区人民艰苦创业的艰难,懂得为什么还要艰苦奋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摒弃奢侈的享受,追求有意义的生活;高年级学生可就地组织社会调查,学习社会上各条战线先进人物艰苦奋斗的事迹,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浪费可耻。还可以请学生算一算国家培养一个小学生所需要的费用,这又需要多少人流血流汗、辛苦工作。通过学习社会,向学生灌输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启迪学生思索怎样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消费教育要强调自然、生动,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加进这方面内容。如数学课,可自编应用题,让学生算节约账。算一算,全国每人每月节省0.5千克粮食,把节省下来的粮食供给厦门居民,每月每人供12千克,可供70万人吃多少年等等。孩子们会从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得到有益的启迪。
消费教育可能渗透到课堂之外的学生活动之中。可以组织学生自编儿歌,排成节目;可以编成板报,宣传正确消费,如何合理消费等。通过学生自我宣传,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勤俭美德,并自觉贯彻落实到日常行动上。
在思想教育基础上,结合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针对学生消费实际,学校可制订一些具体的措施,制止不良消费现象。如不准学生带零食到学校吃;上体育课只带茶水,不带保健饮料等。在平时的班级评比中把这些规定列入评比的项目,通过检查评比,持之以恒,养成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实践表明,把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多数学生参加春游外出的活动,每人的消费都自觉地控制在三元左右,同学把一分、两分的零用钱积蓄起来,参加赈灾捐款活动,有的同学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点心、礼品慰问孤寡老人;有许多同学把钱花在有益的事情上,比如买课外读物、买学习用品等等。通过消费教育,孩子们穿戴朴素了,懂得爱护公物、珍惜钱财;红领巾读书活动成绩显著。
应当指出,我们是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着改革开放大潮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使学生能够成为克勤克俭、作风过硬,能够同心同德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消费现象,学会正确消费,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今天,消费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要与过去五、六十年代有所区别。要敢于面对市场、积极引导。不能把消费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勤俭教育。要让学生正确识别哪些物品是货真价廉,学会购买物品,学习商品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保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买到劣质商品要怎样投诉等等。
总之,消费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MZ(2H〗德性培养是学校教育的核心〖MZ)〗80年代以来,“知识就是力量”口号恢复了,是件好事。
然而这口号并不全面,因为有知识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
加之“物质利益原则”泛滥,追求致富有比科学更方便、更迅捷的途径,从而使新的“读书无用论”兴起。更有甚者,正气沮丧,歪风猖厥,纵欲主义肆虐。这使得以“德性就是力量”来补充、纠正“知识就是力量”之偏,显得极为必要。
若干年来,学校教育以培训人才为目标,有必要反思。那种将“升学率”作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评价指标,德性教育置于次要地位;或者虽顾及了德性教育,但也多半局限于“听话”、“守规矩”等方面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缺少自主的道德原则。学校应以“首先要做个正派人,而后才考虑学点本领为社会作贡献”的原则教育学生,也就是说,应把德性培养放在第一位,知识训练置于其次。
当然,这里讲的不是时间分配,而是相对位置。
应该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区分开来。道德教育中不少项目具有继承性,在任何时代、对不同人都是共同要求的,例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团结同志,以及诚实、守信、负责、勤劳、勇敢、坚毅、谦虚、正直等等。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些项目的教育被忽视了。在道德教育遭忽视的基础上,政治教育用再大的力气也难以奏效。不讲信义、翻脸不认人的人,决不可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只会是机会主义者。
德性培养的所有项目都归结于一点:良心。而良心人人都有,只有晦蔽,澄明之分;德性教育就是要让良心发现(或叫良知澄明)。当然,这种教育不是停留在空口说教上,主要须以身作则,并分析学生自己的错误行为究竟错在什么样的良心晦蔽上。
〖MZ(2H〗教学生学会做人〖MZ)〗东方民族,尤具中国,历来研究做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人教育,故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所谓“做人”,就是自觉地按照一定的公共生活规则和社会伦理道德,待人接物。
做人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教学生学会做人,应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
人作为社会的动物,除了必须依赖自然环境外,只有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才能存在和发展。那种离开社会,离开集体,离开他人,完全孤立的人是没有的。所以,人与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必然要建立一种密切关系。这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社会越发展、越进步,这种关系就越密切、越复杂。要正确处理和协调这些关系,就需要有一些怎样待人接物的普遍的公认的准则,因此,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规范,便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
今天人们普遍遵循的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和规范,或叫“公共生活规则”,一般来说,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诚如列宁所说,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这些“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校实施做人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
我们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就是将社会意识和社会道德向个体转化,即按照社会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和积极的环境影响,把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讲得很清楚,在学校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就是当前学校教人做人的基本任务。
那么,有些什么做人的基本东西要教给学生们呢?
与自身的关系:如接纳自己,自尊,自爱,志存高远,与时竟驰,做一个自觉、自为的人。
与他人的关系:如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宽容,光明笃实,以诚待人,不骄不谄。
与集体的关系:如有责任感、义务感,和衷共济,有合作精神,爱群、利群、乐群。
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讲奉献、讲牺牲,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与自然的关系:如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自觉承担生态平衡的责任,主动维护和创造优美的人类生活环境。
在社会主义社会,做人的最高境界,应是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具有“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的人。这种人,就是毛泽东说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当然,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做人”观。他们兜售所谓“做人诀窍”。其“诀窍”就是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反社会、反人性的“做人”观。如有些人鼓吹个人目的论、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在一些人中出现了偏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倾向;还有的人是非不分地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鼓吹生存竞争、个人奋斗,等等。这都是完全错误的,是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本对立的。
〖MZ(2H〗文明校园与校园文明〖MZ)〗最近,不少大学的门口又新挂了一块金灿灿的铜牌--“文明校园”。各挂牌高校如能以此为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是好事一桩;倘若以为招牌挂起就万事大吉的话,那么这些“文明校园”里的“校园文明”便会成为颇为尴尬的话题--因为在这首校园文明合奏曲里实在是还夹杂着太多的不和谐的音符。
置身大学校园,人们在为校园里的那种浓浓的学府氛围和大学生朝气勃勃的精神风貌而深感振奋的同时,也一准会为不少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而惊愕不已,“笑声叫声争吵声,声声刺耳;好事坏事寻常事,事事揪心”,还有考试作弊、买饭插队、“课桌文学”……人们不禁要问:大学校园怎么啦?这种不文明综合症还有没有治?
尽管“万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亨·哈·埃利斯语),我还是相信只要按照“管、实、严、多、修、反”去做,我们是会拥有名符其实的“文明校园”的。
一要“管”。大家都明白,通过了“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与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须作艰苦的努力,却很少有人去想一想拥有了“文明校园”的称号是否就真的实现校园文明了?因此,很多人都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而不再重视校园文明建设已还有一些人则是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望和无奈,面对校园不文明现象采取不管不问、不疏不堵的无为而治的政策。譬如,在学生谈恋爱方面,许多大学的“校规”都经历了“严禁--禁止--规劝--不提倡--无所谓”这样一个步步退让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大学赛过伊甸园”的症结归咎于“妥协政策”,也许有些偏激;但是,那些藉口社会的开放度愈高对“不文明”言行的界定愈困难而为其大开绿灯的“宽容”做法,显然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增强我们建设文明校园的信心和决心。笔者认为:亡羊补牢犹未晚,文明建设需要管。当然“管”包括“疏”和“堵”两个方面,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十分讲究工作艺术和技巧。
二要“实”。既然要管,就要真抓实干,就要有实际的招数,就要把一切落实到实处。最近,河北大学为促进校园文明建设,重点推出了理论武装等“十大工程”;南京大学响亮地提出了消除公共场所起哄、消除课桌文学、消除打麻将、消除考试作弊、消除男女同学交往不得体现象,倡导优良学风和校风;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颁布了校园内禁止抽烟饮酒、禁止售烟售酒的“双禁令”;上海交大则推出了以制订好一系列仪式教育制度、唱好一首校歌等为内容“七个一工程”……这就是为校园文明建设指出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三要“严”。加强常规管理、狠刹歪风邪气,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对少数基础文明较差的学生在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辅之一定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同时,对于要求学生不严、管理不力的有关人员,也应制订相应的促进措施。
四要“多”。事实表明,许多有益和无益的活动都呈现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学生的各种学术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并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
五要“修”。“知识越多越不文明”本是一个绝难成立的命题,可在为数不少的当代大学生、研究生身上却得到了蹊跷的印证,唯一能够解释的理由,就是这些人所拥有的只是一种“畸型”的知识结构--专业上的巨人和修养上的矮子混合体。由此更让人感到古人所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辟,只有全面加强自身的修养,才有助于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消除校园不文明现象。
六要“反”。我常常听人抱怨,说大学校园遭受社会上太多的“精神污染”--认为此乃校园不文明之源,却很少听到有谁自信地谈过大学对于社会的反作用力即“精神辐射”。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高等学府始终都向社会辐射着新思想,并不同程度地领导着社会潮流、影响着时尚。虽然人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但是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人”组成的,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或主或客的角色。所以,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人们应“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讲究文明,创造文明,创造文明校园,创造文明社会。否则,便没有完全尽到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