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风范
46305200000020

第20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邓小平“文革”中

在江西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往往在逆境中更能显示出英雄本色。对于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曲折的邓小平来说,“文化大革命”使他又一次遭受了平生中最痛苦的冤屈。但是,与一些一经打击就走向消沉的政治人物不同,邓小平以他无比坚强的意志,怀抱坚信真理的信念,坚定地承受这一切,在岁月的磨炼中等待历史的转机。

1966年中国大地上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来势汹涌无可阻挡。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撤销“二月提纲”的严厉通知。8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严厉指责刘少奇、邓小平派工作组是“镇压”、是“恐怖”,说“牛鬼蛇神,在座的就有”。8月7日,会议印发了毛泽东5日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锋芒所向,直指刘少奇和邓小平。8月8日,林彪在接见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时宣称“要弄得翻天覆地,轰轰烈烈,大风大浪,大搅大闹,这半年就要闹得资产阶级睡不着觉,无产阶级也睡不着觉”。同日,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强调“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0月9日,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中心内容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掀起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12月23日下午,中南海院内出现了第一批点名攻击刘少奇、王光美的大字报。1967年1月13日深夜,毛泽东最后一次约见刘少奇。两天以后,刘少奇和王光美被押上一张独腿桌子挨批斗。7月18日,刘少奇夫妇、邓小平夫妇、陶铸夫妇同时在中南海被揪斗。一年以后,即1968年10月31日,中共第八届扩大的第十二次中央委员会决定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到此,“文革”对大批老干部的政治迫害并没有结束。1969年10月,林彪签署了“一号命令”,借首都北京实行“战备疏散”,把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弄到外地去。在这个命令下,刘少奇在重病中被遣送至河南,不久死于开封;朱德被送到广东;张闻天去了无锡;而邓小平和陈云、王震则被遣送到由林彪爪牙控制的江西。当时,邓小平成了“刘邓”司令部的第二号人物,正处于运动的中心。

面对林彪一伙人的策划,周恩来总理是气愤的。然而,凭他多年的政治经验,他知道在运动的正面进行阻拦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从侧面减缓运动的压力和冲击波,方能奏效。为了保护邓小平和陈云、王震同志,1969年10月3日,周恩来给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办公室打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电话,向江西省革委会、省军区负责人打招呼。10月18日,周恩来又一次给江西省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打电话,对江西的负责人说:“毛主席不是在九大说过吗?邓小平的问题和别人不同,他下去是到农村锻炼。”然后,周总理以严肃的口气要江西省革委会、省军区帮助和照顾邓小平、陈云和王震同志,研究一个具体接待的意见向中央报告。10月19日晚,周总理又指示应改邓小平去赣州为留南昌市郊,住房最好是两层楼,独家独院,又能散散步,又比较安全。就这样,1969年10月23日,在“文革”风暴席卷神州的当口,邓小平夫妇在周恩来的精心保护下来到了南昌市郊的望城岗,住进了一座小小的“将军楼”,开始了将近5年的下放劳动生涯。

面对这次外迁,邓小平沉着坚毅,处变不惊。11月9日上午8时半,他和卓琳身穿蓝纱卡工人装,健步来到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厂参加劳动。邓小平干起了钳工,卓琳干起了电工班的绕线工。在“文革”风暴中,工人们称他“老邓”,这个称呼不“左”也不右。

对于工厂劳动,邓小平并不陌生。48年前,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曾在克鲁梭的施奈德工厂当过轧钢工,以后又转到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工厂当制鞋工。这次参加劳动,邓小平干得全力以赴,极其认真。他每天工作极有规律,早晨8点半到厂,中午11点半下班,不管春夏秋冬,他和卓琳从未间断,从不迟到早退。邓小平在厂里干的主活是修理轮子和加工螺丝,需要经常使用锉刀,劳动强度大,有技术难度,可是邓小平很快就成了行家。以后,邓小平又开始修理拖拉机上的花键轴、销子槽和齿轮,并很好地完成了工作。殊不知,此时的邓小平已是65岁的人了。

邓小平在认真劳动的同时,在生活上也经受了很大的磨炼。1970年1月,中央办公厅开始对邓小平一家停发工资,改发生活费,其总收入一下子比原工资减少了2/3。卓琳接到这份生活费单子后心情很沉重,一方面担心邓小平的问题会升级,另一方面也为全家的经济负担担忧。此时,老大邓林大学毕业尚未分配工作,需要家里寄生活费;老二邓朴方半身瘫痪在北京更需要经济上的支持;老三邓楠在安徽农村插队也很困难,需要照顾。怎么办?在生活上的困难面前,邓小平想起了勤工俭学和当年的大生产运动。他决定改变生活习惯。

从1970年元旦起,他已不再服安眠药睡觉,减少了爱抽的香烟,改喝白酒为喝米酒,每天以素食为主,餐餐吃饱。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他在院子里开了四块地,种上了小白菜、西红柿、辣椒、大蒜等蔬菜,还饲养家禽和自己酿米酒。每天早晨,他起来后就在地里施肥、浇水、除草,精耕细作。有一天,他高兴地喊道:“卓琳呀,快来看,丝瓜又开花口罗!”邓小平在江西的日子里,业余爱好是读书和散步。在这段时间,他大量阅读了马列著作、《二十四史》和其他古典名著,尤其是《资治通鉴》,他手不释卷。此外,他坚持天天走路,从不间断,每天步行在10里路以上,在他上下班的路上和将军楼的院子里,踩出了两条“邓小平小路”。

当然,邓小平不止是在走路,也是在思考,准备重新为党和国家挑起新的担子。毛毛写道:

“看着他那坚定而又敏捷的步伐,我心想,他的信念、思想和意志更明确、更坚定了,为他今后的战斗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