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6317000000007

第7章 “情”与“理”的合金(1)

——道德信念是推动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

道德信念的作用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动机。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信念是“情”和“理”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它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认知,是一个人活动的理性基础。这种理性基础使人对某种社会道德义务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完成某种行动。道德信念是推动一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它可以使张思德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可以引起个体情绪情感上的种种体验,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形成了道德信念,就无须外力的监督、检查。因此,品德教育中不可忽视道德信念的培养。

生活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分析问题、评价事物、选择态度和行为。对符合自己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对有悖于自己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则取否定的态度。因此,信念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驱动作用。同时这种导向和驱动作用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即既可以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又可以起消极的破坏性的作用。信念作用的双向性主要是由信念的性质决定的。正确的信念起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错误的信念起消极的、破坏性的作用。如,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的人坚持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道德信念,在实际行动中,时时处处为人民服务,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人则信奉“人性都是自私的”这样一种道德观念,由此导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结果。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因为抱定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的坚定信念,驱动着他满腔热情地为他人做好事、为人民谋利益,他“浑身是劲,总觉得这股劲,用也用不完”。

“模范团长”李国安抱定“共产党员要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干为党立碑、为民造福的事”这样一种坚定信念,驱动着他带领给水团勇于牺牲、乐于奉献,不顾伤病之躯,辗转奔波在内蒙古戈壁滩上找水、打井。相反,一些领导干部,却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捞就捞,不捞白不捞”的错误观念,不顾人格、国格,贪污受贿,作出种种败坏党风的恶性事件。这相反的案例,说明了道德信念导向作用的双向性。

道德信念的形成

各种信念形成总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认识阶段。信念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确信的观点、主张、见解等,它的形成首先需要人们感知客观事物而在头脑中反映它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的事物的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过程形成有关的思想观点。所以,信念形成必须经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我们在日常思想教育中,通过灌输、传授理性认识的东西,使学生树立一定的信念,也经过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的。日常教育中,教育者之所以采取许多生动直观的方法,如,参观访问,运用图表、实物,使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等,目的就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学生自己头脑的反复思考,相信和接受那些理性的东西。举例来说,教师教育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他首先需要讲述有关案例,具体说明什么是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和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危害,等等;学生则联系他个人的有关经历,联想他过去看到和听到的有关情况来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老师所讲的道理,把它变成自己的认识,进而自己实际地得出“要遵守社会公德”的结论。

个体信念在形成过程中,依次表现知识、观点、信念三种不同的形态。再以“要遵守社会公德”为例,一个学生要形成这样的信念,开始的时候,要由家长、老师向他讲述有关社会公德的内容、要求、意义等基本知识,或者是他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是他通过个人的观察和道德实践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有了关于社会公德的知识后,他才会在自己头脑中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观点,如“社会公德是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要求,人人都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但是如果仅仅到此为止,个人还不曾有切身体验,没有确信它,那么这个观点就只是观点而不是信念。只有当他在生活实践中看到并体验了由于遵守社会公德而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行为受到了人们的肯定评价;看到并体验了由于不遵守社会公德,给个人、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这种思想行为受到人们的谴责时,他才会从内心肯定这种观点,确信这种观点是真实、正确的,从而在以后的有关思想行为评价和选择时坚持这种观点。只有此时,这种观点才变成了他的信念。

从个体信念形成过程来看,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一项关于儿童道德信念的研究表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实际上还不存在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学生出现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他们开始具有自觉地完成作业和保持良好纪律的道德愿望,但这些愿望的自觉性很低,也不稳定。五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某种自觉的和坚定的道德信念。从少年期开始,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道德信念教育的基本规律

信念教育的规律,就是存在于信念教育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或必然性要求。这种本质联系或必然性要求,在信念教育中反复起作用,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信念教育的规律可以包括以下几条:

一、以信为本规律

信念教育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具有根本性。信念不是一般的思想,而是确信的思想;不是对事物的感知,而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信念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信念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信”字。教育者要有效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教育对象接受和确信他们的观点、主张、意见;如果教育者自身怀疑、动摇,甚至根本不相信,那就无法教育别人,使别人相信。因此,解决“确信”问题是信念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突出特点。

二、知识制约规律

知识制约规律是信念教育的重要规律。这个规律的存在是由信念的结构、信念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决定的。任何信念都由知、情、意、信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没有“知”这个基础要素起作用,就不能产生相应的“情”“意”“信”,也不能形成一定的信念。人们的信念在形成过程中,总是表现为“知识—观点—信念”三种形态。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能形成一定的观点,没有一定的观点也不能形成一定的信念。信念形成归根到底靠知识孕育。知识制约规律在信念教育中有明显的表现,主要是:信念形成需要用知识启动;正确信念的强化需要用知识促进;错误信念转化需要用知识启迪。因此,在信念教育中要充分运用好知识制约规律。具体而言,要根据信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知识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对象灌输有关的知识。上海市建平中学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信念教育”中了解到,学生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问题上认识有偏差,与他们对党的历史了解不多有关。于是,教育者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的几个突出问题,举办了党史知识及党章系列讲座,安排参观中共“一大”南湖会址、“中美合作社展览会”(渣宰洞),以及祭扫革命烈士墓、组织访问地下党老党员、请离休老党员作报告,等等。通过上述党的知识教育活动,学生的政治信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认识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道德信念教育的主要方法

道德信念教育方法是人们为增强道德信念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毛泽东主席曾把方法比作过河时的桥和船,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见,道德信念教育的方法对于达到教育目的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