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能源的世界(科学新知丛书)
46320600000015

第15章 核能利用(4)

20世纪70年代,英国发展起低浓铀石墨气冷堆,这就是改进型石墨气冷堆。70年代中期建成2座核电站,每座电站2座堆,单堆功率为660兆瓦。

在石墨气冷堆的基础上,美国、英国、前苏联和德国还发展起来一种先进的高温气冷堆。它用石墨作堆芯材料和慢化剂,氦气作冷却剂。所以称作“高温”,是由于它的堆芯出口温度通常在850℃以上。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为发展宇宙火箭曾设想了高温气冷堆,但由于军用价值不大而放慢了开发的速度。到60年代中期,英国建成了一座名为“龙”的高温气冷试验堆(热功率为20兆瓦),美国建成了一座名为“桃花谷”的高温气冷试验堆(热功率为55兆瓦),德国建成了一座名为“球床”的高温气冷试验堆(热功率为15兆瓦)。其中“球床”的出口温度最高,达850℃,为3堆之冠。

在试验的同时,美国、英国和德国都有庞大的发展计划,准备大力发展高温气冷堆。将它看作最有发展前途的堆型,是从热中子反应堆过渡到快中子反应堆的过渡堆型。德国尤其重视这种堆型,因为德国的褐煤蕴藏量极大,利用高温气冷堆为气化煤供热。日本则有计划利用高温气冷堆供热来炼钢。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和德国都投巨资进行研究,只是由于发生石油危机使资金受到影响,研究与开发的进度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专家普遍认为,高温气冷堆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堆型。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进行了高温气冷堆的实验研究,为未来的应用做基础研究。

高温气冷堆的应用有很好的前景。由于目前多数运营的核电站都采用中温反应堆,反应堆所产生的热能只有1/3被转换为电能。除了个别堆将余热用于淡化海水或供暖,大多数的余热都白白地排放掉了。由于高温气冷堆的发电热效率可达40%,冷却剂的出口温度能达到1000℃以上。人们将邀“高温”视为未来海水淡化、炼钢、煤的气化和焦化、为化工企业供热的理想热源。

轻水反应堆轻水就是普通水。它在反应堆中用作冷却剂和慢化剂。这就是将这种堆称作轻水堆的原因了。目前在世界上运行的核电机组多数为轻水堆。轻水堆分为2种,即压水堆和沸水堆。

压水堆内的压强和温度很高,堆内的压强可达150个大气压,温度达300℃。由于压强很高,这时的水是不沸腾的。沸水堆则允许在反应堆中产生一定的沸腾。

压水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发展核潜艇时,开始研究和建造压水堆。1957年,美国在希平波特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压水堆试验电站。60年代初,由于这种堆型的技术逐渐成熟,从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多数国家所接受。

沸水堆的资格比压水堆要老一些。1944年,美国洛斯阿拉墨斯实验室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沸水堆实验装置,并且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液体燃料反应堆。这座堆并非为了发电,而是供原子弹研究之用。后来,美国阿贡实验室继续研制沸水堆。由于沸水堆可以产生蒸汽,特别是由于后来技术上的改进,可以利用蒸汽直接推动汽轮机,因此大大提高了蒸汽利用的效率。

重水反应堆重水在堆中做慢化剂,冷却剂可由重水、轻水、有机溶剂或气体充当。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性重水堆是在加拿大于1962年建成的。它以天然铀做燃料。为了节省重水,人们又提出沸腾轻水冷却重水堆。重水堆还使钚产量得到提高,并将钚放入堆中去“烧”,可以实现钚的自持循环。

自从重水堆建成后,它已发展到工业应用阶段,并且主要是加拿大对此作重点研究。重水堆在选择冷却剂上具有较大灵活性,特别是选择有机溶剂做冷却剂,可以将地球上大量的钍-232(贮量为铀的3~5倍)转变为可裂变的铀-233,更加有效地利用核燃料。遗憾的是,有机溶剂的毒性较大,使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可以想见,一旦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对利用天然核物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固增殖堆

转换堆只能利用占天然铀中的0.7%的铀-235和从铀-238转换为少量的钚-239。这个过程差不多消耗一个铀-235原子只能产生0.6~0.7个钚-239原子。这样只能利用天然铀能量的1%~2%。由于地球上铀资源是有限的,按现在的发展来看,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出现铀短缺的现象。为此要在提高核燃料的有效利用率上下功夫,这就是为什么要研究增殖堆的意义所在。

增殖堆是指消耗掉一个裂变原子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新裂变原子.这种堆把不能直接作为裂变燃料的铀-238和钍-232变成新的裂变燃料钚-239和铀-233。

这样,利用增殖堆可以使天然铀能量的利用率达到60%~70%,使贮量丰富的钍资源利用起来。

增殖堆可分为热中子增殖堆和快中子增殖堆。

热中子增殖堆1828年,著名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在挪威的钍石矿石中发现了钍。钍是根据斯堪的那维亚神话中的雷神名字命名的。它是一种天然的放射性元素,但不能直接作为核燃料。如果把钍放入核反应堆中,经中子照射就可以转变为铀-233。铀-233是一种品质很好的核燃料。因此,钍是一种可增殖材料或称作可再生材料。

热中子增殖堆有两种堆型,即轻水堆和熔盐堆。轻水增殖堆是在压水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也是一种压水堆。1974年,美国将希平波特的民用压水堆改装成轻水增殖堆,并且用铀-233作燃料,用钍-232作增殖材料。增殖堆的特点是尽可能使中子损失减少,以便利用更多的中子使钍-232转变为铀-233。

由此可见,轻水增殖堆是以钍-铀循环为基础的增殖堆,它为热中子堆增殖核燃料开辟了新的且经济的途径。轻水增殖堆为核潜艇的技术改造也提供了一些好的经验。因为核潜艇堆芯寿命是4年左右,即4年要大修一次,每次大修需时1年左右。这使核潜艇的利用率大为降低,即每5艘核潜艇只能当4艘使用。况且大修时也易被敌方发现。核潜艇安装了轻水增殖堆可以使其寿命延长。

熔盐增殖堆也是一种新型的热中子增殖堆,它的核燃料是一种熔融的(低熔点)氟化盐。氟化盐既是核燃料、又是冷却剂。这种熔盐增殖堆还可以在运行过程中连续进行燃料的后处理,并及时除掉裂变毒物。因此可以在发电的同时生产新的核燃料。

熔盐增殖堆是1954年在美国建成的。最初的热功率只有2.5兆瓦。主要是用于研究核动力飞机,为飞机提供一种新型的动力源。现在的研究也注意开发其发电设施,甚至有人提出将聚变堆与熔盐堆结合起来,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快中子增殖堆快中子增殖堆可简称为快堆。这是一种很理想的反应堆,因此受到极大的重视。

说到利用核能的发电装置,快堆的资格比热堆的资格还要老一些。1951年8月,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科学家将它与发电机连接起来,由核能转变的电能竟使一排房子的电灯点亮。由于它只有200千瓦,所以未将这快堆发的电并入电网。

快堆与热堆的根本区别在于,引起裂变反应的中子能量。快中子的能量超过1兆电子伏特,所以快堆烧掉核燃料的速度远大于热堆。必须要用浓缩铀(浓度为20%~30%)或钚-239,因此,在没有大量钚-239积累的条件下,热堆便被首先发展起来了。此外,快堆还有一个特点是,核反应堆工作时所产生的核燃料比消耗的多。它的增殖材料主要是铀-238,使之变为钚-239。在快堆中消耗掉一个钚-239原子可以产生1.1~1.4个新裂变原子。

根据不同的冷却方案,快堆可以分为钠冷快堆和气冷快堆两类。

钠冷快堆是以液态钠作冷却剂,以铀-钚混合氧化物作燃料,堆内没有慢化剂。核燃料在快中子的打击下产生核裂变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被钠带出去,并产生大量蒸汽推动汽轮机。

在快堆技术研究中,法国的发展最快。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模式快堆。它于1973年8月31日建成,是世界上最早实现满功率运行的模式快堆。它的电功率为250兆瓦,采用的是钠冷却技术。为什么法国的快堆要叫“凤凰”呢?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神鸟,在西方凤凰也是神鸟。西方人认为,凤凰是永生的。它的永生方法是很特别的。凤凰到1000岁时,它感到自己要死了。这时它要投入火堆,烈火的烧炼使它得以升华,并变得年轻漂亮。

气冷快堆使用气体冷却剂,压力很高,解决高压容器的问题很不容易,因此发展较慢。20世纪70年代曾根据高温气冷堆的经验和工艺,科学家提出直接建造气冷快堆。

从现在探明的铀资源来看,铀-238占99%。在热堆发展时,铀-235不断消耗,而铀-238只能以废料堆积着。如果快堆能发展起来,有60%~70%,的铀-238就可以被利用起来,热堆的废料仍可用作快堆的原料。这使核能可以满足人类之需达几百年。如果快堆与热中子增殖堆相结合,将钍资源利用起来,则核能可以满足人类之需达千年以上。由此可见,快堆就像一个火堆,可使热堆的废料再加以重新利用,进而解决核废料的处理问题。这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的。

从发展的观点上看,快堆可以提供更为廉价的电力。由于热堆对富铀矿的依赖,在富铀矿日趋减少的情况下,铀价会迅速上涨,进而使核电价格上涨,使核电的竞争力大大下降。快堆的核燃料成本很低,从经济上讲是很合算的。

我们也要看到,快堆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利用快堆技术的困难是很大的。它的技术尚未成熟,但是由于快堆性能之优越性,对核能利用更为经济,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在初步掌握热堆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应加紧对快堆技术的研究,争取以较少的时间追上世界的先进水平,建立我们的快堆技术体系。

太空和海底核电站

在航天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航天器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持。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想起核电技术,想象将核电站安装到航天器上。

在太空活动中,科学研究是多方面的,而支持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一就是电源,仪器工作需要电源,人类的活动和生存也需要电源。人们开发出的太阳电池已大大满足了这些需要,但是如果对功率要求很高时,太阳电池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而核电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空间的电源装置往往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输出功率大、性能可靠、寿命长、成本不能太高。对于这些要求,传统的化学电池是难于满足的,太阳电池对于大功率的要求也是难于满足的,只有核电站能做到这一点。

核电源可分为2种,即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和核反应堆电源。

放射性同位素电池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放出的热能来发电,所以它可以作得很小,但寿命较长,可达5~10年。例如,钚-238作热源的电池可以做得十分精巧,可用作人工心脏的电源。在空间中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也很小,质量为2千克,直径只有12.5厘米,高度不足14厘米。它提供的动力相当于一台重300千克的镍-镉电池供给的电力。但是,如果功率需要上百千瓦,乃至上千千瓦,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就无能为力了。

同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的发电原理不同,太空核反应堆发电则是利用核裂变反应来发电。太空核反应堆通常采用铀-235作燃料。从理论上讲,所需的铀量只有一个棒球大小。它的冷却剂选用性能很好的液态金属(如钠钾合金)。电站的输出功率很高,这是其他太空电源不可企及的。

美国在1965年发射的SNAP-10人造卫星就装有太空核电站,前苏联也先后研制成功了“罗马斯卡”太空核电站和“黄晶”太空核电站。这些空间核电站主要是为了支持航天器的仪器工作。除此之外,人们还在设想,在未来的月球开发中,核电站也是一种适宜的动力源装置。如果能在月球或小行星上找到铀矿,这会使太空核电站的成本大为降低。

当然,太空核电站还是有许多问题的。像1978年1月24日发生在加拿大的核污染,就是前苏联“宇宙954”飞船坠落造成的。原因是它携带了小型核电站,在飞船坠落时核电站解体,放射性残骸造成了污染。这样的污染已不止一次了,美国和前苏联都有好几次太空核污染的事件发生。所以,建造太空核电站要首先考虑安全的问题。

随着人类在海洋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对大功率设施供电的需要,使得常规电站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向海洋深处的开发,水下输电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一般来说,建设海底核电站也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方案。

海底核电站的优点也是可以长时间不添燃料,工作可靠,可以遥控操作。随着深海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海底核电站的可行性就愈加突出。比起常规电站,海底核电站的维修和保养也十分方便。电站浮出水面,只需拖至滨海基地即可。一般来说,海底核电站主要的要求是密封要好,并且要求非常苛刻。

核动力推进技术

核裂变能提供如此强大的能源,人们首先想到它在军事上的广泛用途。除了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之外,人们利用核动力驱动舰船的研究也一一付诸实现。核动力装置体积小、功率大,舰船的续航能力强,这对运输业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特别对海上运输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核潜艇

18世纪下半叶,人们发明潜艇之后,它在海军战史上不断立下各种战功,特别是。1957年,美国还为核潜艇安装了导弹。这是潜艇发展史上又一次突破,核潜艇成了一个巨大的核武库。

新潜艇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录。它曾三进三出北冰洋。1958年8月3日23点15分实现了人类首次穿越北冰洋,航程8164海里,历时21天。

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的水下战略核力量与美国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但到80年代也一跃成为最大的核潜艇国家之一。他们的新式核潜艇航速可达40海里/小时,潜水深度达600米。到80年代,美、苏、英、法共拥有300多艘核潜艇,其中美国占150多艘,前苏联占120多艘,其余为英法所有。

在所有的核潜艇中,很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三叉戟”核潜艇。这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研制的核潜艇,后来又拨款280多亿美元建造4艘这样的核潜艇。

“三叉戟”核潜艇长约171米、宽约13米、吃水深度达11米,水面排水量为5750吨、水下排水量为1.87万吨。发动机功率为3万马力,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由于是自然循环,它取消了主要噪声源之一的主泵。这种核潜艇可以连续航行180万千米,可连续在水下呆9年。

核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