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持续农业初探
46324700000016

第16章 中国持续农业的发展(3)

1.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整治农业环境,这一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治理华南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和西北沙漠化问题。广东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沙坳建拦沙坝截流水土,在坡顶和坡底开排洪沟。此外,还采用生物模拟自然顶极群落,实行乔、灌、草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年生、多品种的复合群落。

2.农业资源保护与增值技术。生物养地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一。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经堆制、沤制或经养菇、制沼气之后回田作肥;实行养地作物和耗地作物的轮作、间作;采集野生绿肥、农产品加工副产品、河流沉积物等,增加有机肥投入。

3.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广东曲江县长坝实行的“山顶种树,山腰种果,山坑养鱼”的综合利用模式。黄土高原不少地方实行的“青草盖顶,林木封沟,果树缠腰,米粮铺底”的发展模式,都是小流域治理技术的综合体现。

4.立体种养技术。立体种养技术是根据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性,利用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性,从而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在大田作物之间开展多熟种植和间作套作,而且包括利用木本果树、林木、热带作物、牧草,甚至食用菌。立体种养不可利用动物,如畜禽鱼等,林地间种植药材、稻田养鱼、果园养菇、多层养鱼等。

5.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村庭院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种植花、果、菜、药、树的技术,养殖猪、鸡、牛、羊、兔、鸽的技术,开展编织、五金、皮毛生产与加工等技术,通常在庭院经济中还配置沼气、大棚温室、秸秆饲料、粮食储备等。从而形成庭院立体配置、物质循环利用的综合生产体系。

6.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利用畜禽粪便、作物秸秆进行食用菌生产;利用蔗渣、茶叶进行蚯蚓生产;鸡粪、猪粪饲料化、秸秆氨化技术;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沼气制造技术等。

7.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广东雷州半岛海鸥农场的茶园,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园以来一直不施农药,实行“一头牛,二头猪,三亩菜,六亩蔗”的种养结构,茶园重施畜肥,少施化肥,蔗叶覆盖免耕,保护天敌,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持续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年代,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理念和技术的应用,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简称“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即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先进的经济模式,更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和经济革命的实现形式,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全新学问,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促使经济活动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单环式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反馈经济发展,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逐步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最重要的是实行三项原则:①减量化生产,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源头上就预防和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②资源再利用,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③资源再循环,要求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二、农业循环经济概念和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学基本原理,重建农业生产体系,克服化石农业的反环境性质,使农业生产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所以,循环型农业被认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现代主流农业向循环型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农业革命,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复合问题。

1.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农业所具有的直接依托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生产,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与环境是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消除农业点源、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以农业技术转型为核心,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推动机制。化石农业之所以具有明显的反环境性质,就在于其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本身所存在的严重缺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是发展反哺农业,而是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高生态效益、高经济效益和高社会效益的新型农业。从化石农业向循环型农业的转型,需要建立能够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这是实现农业生产模式转型的核心。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建立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促进农业技术转型和推广,促进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节水农业等生产技术的发展、整合与提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社会、自然问题,需要系统的把握和整体的规划。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Reduce、ReuseandRecycle)既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经济模式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会逐渐稳定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的存量、减少物质的流量,相应压缩物质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生产规模,减少就业需求。大量的人口要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将成为最主要的产业和最大的就业渠道。而中国拥有70%的农业人口,农村教育质量与农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这种实际情况能否适应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需要相当数量高素质的、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源。所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农村人口、教育、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必须建立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需要的人口控制、文化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政策与制度体系。相应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顺利转型,而且也可以降低经济与社会转型成本和提高转型的时效。这不仅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同样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循环体系的建设。

(1)减量化原则的农业应用。“九节一减”。“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减人(减少农业生产劳力)。

节地:一是在修建民居、小集镇、城市、道路、建厂、基础设施方面都要注意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二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地,如选育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推行间套立体栽培技术等。

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节约水资源。

节种:依靠科学技术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科学用种、合理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节种。

节肥:在减少化肥使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生物肥、有机肥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节药:减量使用化学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及其配套技术,大力发展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重点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

节油: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燃油利用效率,减少农业机械、农用运输设备对柴油、汽油的耗用。

节柴(节煤):坚持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既可降低消耗,又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节粮:节约粮食就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粮食利用效率节粮。

减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2)再利用原则的农业应用。做强做精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是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桥梁,是解决现阶段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业增产不增收局面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推进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在其加工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绝大多数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开发技术容易掌握,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这是构建循环型生态农业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循环型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3)资源化原则的农业应用。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及其生态经济学。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包含一个循环原则,两条食物链,三大生物资源。

一个循环原则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依据生产功能——利用功能——转化功能之间的关系,生生不息,无限循环。

两条食物链即放牧食物链和腐屑“腐屑”(或称碎屑),在此指工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在经济学意义上称为传统农业生产过程的非经济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腐屑”这个术语意指死亡有机体分解过程中的全部有机物质颗粒,对于农业生产系统来讲,也扩大至所有农业生产物的死亡有机废弃物资源。腐屑资源非常丰富,例如,农作物秸秆、锯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甜菜渣、沼气渣、造纸厂废浆渣、棉纺工业废短绒、各种酿造工业的下脚料、畜禽粪尿和褥草、屠宰场内肉类加工厂的废物、水产业的废物以及不同品种的食用菌栽培后的废弃基质等。食物链。放牧食物链,又称之为生食食物链,即绿色植物——食草动物(即以活的植物为食的动物)——食肉动物(即以动物为食),这条食物链是人们获取蛋白质的传统途径;腐屑食物链,即死的有机物——微生物——摄食腐屑生物及它们的捕食者。

三大生物资源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动、植物资源的部分种类已被人类开发转化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中心内容的传统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