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态与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46342400000012

第12章 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典型(2)

实施生态农业121584万亩,占计划的1115%;完成投资188534万元,占计划的1224%;实现总收益151069万元,有65个镇(乡)、189万户、635万农民直接受益;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1481元提高到2003年的1643元,年均递增375%;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523%提高到2003年的395%,年均递增157%;此外,还净化和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实现了增收方式的有效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拥有有线电视、电话、电脑的农户在苍溪县随处可见。

计划通过6~7年的努力,全县实现“六个70%”的目标:70%的农户有1~2项年稳定收入4000元以上的骨干项目;70%的农户建有沼气池;70%的农户饮用卫生水,实现庭园节灌用水;70%的农户建有一套小康农居;70%的组的农户聚居点和粮经主产区通农用车;70%的农户实现小康。

凤冈县大力发展“猪、沼、茶”生态农业

刚刚获得“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殊荣的贵州省凤冈县,以培育绿色产业富民、发展特色经济强县为突破口,采取七大措施做大做强茶文章,打造凤冈茶叶产业。为抢抓发展茶叶产业的有利机遇,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凤冈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明确提出任务。

1.从2004年到2010年全县发展茶叶面积10万亩,在现有茶园5万亩的基础上,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推进。

2.要紧紧围绕“四绿”工程,大力发展“猪—沼—茶”模式,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发展。

3.县政府建立了茶叶产业发展基金,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分别安排50万元用于新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同时,要求农行、信用联社、农发行等金融部门,做好协调解决农民的购苗款难题。

4.茶苗的采购供应,由县“猪—沼—茶”领导小组统一采购供应,以保证茶苗品种纯度、茶苗质量和价格的统一。

5.各乡镇抽2~3名农技人员到县统一培训,搞好传、帮、带,严格按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把技术标准统一到《无公害茶叶生产、管理及加工技术规程》上来。

6.对新发展茶园的农户茶苗栽植验收后,每亩补助50元茶苗款,对发展茶园有功人员每亩奖励5元。

7.加强管理,对新栽茶园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三年内可套种辣椒、花生、黄豆等作物,既解决农民的短期利益,又促进长远利益的发展。政府对发展茶业看好,农民对栽茶致富充满信心。

“以前用柴草烧火煮饭,到处都是灰,老半天煮不熟。现在用沼气,又清洁,又方便,快得很,个把钟头就把饭菜煮好了。”这是凤冈县何坝乡农民张明英说的大实话。像张明英家这样用上清洁能源的农户,在凤冈县今年又增加了2080户。

凤冈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2003年国债项目资金150万元,农发资金39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4万元大力实施农村能源沼气建设,确立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以“四位一体”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实现“一气三业”(沼气、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同步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沼气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永乐乡生态农业渐成气候

虽然是数九寒天,但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水塘村江西坡村民组翠绿的蔬菜基地和生意火暴的“农家乐”,使人在隆冬时节依然能感受到生态农业的无限生机。

作为永乐乡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江西坡村民组近两年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除建成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外,还建成了4000亩连片优质水果基地。

自2002年以来,永乐乡以建设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为契机,加大沼气技术推广使用力度。到目前为止,全乡已建成沼气池1000多个。利用沼气池,在农户中大力推广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并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储藏、加工、配送等,变传统的农业为集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一体的生态农业。

借助“永乐桃花节”、“永乐桃园文化艺术节”、“永乐民族风情节”等活动和无公害蔬菜基地的优势,永乐乡发展了10多户“农家乐”饭庄,初步形成了集旅游、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

赣州建成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江西省赣州市“猪—沼—果”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始于2001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赣州市根据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原则,以“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为主导模式,以标准化为手段,广泛开展示范,结合生态富民、环境治理、以工代赈、老建扶贫、红壤二期水土治理等涉农项目,重点在京九铁路和105、323、319、206四条国道沿线乡镇和涉农项目区实施“猪—沼—果”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在项目实施的3年时间里,有近3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到与“猪—沼—果”生态农业相配套的各个项目中,涉及到全市几乎所有乡镇。

同时,赣州市委市政府对“猪—沼—果”这一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规定对建三结合沼气池免征30平方米的土地征用费,对开发荒山果园实行了子女有继承权、50年不变和税费减免政策等。该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环保、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和沼气专项建设资金40余万元,各县(市、区)、乡镇财政也安排了相应的资金。各级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了近5000万元的沼气生态农业专项贷款。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老建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奖金中切出一块统筹安排,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使全市形成了以财政为引导、农民为主体、信贷为支柱、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保障了“猪—沼—果”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投入。

赣州市“猪—沼—果”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3年来,对全市3000多名农民沼气技工进行了技术培训,其中有1000多名沼气技工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技术鉴定,获得了国家高级沼气生产技工证书;培训“猪—沼—果”模式大户5000多户;在18个示范村培训了2000名“猪—沼—果”生态农业标准专业技术农民。

新处乡依托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浙江省松阳县新处乡扬长避短,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路子。

新处乡是浙江省欠发达乡镇之一,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有机茶、反季节蔬菜、水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利用时间差抢占市场。新处乡拥有2万多亩毛竹林,把笋竹两用林综合开发作为主导产业,现已开发普通基地3200亩,高产高效基地1290亩,去年,仅笋竹两用林一项全乡农民增收100多万元。利用生态资源开发特种养殖业,引进了松阳“早上好”鹊山鸡养殖有限公司,借助400多亩毛竹山实行生态养殖。如今鹊山鸡养殖已涉及全县12个乡镇,养殖场30多个,养殖总量达8万只,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从长兴引进吊瓜种植,从原来的10余亩发展到500亩,亩均效益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全乡仅此一项可增收150万元。

此外,新处乡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优质无公害茶叶1000多亩,种植以早熟梨、锥栗、油桃为主的水果1200余亩,初步形成以坳后、外石塘为主的千亩绿色无公害茶叶基地和庄后千亩绿色干水果、1800亩反季节高山蔬菜基地。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个乡重新调整规划生态公益林保护区189万亩,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资源后盾。

恭城瑶族自治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面,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全县辖3镇6乡117个村委会,总人口2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6万人,境内居住着瑶、汉、壮等12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1497万人,占总人口的5377%。

恭城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起步,经20年来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成功走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养殖—沼气—种植”、“经济—社会”三个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达32万亩,总产量33万吨,农民人均有果1360公斤,人均有果面积、有果产量、人均水果收入均列全区第一;饲养生猪43万头,出栏26万头;累计建有沼气池523万座,入户率853%,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702%。1996年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先后荣获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等荣誉称号。

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试点阶段,主要是抓沼气建设,解决农村能源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燃料以柴草为主,森林遭受过量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溪河断流,自然灾害频繁的严重后果。为了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从1983年起推广使用沼气技术,最早在平安乡黄岭村抓沼气试点。黄岭试点村的实践表明:使用沼气可省柴、省力、省钱,最大特点是:经济、方便、卫生。在总结黄岭村办沼气经验的基础上,并在南面乡(镇)大力推广。从1986年到1987年,全县兴起第一次大办沼气的热潮,共建成沼气池2475座,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推广普及阶段,主要是发展庭院经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干部群众尝到了大办沼气的甜头,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县委、政府因势引导,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全县掀起了大养生猪、大办沼气、大种果树的热潮,全县沼气池以每年2000多座的速度发展,到1997年底,全县建成沼气池累计32万座,种果累计2516万亩,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主要是完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恭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加快农村能源规范化、产业化进程。这一阶段,为巩固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果,恭城县继续加大“养殖—沼气—种植”生态链的建设力度。在沼气建设方面,主要是进行沼气技术配套化建设,大力推广新型自动排渣沼气池和贮气罐,同时以每年新建3000多座的数量提高入户率。种植业方面,主要是规范建设月柿、柑橙、沙田柚、红花桃四大水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引进新品种,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养殖的重点是抓好生猪的品种改良,同时大力发展草食动物。为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档次,恭城县推出了富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总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方便生产,绿化美化。当前,恭城县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主要采取建立示范点,点连线、线织网的办法逐步推进,先在示范点摸索经验,然后再把点线经验在全县推开,从而把恭城县的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2001年以来,恭城县全面实施村屯规划,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统一规划,新村建设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2002年完成建设了社山、大岭山、白芒垒、杨梅垒等11个富裕生态家园,2003年,新建红岩、牛厄、岩口、黄家厂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已初具规模。

安徽小张庄生态农业三部曲

走进安徽颍上县小张庄,被一套套结构新颖、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富有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光的农民别墅所吸引。这个过去“一下雨就涝,一出太阳就旱”的穷村,2001年,全村粮食总产4350吨,工农业总产值4582万元,亩产粮食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10倍和20多倍,提前迈进了小康行列。

小张庄发展生态农业的“三部曲”是:

1.改田治水。20多年前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张家顺,带领农民拉开了改田治水的序幕。针对小张庄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板结、盐碱化较为严重的自然状况,他们苦干了三个冬春,将全村360公顷土地全部深翻、平整,建成畦田。广积农家肥、改良土壤性状。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挖大沟、填小沟,共开挖沟渠20条,总长20多公里。整修鱼塘15处,总面积12公顷、打机井64眼,建立了纵横交错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实现了旱涝保收。

2.植树造林。全村在沟渠旁、宅前屋后植树种花,营造防护林带,构筑绿色屏障。共营造防护林带20条,总长41公里,将全村360公顷耕地建成36个方块田,每格10公顷左右,形成农田林网。乔木、灌木、落叶树、常青树、阔叶树、针叶树,花卉、草坪,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生态林业结构;同时建成经济果园50公顷、竹园8公顷、苗圃2公顷。木材蓄积量达到11万立方米,人均3立方米,绿化面积为1133公顷。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沟渠林带化、道路林阴化、村庄园林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优美的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小气候。

3.建立生态经济体系。改变过去是一麦一大豆,一麦一红芋耕作制,实行套种、间种、混种等种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实施旱改水工程,种植水稻246公顷;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购进大批农业机械,实现了耕作机械化。扩大林业、养殖业生产,合理发展工副业生产,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体系。种植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由1976年的86%下降到现在的43%;林业则由2%上升到8%;畜牧业由6%提高到10%,渔业由03%增加到6%;工副业由15%上升到33%。

醴陵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即将入夏,步入湖南省醴陵市农村,只见山上绿浪滚滚,山下绿树成荫;白天群鸟飞舞,晚上青蛙鸣叫。这美丽如画的风景,悦耳动听的旋律,衬托出该市生态农业良性发展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该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十分重视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和建设。他们追求经济效益不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追求发展速度不忘可持续发展目标。

1.立足水土保持,狠抓封山造林。该市1991年实现灭荒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长防林工程建设全面实施,该市37.3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已全面封山禁山,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52.35%,城区公共绿地已达64.9公顷,园林绿地已有48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