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科学伴你行-神奇的通信技术
46360200000006

第6章 通信的来龙去脉(3)

1839年英国财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编制了下一年度邮政预算,并经维多利亚女王批准公布。同年,希尔选择了艺术家本杰明·柴伟顿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作邮票图案。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一便士黑票”,总印量为6800万枚,并于6月开始使用。从这之后,邮票表示交付邮资的办法很快为世界各国采用,并各自发行了自己的邮票。

不过,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之前,曾有过种种代替邮资的标签、戳印和票证,它们都可以称得上是邮票的前身。1651年,法国巴黎的市内邮政采用了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它是一种向公众出售的标签,寄信人把它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再把寄信日期写上即可。邮局收寄信件以后,把信封上的标签撕毁,使之不能再用。这种标签完全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

当今世界,已发行大约20多万种形形色色的邮票。邮票的印刷材料也不只限于纸张,有的国家用塑料、丝绸,有的甚至用金、银、铜、铝等金属箔制作邮票。

邮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通信事业的发展,罗兰·希尔由于发明了邮票对邮政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1854年被升任为英国邮政总局的高级秘书。1860年获得爵士称号,1879年在他去世前,被授于英国首都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邮戳

邮戳,一般大家都认为比邮票产生得晚。事实上,邮戳诞生的日子,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要早179年。

世界上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是英国亨利·比绍普1661年创制和使用的。比绍普生于1611年,曾任英国皇家军队上校。1660年6月25日任邮政总局局长。那时,伦敦由于共和派和保皇派之间发生激烈斗争,影响到了邮政管理,双方在邮局工作的人员,都利用职权扣压和私拆对立派的信件,侦悉对方的意图和动向,因而造成邮件的积压和延误。另外,邮政局的局长多数是老板,他们为了节约开支,常常用差的马匹应付邮差,邮件经常发生延误。为了维护邮政信誉,查处积压邮件的渎职行为和考核邮差沿途的投递速度,比绍普设计了一个有日期的邮戳。

这枚邮戳是一个直径为13毫米的小图戳,分为上下两格:上格为日,下格为月,整个邮戳表示几月几日收寄。它于1661年4月开始启用,最先用于伦敦邮局。17世纪末,爱丁堡和都柏林也开始使用。到18世纪,魁北克、波士顿、奥尔巴尼、查尔斯顿和加尔各答等地也开始普遍使用。比绍普邮戳一直使用了126年,直到1787年,才停止使用。

至于没有日期的邮戳,它的历史还要比有日期的邮戳早很多。现存世界上古老的没有日期的邮戳是威尼斯共和国邮戳,使用时间约在1435年,不过这种邮戳不是用印油盖在信封上,而是在封泥上压印出来的。

几个世纪以来,邮戳在不同国家经历了各自特殊的发展过程,如1680年后,英国还启用加盖表示邮资已付字样的邮戳。接着,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使用这种证明邮资已付的专用邮戳,这种表示邮资已付和已付邮资余额的邮戳和收寄地名邮戳是一并加盖在信封上的。而各国对邮戳的设计变化也越来越多,有的无文字,有的图案精美,有的只标出城镇名称,有的可以表示日期和数字,而最受人们欢迎的还是标有纪念性文字的邮戳。

邮票上的齿孔

当你撕下一张邮票贴在信封上时,你可能没有察觉到,邮票的齿孔给我们带来多少方便啊。但是,你可知道,这小小的邮票齿孔的问世还有过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时,邮票是没有齿孔的。

邮局工作人员是用剪刀将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一张一张地剪开,出售给用户,这样既麻烦,又不容易裁剪整齐。

1848年冬季的一天,英国伦敦下着大雪,一位记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饭店里,把当天的新闻写成稿件,分装在几个大信封里,准备寄往外地的几家报馆。当他取出刚刚从邮局买来的一大张邮票,准备剪开,贴在信封上,可是到处找不到剪刀。怎么办?他灵机一动,从衣襟上取下别在西装领带上的一根别针,用针尖在邮票空隙间,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一撕就拉开了。

这时,一个在铁路上工作的名叫享利·阿察尔的爱尔兰青年,目睹了这个情景,他联想起车票票根上的齿孔就自言自语道:如果能制作一架打孔机,把每张邮票的空隙间都打上齿孔,使用起来该多方便啊!

于是,他就凭着新闻记者的启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联想在1847年10月1日向邮政总长提出了他的申请,经邮局技术师认可,推荐给邮票税票总监批准,终于制造了两台打孔机。第1台装有两个滚轮切刀,用来打出由短切口组成的横向和纵向齿孔,第2台装有双刃刀,用以在纸上冲出许多行切口。

打孔机经阿察尔进一步改进后,在1850年1月转让给萨默塞特印刷厂,1850年8月,由邮票税票总监批准,1852年5月21日,调查委员会认可并批准购进。阿察尔型的新打孔机由戴维·纳皮尔父子公司制造,安装在萨默塞特印刷厂,1854年1月28日,有齿邮票正式使用。

第一个发行通用有齿邮票的国家是英国,随后是瑞典。接着挪威、美国、加拿大也在1856年、1857年、1858年相继使用。

邮票上的齿孔度是法国巴黎的雅克·阿马勃勒·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发明的。这是测量在2厘米长的线段内齿孔数的简单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能使集邮爱好者精确地表述齿孔的各种变异。一枚标有“齿孔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四边上每2厘米(0787英寸)有14个孔。标记“齿孔15×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上下边线每厘米有15个孔,它的两侧边每2厘米有14个孔。

对剖的邮票

剪断的邮票,肯定是不能使用了。但是,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由于小面值的邮票一时售缺,公众寄信发生困难,当地邮局不得已采取临时措施,把大面值的邮票对剖为二,各以半价使用,这就是“对剖邮票”。

世界上最早使用对剖邮票的是英国。他们在1841年曾将2便士蓝色邮票剪成两片,每片作1便士使用。1848年将10先令邮票对剖作5先令用。1854年将6便士邮票,对半剪开,贴在从伦敦寄往祖茨的阿什比的信件上,作为支付5便士过时补加邮费使用。这枚邮票被RM菲利浦收藏,现存国家邮政博物馆,还有人把1851年新不伦瑞克3便士和6便士邮票对剖,与其他面值邮票一起组成先令便士和便士的邮资使用。

最著名的对剖邮票,恐怕要算1940年海峡群岛上的对剖邮票了。那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非常时期,海峡群岛被德军占领,邮票不能及时运到,于是便将2便士英王乔治6世像邮票对剖作1便士邮票使用。

1895年1月,在胡德港,加拿大3分邮票被分成1/3和2/3两部分,分别作为1分邮票和2分邮票使用。这种“剖开邮票”的每一枚都用手工加盖上相应的数字,以表明新面值。

使用剖分邮票最多的国家要属墨西哥。1856年的8里埃尔邮票被分成4种较低面值的邮票,即1枚8里埃尔邮票的3/4,等于6里埃尔邮票;它的1/2,等于4里埃尔邮票;它的1/4,等于2里埃尔邮票;它的1/8等于1里埃尔邮票。1861年邮票中的8里埃尔邮票一枚也被如此分割,除此之外,这套邮票中的其他面值邮票也被分割使用:1里埃尔邮票的一半为1/2里埃尔,2里埃尔邮票一半为1里埃尔,4里埃尔的一半为2里埃尔,4里埃尔邮票的1/4为1里埃尔。

我国也曾使用过对剖邮票。1903年(清光绪三十九年)10月22~25日间发生飓风,交通受阻,邮票运不到,福州邮局1分面值的邮票售缺,于是就把伦敦版蟠龙图红色2分邮票斜角用剪刀剪开,当作1分邮票使用。

邮政事业上还曾有过的由可撕开单独使用的两个部分构成的邮票,即所谓双连邮票。

最早的双连邮票是1843年的“双日内瓦”邮票,每一部分可作为5分邮票,供当地邮件贴用,全张可作为10分邮票,供省际邮件贴用。两部分的顶端有一条连通的横带,带内标明10分面值。其他早期双连邮票包括:俄国科捷尔尼茨地方邮票(1869年~1870年)和挪威的德拉门地方邮票(1868年)。

之后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也出现过双连邮票,性能也有所扩充,如意大利用在包裹上,罗马尼亚则把双连的一半作为回执,另一半专作邮资不足的邮件补偿之用。

集邮的由来

邮票自从问世的那天起,就表现出它特有的“双重价值”,即邮票本身表示邮资所固有的价值和它所包含的欣赏、艺术价值。

邮票是表示邮资的有价凭证,邮局出售后贴用在寄递的邮件上,把它盖销,使之不能再用。然而,邮票并不因为把它盖销与否,而改变它所具有的欣赏、艺术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欣赏价值更为突出,它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也越来越高。

那么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是谁?集邮这个词儿又是何时诞生的?

1840年5月1日,英国“黑便士”邮票诞生的那一天,大英博物馆的约翰·格雷博士专门到邮局买了“黑便士”邮票,作为纪念品把它珍藏起来。

以后每当发行新邮票他必定收藏,若干年后他出版了一本早期邮票目录(1863年)和第一本集邮贴册名录。

由于邮票从它一诞生起就有它特殊的艺术价值,在“黑便士”邮票发行不久,英国就有位妇女开始收集盖销了的邮票,用它来美化她的梳妆室,伦敦的一家权威报纸,还特地为她收集邮票而征集广告。当时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邮票贴在地图上,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许多家长鼓励自己的子女收集邮票。邮票逐渐显露出它的“双重价值”来了。

集邮这个词,则是法国巴黎人乔治·埃尔潘创造的,用以替代在19世60年代曾使用的不科学的词“邮票迷”。

邮票诞生后,世界各国发行了大量邮票,内容十分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到自然风貌、乡土民情,无不反映在邮票上,难怪有人把邮票比喻为“形象的百科全书”、“微型大辞海”。

随着集邮的发展,邮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史料性、娱乐性在人类文化中发挥出它独特的作用,同时邮票也成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易。

100多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邮票收藏家和集邮家。如费拉里、塔普林、布赖富斯3位收藏家被公认是19世纪收集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邮票拥有者,现今任何一位邮票收藏家都不可能超过他们。目前世界上著名的邮票收藏家有斯珀里(1958年卖出收藏品,售价275万美元),利利(1968年卖出收藏品售价在300万美元以上)。

1869年成立的伦敦皇家集邮协会,是现今仍然存在的最古老的集邮协会。1870年,在德国德莱斯顿举行了第一次邮票展览。1926年6月18日各国集邮爱好者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集邮联合会,1982年8月我国《中华集邮联合会》也已被接纳为该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