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88900000018

第18章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运用(1)

从整体入手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要进行变革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创设师生互动、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

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并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以及承认学生的差异。思想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真正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需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为他们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在不断的情感波澜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节课都焕发出活力。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就应该避免去教;只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也不应该去讲;只要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就没必要说。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和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积极组织各类合作学习形式

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建立师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促进和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便于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兴奋状态中,为他们实现终身学习并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好扎实的基础。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不能忽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某项任务时,适时的给予他们奖励。这种奖励可以不是物质性的,授予他们一些称号之类的荣誉就可以真正地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广义的课程论,包括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切资源,即便是学生的经历也是一种课程。这些课程都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联系教材内外和课堂内外,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实践场所,使儿童尽快地从自我的世界跨入更为广阔的世界中去。开展以大量课内外阅读为主的读书活动,可以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语文的教学中,为了在阅读中教给学生知识,习得读书方法和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场所。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发展思维,还能丰富语言和增长知识,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各种兴趣,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教学优化与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知识的传授为目的,从教学过程即提问——讲解——巩固——作业;从教学关系上讲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这种刻板的教学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一、优化教学目标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教学如果没有目标,课堂教学结构就难以优化,那么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就无法形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第一,教材本身对知识点的阐述就分识记、理解、应用逐层递进的三个层次。一般来说,理解相对于识记来说更重要,应用相对于理解来说也更重要,课程标准对“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要求有详细说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重点所在。另外,在能力要求上,要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达标。第二,教材编写具有普遍性,而全国各地的学生又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二、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是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目的和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师“教”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是促进学生发展智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现代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所谓“学案导学法”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学生依案而学,教师导学释疑,以课堂达标为步骤,融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为一体,从而达到形成学习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学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学习目标、导读提纲和形成性练习等;三个实施阶段,即分指导自学、师生共学和复习巩固等。

1.指导自学。学案写好后提前1~2天发送到学生手里,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作以下指导。一是节省时间,尽量把书读快点;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较为准确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再勾勒出来;三是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并做好记录。学生在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对形成性练习作初步尝试,做到动眼、动脑、动手。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作适当的评价激励。

2.师生共学。完成上面的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就有了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教学便就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学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程序一般有: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练习;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优、作业等。教师提供材料和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学案”,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所提供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并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此展开辩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和激励。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点拨和训练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不断探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3.复习巩固。“学案”记录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留有预习时的问题记录,也记录了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记录,是信息加工理想的载体,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续后复习、巩固提高的重要资料。学生在以后学习中也可以重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

“学案导学法”的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学习的目标步骤非常清晰,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特别是对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可以根据“学案”要求逐条看书,初步梳理出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这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论是自学阶段学生依据“学案”所进行的整理、概括和初步尝试,还是共学阶段学生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的质疑、讨论、探究、实践,学案导学法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了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学案导学法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这种方法的的特点是把学习目标交给学生,导读提纲逻辑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便于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构建知识框架,对学生有效地提取信息非常有利。同时,此方法注重知识的能力价值,强化了对知识点形成性练习的设计,并通过诱导式、开放式等不同教学程序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得到落实的同时,能力的培养也有了依托,而在“学案”实施中的自学、质疑、讨论和实践等环节则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转变学习方式要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

整体是由多个部分和要素组合而成的。办事情,首先要从大局和整体出发,围绕整体优化各个部分,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也是一个整体。而且还可以概括成一个模式,即指导预习——激趣导入——设疑质疑——艺术精讲——训练总结。通过对这些环节的优化,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1.激发兴趣,优化导入。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当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和享受的时候,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短短的课堂几十分钟中,开始十分钟效果是最明显的,因为学生通常都怀有一种“究竟是什么”的探奇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从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开头的把握,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1)热点导入。热点之所以热,因为它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2)用疑点导入。实践证明,疑点、矛盾、问题常常是思维的导火线,这些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这些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3)用材料导入。一般材料的提供都源于教师,但也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搜集素材。一个寓言故事、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篇文章、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并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力,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