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89300000010

第10章 教师专业发展(3)

教师专业素养,又称教师素养、教师素质、教师修养,它指的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角色需要具有的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影响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等课程与教学因素的重要条件,直接制约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一、当前教师专业素养状况及问题

当代教育与课程改革,引发了全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大跨度提升,这使得人们密切关注着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激发出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为我们描述出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状况。

(一)专业精神不强

很多人没有把教师当作一种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职业,而是把教师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强,如对“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人仅占18.4%;第二,专业思想不牢固,如对“有其他机会,是否离开学校”问题,有30.1%的人持肯定态度;对“教师可不可以在外兼职”问题,有38%的人持肯定态度;第三,教学思想不端正,如有48%的人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这里至少有部分原因是,我国的教师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过重强调知识,追求“学高为师”的目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格塑造,放松了“身正为范”的教育,也即重智育轻德育。因此产生这种不良倾向。

(二)知识结构不合理

大量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科课程过深、过剩,如有86.2%的人认为“我的学科专业知识能适应中学教学”,而对此问题的否定判断只占0.8%;第二,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窄、过陈、缺乏人文科学基础,也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如对于“我的科技文化基础知识基本能适应中学教学”这个问题,有18.6%的人持否定态度,39.2%的人表示模糊;第三,重学科课程知识而轻教育理论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很多人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26.7%)或模糊(21.5%)。有36%的人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般思想不了解。有42.5%的人对我国教育目的表示模糊,有36.6%的人不懂教育的历史等。这说明了教师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同时也映了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训练薄弱,教育课程不受重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研究不够重视等。其他有关资料也反映出,有50%以上的高师毕业生由于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外的其他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的基础,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考查、开展科普、健体和审美活动等。事实上,教师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宽厚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的标准。

(三)教育实践能力差

从关于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临床技能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教师实践能力都比较低下。如至少40%以上的人不经常与学生谈话和与学生保持接触,70%以上的人不大使用信息交流技术;对“我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恰如其分地挑战环境、努力开发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问题,有43.9%的人表示模糊。对“我能投入到与每个学生友好人际交往中”这个问题表示“否定”与“模糊”判断的分别占38%和37.9%。另一些关于高师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高师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教学工作能力和研究操作能力均差,如班主任工作、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和教育科研合格率低于60%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高师教育在课程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基础教育实际需要,如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也逐渐萎缩、流于形式,导致了教育实践能力偏低的状况。

(四)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

由于我国的高师教育长期忽视师范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没有让他们接受特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致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调查显示,有31%和38.9%的人对“我对教育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具有反思的习惯”问题持否定和模糊态度;有87%以上的人未达到平均每年发表一篇文章的指标,分别有27.4%和60%的人对“我具有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表示否定和模糊。另据有关调查表明,师范毕业生由于缺乏创造能力和个性,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教育教学上引发出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陈旧,害怕变革;用统一的模型化目标要求学生,局限于单一模式,排斥多元化教学模式;否定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实行满堂灌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等。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优化

进入21世纪之后,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育与课程改革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养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不大力提高,就不能适应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成功也将是不可能的。未来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师素养结构的优化,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焦点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师正在实现着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历史性嬗变,这客观地要求教师素养建构起新的结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教师专业化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孕育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代,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教育理念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作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二)形成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

教师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第一,处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的教师所必需的。同时还是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

第二,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有教师专业的特殊要求。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其次,教师要对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这使教师有可能与科任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再次,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态。第四,教师需要掌握该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第三,教育学科类的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学生、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在这方面,要加强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对人的认识和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