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89300000012

第12章 教师培训的基本理论(2)

中小学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教育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学校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着如下与时代发展旋律不相合拍的教师类型。①教条型。这类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教条。②官僚型。这类教师把师生关系理解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像一个行政官员一样板着面孔监视着学生,惯于说大话、讲空话。这两类教师均得不到学生的认同。③经验型。这类教师普遍敬岗爱业,兢兢业业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依靠这些经验来工作。而这些经验可能是先进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经验具有不可靠性,必须依靠教育科学认真加以总结,上升为理论后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④敷衍型。这类教师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条型、官僚型、经验型、敷衍型的教师或许能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课程与教学上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此也必须有深切的认识,并积极地参与这项重要的实践。教师培训作为职前培养的延续、充实,作为在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创新师资培养方面应该大有作为。当务之急是,必须及时研讨创新型师资培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尽早予以落实,对工作给予支持。

(4)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

我国教师的整体素养不高,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学历层次不够高。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教育培训的学历热潮。在学历不合格大面积存在的情况下,学历本位教育可能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着眼,教师培训应逐步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学历不过是一种标志,能力和水平才是本质。所以教师培训的目标,必须突出能力本位,促进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教师教育。

(二)目标内涵

教师培训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注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对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具体说来,新课程教师培训目标的内容包括知识、态度、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就是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这是教师从事课程与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一专多能,即不但具有较高的学科知识水平,而且熟悉教育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有较宽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固然因为知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更因为各个学科研究和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把专业型教师培养成跨学科的复合型教师。

2.态度目标

传统的理念将课程看成记忆而非思考的科目,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因此,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长期来形成“教师灌输,学生记诵”的课程与教学基本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厌恶学习。新的知识观提出课程与教学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对于探究的方法的学习,学生不应只学习那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关于“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知识。这种主张的可取之处在于,它让学生学会走向社会,学会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学生由此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学习、独立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教师的传授与灌输。这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乃至今后从事科研活动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3.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就是增强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意识,培养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课程与教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课程与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与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许多领域都有待深入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然而,现实并不十分乐观。据调查显示,高达44.12%的教师从没有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做过调整。教师只有不断开展教学研究才能逐步认识和把握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课程与教学研究,就要培养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对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教师不断探究与解决关于课程与教学目的,以及课程与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课程与教学实验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加强课程与教学研究,还要培养教师具有严谨的学术规范。新世纪教师培训以培养学者型教师和一批学科带头人为价值取向,这就必然要求教师从一踏入学术殿堂,就接受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

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在教师培训目标确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并进行课程体系建构,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我国教师培训已经初步形成了基本的内容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一)教师培训内容

在我国,教师培训的内容,已经开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形成了层次结构。

1.基本内容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可陈述如下:

(1)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培训中,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具体有如下几项:进行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教师依法施教水平;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等。

(2)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越来越广泛应用的条件下,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尽快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普遍开展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点是培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课程与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鼓励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尝试开展多媒体和网络课程与教学材料开发利用,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手段和方法。

(3)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当前,我国教育人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不适应。因此,教师培训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具体有:现代教育观念与思想、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与心理咨询、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道德指导方法、就业与升学指导等。

(4)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按照教育与课程目标的要求及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力、发展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培训可以通过理论讲座、课程自学、技能训练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5)教育科研方法培训。新世纪要求教师的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要求教师要成为学者和专家,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同时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也提出了许多需要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以按需施教为特点的教师培训,必须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指导教师更加规范、科学地进行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同时帮助优秀教师把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形成研究成果。

2.课程模块体系

当代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模块体系的领域如下:

(1)师德教育课程。

中小学教师培训要把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教师作为教育者,代表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一代实施教育,其本身的政治态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实施。另外,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会出现许多影响教育发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将直接影响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此类课程的开设应包括: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与学校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中外教育家评传、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录、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及现代教师论等。

(2)学科知识课程。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明显加快,知识老化周期进一步缩短。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客观上也要求一些新的、前沿性的、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不断渗透进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其学科发展的前沿,把握其发展动态,预测其发展方向。这类课程的开设应包括:本学科知识更新、加深与拓展以及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相邻或相近的学科知识。

(3)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电影、录像、录音设备、计算机、卫星转播、网络课程与教学等现代技术正在引进到教育中来,这样就使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都面临着一次新的重大的革命。在信息高度发达的21世纪,教师不能再靠黑板加粉笔传递知识、管理班级,而要掌握计算机等现代的课程与教学手段,以适应21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需要。此类课程的开设应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讲座、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简单课程与教学软件制作技术、常用教具制作、多媒体组合课程与教学、微格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教学媒体与学科教学等。

(4)文化教养课程。

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文化修养。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求知欲强、信息渠道广,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又很迅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课程综合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任何教师决不能限于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他的影响往往要深入学生活动的一切时间和空间。此类课程的开设应包括:综合文科课程、综合理科课程、文理交叉课程(即文科教师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科教师学习人文学科知识)、文学艺术课程和现代社会生活课程等。

(5)教育与心理课程。

教育与心理课程是个综合的概念,它既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也包括学科课程、教材与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只有不断充实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熟悉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过程,把握教育规律,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服务。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从而为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打好基础。此类课程开设应包括:现代教育思想简介、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中外课程与教学模式述评、学科教育学、学科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法、教育测量学、学生心理诊断与咨询、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现代化工程、新世纪教育展望等等。

(6)教育科研课程。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师素质。因为,教育科研可以使教师更进一步明确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另外,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到新的课程与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改进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行动。教育科研课程的开设应包括:教育实验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教育实验设计论、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实验的选题及评价、国内外教育与课程改革动态、教育改革与教研论文设计、课程与教学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等。

(7)闲暇娱乐课程。

为了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还必须注意教师自身的发展与保健。教师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挥,其特长爱好的充分施展,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学会过闲暇生活,通过闲暇活动来陶冶情操,对于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保持身心健康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自身的一种文化背景,对于做好教育工作来说也是完全必要的。此类课程的开设应包括:引导教师有效利用闲暇时间的课程、发展教师特长爱好的课程、满足教师求知欲望的课程以及陶冶情操的课程,如开设棋牌、书画、体操、器乐、摄影、歌舞、身心保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