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职前教育将转型为终身教育。在信息时代里,社会不仅对年轻公民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在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接受培训的要求越来越严,任何想一次学习受用终生的人都将不能与时代保持同步,最后被飞速前进的时代所抛弃。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的聪明选择。只有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容易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
(四)因材施教者
人类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整齐划一的教育将转型为个性化教育。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因此,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成为个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出它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个人特点、类型和风格的人才。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在信息社会及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进行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同时,信息社会为教师都提供了进行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教育理想的平台。
由此,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新的个性化教育的转换,变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学生观,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进而在教育活动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用网络教学系统来实现自由教学。因材施教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二次学习。
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
在我国,人们对现代教师角色有个这样的看法,教师角色可以概括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以及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等。不同的教师角色又各有其相应的角色规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或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一般说来,教师角色规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教师角色规范也会表现出动态的特点,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观念更新,使之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体现出社会与时代对教育与教学的要求。二是普遍性。因为它是对所有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共同要求,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应是具有普遍适应的,每个教师都应在工作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一)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典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具有科学认真、热情耐心的乐教精神,善于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②具有足够数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③掌握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如组织教学、运用教法、多道(音声、形态、动姿、时空、综合等)表达、激励性评价、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等;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作为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典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善于经常观察和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掌握打开每个学生心灵的钥匙,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②善于估计情势,预料学生的发展方向,以便使教育走在他们发展的前面;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使之成为教育的有力手段,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向科学化、艺术化;④注意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三)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
教师作为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典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具备生理、心理卫生知识,能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拟定心理保健措施,掌握心理治疗的方法和行为矫正的技术;②进行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预防各种不健康心理,把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卑微感受、焦虑情绪等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③区分品德不良与个性缺陷,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中已经表现出来的某些心理病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及时的心理治疗。
(四)学习者和学者
教师作为学习者和学者,典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导航人,他必须既是一个专家,又是一个杂家,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修养,又要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修养,并注意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使之具有“精、深、新、广”的特点;②注意继续学习,学会终生学习;③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善于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④及时将教学中的探索与心得、经验与教训总结整理,上升为理论,既做教学实践者,又当教育理论专家。
(五)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教师作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典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②提倡角色心理位置互换,平等待人,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③协调教师、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和教育影响,使之一体化,产生出最佳的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
(六)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典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建立教学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②倡导自觉纪律,树立学生集体观念,使之由他律走向自律,充分发挥集体凝聚力;③指导学生参与自身的管理;④建立教师威信,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管理水平在感情的交融中更上一层楼。
三、网络社会中的教师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和课程都正在走向网络化,网络教育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内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以及师生交往民主化。网络时代在信息技术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情况下,教师角色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
高新信息系统在信息的质和量方面的优越性,使之成为教学信息交换过程中主要的信息资源库,而教师则转为组织和辅导学生去跟信息系统进行交换,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去获取知识、求解问题。
(二)从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在教授课程、教材,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实际上,学校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如果让一线的教师参与,可能会吸引许多其他教师使用开发出来的课程教材。同时,因为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更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另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提供多样的选择。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学研究者,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
(三)扮演协调者角色
教师将在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充当各种关系的主要协调者。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网络宽带服务极其广泛的适用性,将最终创造出一种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特殊网络的多媒体系统将把学生的家和教室、家长和教师联结起来,使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更为密切的关系。自然,在这些关系中,教师将扮演一个主导者的角色。
(四)扮演管理者角色
在信息社会中,教师将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在学校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使教师从备课等书面工作和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使之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和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另一方面,资料库和专家系统的分享,加上重新设计的学校环境,将使教师易于获取学校运作的信息,减少教师对学校管理的疏远感,使之更易于有效地参与学校的管理。
(五)从知识学习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习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学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习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发展包括生存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因此,教师将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将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共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六)从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
教师应从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惟一的传播者。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授必定大大减少,而突出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要由教转变为导,促进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
(七)从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不过,由于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往是人和信息系统的交往,又会造成认知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艺术、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形成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共享教学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