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91700000016

第16章 学生评价(1)

学生评价概述

建立并完善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是贯彻新《标准》的保证。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息,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评价必不可少的。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发展。

一、评价目标

新的评价体系要培养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了解开展每一项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初步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信息意识”;培养在实践中与同学分工合作的精神;积累利用多种资源完成任务的经验;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或还没有涉及的新知识;能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尝试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研究成果的发布和交流提高自信心;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评价原则

经过实践表明,确立对中学生物学学习进行评价的原则主要是:

1.过程原则。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这种能力、方式、态度是以学生亲自实践和体验为基础的。因而,在评价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其结果,还应看其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参与的过程,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主体原则。从探究性实验的提出问题选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得出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表达和交流的整个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并力求让学生通过这一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活动等过程中主要起组织、支持、指导和考评的作用。

3.合作原则。一项活动由于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同学间相互的分工合作。在活动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并使学生学会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是实践中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新的课程改革决不能只用一张期末试卷来决定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也不能全盘抛弃不考试。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的方式包括对学生每项活动和作业等的过程评价、实验技能的评价、期末基础知识的笔试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等组成。全面的评价学生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在实践中,有的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在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时,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为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还有些教师利用结构分数的办法来评价学生,即基础知识的笔试、平时学习的过程记录、基本技能的考核各占生物学科总成绩一定的比例。如一位教师采用“期末成绩由实验占50%,笔试占25%,课外作业(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外探究、课外实验等)占25%”的评价方式。

教师还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夹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从而保证对学生的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评价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

(一)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重在对学生平时学习及参与每项活动过程的评价,一般可通过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还可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1.作业评价。作业是平时学习的重要组成,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反映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根据学生交作业的时间、作业的完成质量、作业的书写等进行综合评价。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外探究、课外实验等)。所以,作业是过程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2.多主体评价。多主体评价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成为学生、小组及教师共同评价。多主体评价可使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更强,并可使参与的多个主体都能从评价中获益。如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反思,小组内学生的相互评价,可促进学习和交流,教师也能从自评和互评中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3.自我评价。每个学生在一节课或一项活动后,根据评价表的要求,在“自我评价”栏给自己逐项打分。评分细则为:优=3分,良=2分,需努力=1分,总分≥12分的总成绩为“优”,总分≥8分的综合成绩为“良”,总分<8分的综合成绩为“需努力”。

4.小组评价。由小组内的同学,根据每个同学在学习或活动中的表现,依据评价表的要求,逐项打分,进行互评,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实施。评分细则与“自我评价”相同,并将总成绩填在评价表中。在小组评价中,要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及自我反思。

5.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方式有多种形式,可通过反馈测试给学生评定成绩,也可通过学生小组间的评定给各小组打分,有时,还可以把课堂及课后作业当作给学生评定成绩,例如,在“观察根尖的结构实验”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了所有观察项目之后,利用下课前的5分钟,分发表(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比较表)给学生填写,了解学生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的得分,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可利用评价表在课后完成。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的活动中,在各小组展示完校园绿化方案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教师根据学生评出的奖项的等级给各小组打分,作为小组每个成员的得分。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有利于使教师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一起纳入科学素养的范畴,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具体的体现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中的,因此,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也应该是具体到每一个活动中,比如每一次活动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如何,每一次作业状况怎样,这些都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而让学生每学期完成的评价表更是反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好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在重视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结果评价,对结果的评价仍很重要。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能力(包括实验技能、探究能力、学习方法等)的评价。构成“综合成绩”的各项所占的比例,可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及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程度而定。

对学生的评价要兼顾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着眼学生的未来。需要指出的是,对中学学生生物学的学习进行评价不是最终目的,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应该是通过这一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评价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新课程框架下学生评价的特点

一、追求学生评价实践中的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需要对所有意欲达到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需要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样的评价手段,即综合各种评价手段;需要考虑过程的教学相关性;有效的学生评价需要充足的学生表现样本;有效的评价过程对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是公平的;有效的评价需要有具体化的标准来判断成功的表现;有效评价的反馈重点应放在学生表现的优缺点上;积极有效的学生评价必须有一个评分的反馈体系作为支持。

二、出现评价共同体

由于学校的评价共同体很多是由跨年级的同学科教师组成,并应具备下列的因素:全体教师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及教师所实施的评价目标的一致性理解;为追求上述目标时而形成的一致性程序或过程;采用一般的评价工具,如学生成绩分层描述、学校档案袋等;将家长和学生纳入共同体。

三、通过评价缔造全面的学习者

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具体化、个别化学习或个人学习风格,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即时诊断、反馈,促进学生成为全面的学习者。

四、通过评价解放学习者

中考与高考这两种单纯定位于甄别的学生评价透露出两种特色:专制性权威与标准化判断。解放学生就是把学生从被动中争脱出来,变为自主的自我评价者,驱动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本”包括的大致内容包括有:每节课的自我评价;期中阶段自我评价;期末整体自我评价。根据每一部分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自我评价题目。

一、每堂课的自我评价

1.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习惯,我们制定了每节课的自我评价题目:本节课情况如何?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效果如何?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情况如何?本节课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