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46402300000005

第5章 名人勤奋佳话(4)

后来,梁启超的学问又有进步,名声也越来越大了。

许多人称赞他,他自己也常以此自豪。不料有一次,一位朋友却对他说:“写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是能动人,这一点你做到了,读了你的文章,没有不被感动的;第二是能留人,司马迁的《史记》已快两千年了,其中许多文章至今百读不厌。你几十年中写的文章,不要说百读不厌,就是能使人读两三遍的有几篇呢?”梁启超听了,不大服气,反问说:“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留人呢?”这位朋友回答:“文章要能留人,必须要言外有无穷之意。

文章有了无穷之意,当然就能使人百读不厌了。如果作者把文中的意思都说尽了,不给读者一点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谁还会再去读第二遍呢!文章不开门见山,固然不能动人,但一开门就让人把所有的山全看完了,里面没有丘壑,人们自然一看之后,便掉头而去,谁还会入山去寻丘壑呢?”梁启超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并且切中了自己文章的要害,于是,欣然接受了朋友的批评。

虚心接受别人有益的批评,克服自己的弱点,使梁启超在学习向上精益求精,写下了许多学术名著。

勤奋学习的马克思

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学者。在回忆马克思的一些书籍中,有这样几件事是令人难忘的: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潜心干哲学、历史、法学、文学、外语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写道:“他在两个学期中所获得的大量知识,如果按照学院式的喂养方法在课堂上点点滴滴地灌输的话,就是二十个学期也是学不完的。”为了承担“为人类服务的重任”,马克思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做着知识的准备。

马克思是一位顽强的学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读书学习。有一次他害了几个星期的病,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在这一段完全不能工作的时期里,我读了卡本特尔的《生理学》、洛德的《生理学》、克利克尔的《组织学》、施普尔茨海姆的《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学》以及施旺和施莱登关于细胞的著作。”(马恩全集)第三十卷)。

平时,马克思虽然睡得很晚,但每天总是早上八九点钟就起床,喝完一杯黑咖啡和读过报纸之后,就到自己的书房去,一直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只是在吃饭和傍晚散步的时候才休息一会,马克思有一种奇特的休息方法:读诗、读小说和演算数学。

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写道:“学习!学习!这就是他经常向我们疾呼的无上命令,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榜样。”

马克思和他的书

在德国梅特兰公园路,有一幢普通的住宅,马克思的书房就设在二楼。他从来不允许任何人去整理,或者更确切他说,去弄乱他的书籍和文件。看似只是表面上的混乱而已,实际上一切东西都放在一定的地方,不须费力,他就能很快拿到他所需要的书籍或笔记本,即使在谈话时,他也常常停下来,指出书中有关引文或数字。他与他的书斋融成一体,其中的书籍与文件就象他自己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意志。他放置书籍时并不注意外表的整齐,各种开本的书和小册子紧挨在一起,他不是按书本的大小而是按内容来安排书籍的。书对于他乃是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不是装饰品。他常说:“它们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最喜爱啃书本

一八六五年,马克思的女儿们向他提出了一份问题表,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喜爱的事。”马克思的回答是:“最喜爱啃书本。”这再确切不过地回答了马克思渊博的知识来自哪里。

马克思的“脚迹”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马克思就曾经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克思写《资本论》,曾经阅读过一千五百种以上的书籍。他曾经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去借书,并且有个固定座位,通常从早上九点座到下午七点。当他读到兴奋时,往往习惯于把脚在地板上擦一下,二十五年中,竟把座位底下坚硬的水泥地面磨去一层,被人称为“马克思的脚迹”。

马克思的博、记、读

博--就是博览群书。他一生博览了各国许许多多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书籍,学识渊博,对书中的理论问题领会深、记得牢。

记--他常用折叠书角、画线和用铅笔在书页上作记号等方法加强记忆,对重要段落或诗句就画横线标出来,或用笔记本摘录下来。

读--他常常背诵海涅、歌德、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借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以后每隔一些时候,就重读一次自己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用来巩固自己。

马克思的“自白书”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伦敦非常流行一种填写“自白书”的娱乐。这种娱乐类似问卷调查,出一些小题目让人们回答。有一天,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和二女儿劳拉拿一张“自白书”,要爸爸填写。马克思趁此机会表明自己的心迹,以此教育女儿,便认真地填了起来:

您最珍重的品德……朴素;您的主要特点……目标始终如一;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您厌恶的缺点……逢迎;您最不能容忍的缺点……奴颜婢膝;您能谅解的缺点……轻信;您喜爱的英雄……斯巴达克·刻卜勒;您喜爱的诗人……埃斯库罗斯、莎土比亚、歌德;您喜爱的散文家……狄德罗;您喜爱做的事……啃书本;您喜爱的颜色……红色;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您喜爱的箴言……怀疑一切。

列宁的快速读书法

一位老布尔什维克勒柏辛斯卡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看到列宁手里拿着一本很厚的外文书,快速地翻动着,便问道:

“弗拉吉米尔·伊里奇,你在干什么?”“干什么?”列宁惊奇的抬起头说:“我在看书。”你怎么看得那么快?你是全看,还是只浏览一下?“”当然是全看,而且是很仔细地看。“”能看得那么快吗?“”完全可以。“列宁笑了笑说道:“你说得对,我看得很快,但不这样快不行啊,我已经养成这样的看书习惯了。我必须看很多书。因此,慢慢看是不行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第一、列宁承认自己有一种独特的快速阅读法;第二,这种方法是自己练出来的。

苏维埃政权成立的头几年,有一个早在革命前就认识列宁的同志。他每天注意观察列宁读书。此人就是邦奇--布鲁那维奇。他写道:

“当我看见列宁读书时,我觉得他不是一行一行地看,而是一页一页地看,并很快地掌握了所读的一切东西,而且掌握得异常深刻和准确。过一段时间,他还能凭记忆援引某些句子和段落,还象他刚刚读过的东西,有过长期的专门的研究一样。”每一个见过列宁读书的人,都试图根据自己的看法解释列宁快速阅读的秘诀。

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在谈到自己这位伟大的朋友读书时,这样说道:“列宁读书具有下列特点: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沿着书页快速移动,好似纵向阅读。这是一双真正的’慧眼‘,什么也逃不过这双眼睛。”列宁阅读速度快,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思想敏捷,学识渊博有关系,但不仅在于此。克鲁普斯卡娅揭开了这个谜底。她说:“当他阅读时,精神非常集中、紧张,所以阅读很快。”具有这种最大集中力,才使列宁掌握和记住了所读的东西。

列宁的“几乎全部”

列宁一生读过许多书。据《列宁是怎样写作和学习的》一书记载,仅在《列宁全集》中,列宁引用自己看过的书就有一万六千册,其中俄语书一万二千册,各种外语书四千多册。一九二零年九月十六日,列宁在填写《俄共(布)莫斯科组织党员重新登记表》时,在“你读过哪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这一栏里,列宁在马克思、思格斯、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名字下面各画了二道线,然后写上“几乎全部”几个字。列宁在生命最后几个月,卧病在床,他仍经常请克鲁普斯卡娅在黄昏时给自己朗读文学作品,甚至在逝世的前二天,克鲁普斯卡娅还在晚上给他念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一短篇小说。

然而,列宁也绝不是毫无目的地博览群书,他看书都是有严格的计划和明确目的的。他认为,一个自学者应该选择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系统的研究才有所得益,他曾劝告他的弟弟:“最好有系统地研究点东西,不然这样一段一段地读,没有多大好处。”列宁看书非常认真,也讲求效果。早晨头脑比较清醒,他就读比较深奥的书籍,一些比较容易的则放到下午去看。他甚至把翻阅字典作为一种“休息”。列宁看书还经常做笔记和摘录,并且认真思考所读过的东西,就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列宁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并把它全部献给了无产阶级事业。

自学成才的爱迪生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一个连小学一年级也没有念完的农民的儿子。

爱迪生7岁上学时,由于他爱提各种奇怪的问题,被老师看成笨学生,结果只上了三个月学,就离开学校。从此爱迪生走上了自学的道路。

辍学回到家里,在妈妈的指导下,爱迪生自学了英语、算术、化学、地理、历史等多门课程,11岁时,他已学到许多学科的知识,还读了牛顿、法拉第等大科学家的著作。他最喜欢化学。把自己积攒的全部零用钱用来买化学参考书和一些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自己动手做实验。

12岁时,由于家境贫苦,爱迪生不得不去火车上当报童,一边卖报,一边利用空余时间看书和做化学实验。经过争取,他被允许在一节空车厢中做试验。一次,因火车震动太大,引起化学药品着火,车长一怒之下,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致使他右耳永远失去听觉。爱迪生被迫流落他处,继续寻找职业,但仍利用一切机会刻苦自学和做实验。16岁那年,他终于发明了自动发报机。

以后,他虽然有许多发明,得到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但仍然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全部用来买书和购置实验设备,勤奋自学。一次、他买到一部《法拉第全集》,马上就读起来,一直读到第二天拂晓。别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困和饿吗?爱迪生回答说,人生太短促了,要学的东西和要干的事是那么多,我不争分夺秒怎么行呢!

爱迪生一生有发报机、留声机、电灯、电影机、蓄电池等一千多项发明。他从一个穷孩子,经过长期刻苦自学和实践,终于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天才。面对人们的赞誉,他却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血汗之中当然也包含着他长期自学的艰辛。

品德高尚的达尔文

达尔文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科学家,他非常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

那是达尔文撰写巨著《物种起源》的时候,突然收到一位名叫乌奥列斯的博物学者寄来的论文,来信说想听听达尔文对论文的意见,倘有点滴可取之处,希望能转寄给赖尔。达尔文读了论文,吃惊非小,论文内容竟和他自己写的东西如出一辙,若将此论文发表,自己二十多年的苦心研究将一无所获,成就湮没无闻。但如果不发表不就因此扼杀人家的科研成果了吗?

当即,达尔文决定不再发表自己的论文,将乌奥列斯的论文寄给了赖尔,并写道:“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哪怕由别人之手发表出来,自己多年心血也并不枉费。我的研究已无发表之必要,请发表这位乌奥列斯的论文!”赖尔深知达尔文多年为此费尽心血,实不忍埋没他的功绩,恳切劝说达尔文将早已写好的论文拿出,和乌奥列斯的论文一起发表,并亲自详细撰写了两篇论文的来龙去脉,1858年7月1日,在林耐协会上发表。

已经中止的《物种起源》的著述,在赖尔及其他学者劝告下,达尔文又重新提笔完成。此事当时成为科学界的美谈,并为后人所传颂。

已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一1931)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有个记者向他提问:

“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装出一副十分为难的样子,回答说:

“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呢!”爱迪生二十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十余年。他先后选用了六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试验,时常不间断地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了五昼夜。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贴着一条雷诺兹爵士的语录:“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逃避真正艰苦的思考。”在这条语录的下面,爱迪生又写上了自己的一句话:“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爱迪生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地增长了。因此,爱迪生在七十九岁生日那天,骄傲地对人说:

“我已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爱迪生在八十高龄的时候,白天仍在实验室工作一整天,晚上还要在书房里读三至五个小时的书。他活到八十四岁,一生之中的发明有一千一百项之多。对于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有过这样的说明:“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也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他的名言就是: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书枕

爱迪生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一生的发明多达一千三百多项。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阅资料,搞实验往往连续几天都不睡觉,实在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躺在实验室打个盹。因此有人开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知识那么丰富呢?原来他睡觉的时候都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爱迪生好学不倦爱迪生一生共完成约2000种发明,平均11天就有一项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14岁的爱迪生已开始工作了,先是当报童,后来到波士顿电讯局当电报生。当时,他和好友亚当斯同住一个宿舍,两人都爱读书,有空就钻进书店寻找心爱的读物。

有一次,两人又同到书店里,爱迪生找到一部法拉第的电学著作全书共分六册。爱迪生早就想买这部书,买下后,心花怒放,立即催促亚当斯回去。

两人回到住处,已近黄昏,吃了点冷面包,亚当斯便睡了。爱迪生兴奋异常,毫无倦意,在烛光下展开电学著作第一分册,津津有味地阅读起。第三支蜡烛燃完了,晨光已从窗口悄悄溜进来。这时,爱迪生才合上书本,推窗让晨风梳洗自己的倦容。

亚当斯起床后,睡眼惺忪地问爱迪生昨晚是什么时候睡的。爱迪生十分惋惜地回答:“读了一夜,一册读剩二三十页,还不到全书的1/6!”亚当斯惊叹着:“啧啧,又读了一夜!干吗这么急,今天不是还有时间吗?!”爱迪生却认真地回答:“人生有限,学问无穷啊!时间对我来说,实在太宝贵啦!”

做事认真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建立了相对论,在人类科学史上立下不朽丰碑。人们都说他是伟大的天才,但是他自己却认为,“认真”是更重要的成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