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08影响人类的著名人物
46530100000003

第3章 政治篇(3)

伊丽莎白热爱华美优质的服饰,但她希望尽可能不用个人的开支来获得享受。她的臣民有着持久的传统,在新年或其他特殊日子向君主馈赠礼物,以精美绝伦的衣饰来充实她的储衣室,视个人情况而异,贵族、官员和宗教祭人士献给女王的礼物五花八门.苏格兰女王玛丽——巧于女红的贵夫人—一送给伊丽莎白一件深红色缎子裙,绣着银线线,伊丽莎白大喜过望。俄国沙皇,即“恐怖的伊万”,馈赠给她的贵重礼品数不胜数,其中有4块波斯金缕布料、两大块巧夺天工的银缕面料、一幅土耳其地毯、大宗白毛貂皮和白斑猞猁毛皮、4包每包40张的黑貂皮。

他处死了解散议会的国王.并为此血战沙场,最终自己却走上了独裁的道路。死后遗体惨遭羞辱。然而他毕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未戴王冠的国王——英格兰政治家克伦威尔

奥列弗·克伦威尔1599年4月25日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乡绅家庭。他的先祖在亨利八世时依靠宗教改革发迹,劫夺了一批天主教会的教产,在政治上也很有势力,后因得罪宫廷而被抄斩,家道也衰落下来。这一家庭背景对克伦威尔后来成为虔诚的清教徒并一贯反对天主教会有相当的影响。

他17岁就读于锡德尼·苏萨克斯学院,一年后父亲突然病逝,作为惟一的儿子,他被迫中断学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21岁那年,他与一个商人的女儿结婚,妻子为他带来一笔丰厚的嫁妆,从此定居在家乡经营农牧场,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

克伦威尔站在国会一边。他招募了一支骑兵,参加反对国王的战斗。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他的军队被称为“铁骑军”。在经历了马斯顿荒原战役和纳西比战役之后,英王查理一世被迫乔装成仆人,逃到苏格兰,在走投无路的条件下,只好向苏格兰军队投降。1647年1月30日,苏格兰人以40万英镑的代价,把他交给了英国议会。就这样,查理一世成了议会的阶下囚。

查理一世被囚后,克伦威尔会见过他两次,企图劝说英王同意他们提交给议会的一项宪法方案。当时他对英王并无恶意,甚至在看到英王对子女的宠爱后还颇为感动。但是,克伦威尔的努力很快就化为泡影。11月11日,查理一世乘看守人员不备,带领随从人员逃往怀特岛,重新集结王党军队,企图东山再起。面对这一变故,克伦威尔不得不放弃他以前的立场,1648年1月3日,克伦威尔告诉下院,称英王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上帝使他的心变狠了”。第二次国内战争结束后,查理一世再次成为阶下囚。

对于如何处置查理一世,克伦威尔最初还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但是英国各郡的人民纷纷要求处死英王,而且还发现了查理一世写给枢密大臣狄格比的信,信中他表示要努力争取返回伦敦,消灭长老会和独立派,成为真正的国王。在这种形势下,克伦威尔接受人民的要求。到圣诞节前,他终于接受对查理一世的审判,将此视为正义之举。他本人也成为审判查理一世的委员之一。在得知查理一世拒绝答辩的消息后,他毅然签下了对查理一世的死刑执行令。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

1649年2月4日,在得知查理一世被处死的消息后,苏格兰国会宣布侨居荷兰的查理一世之子为英国国王,称查理二世。1650年6月查理二世到达苏格兰,苏格兰很快成为王朝复辟的基地。

1651年9月3日,克伦威尔军队与查理二世军队会战于瓦塞斯特。战斗持续三小时,查理二世全军覆没,查理二世一人逃往法国。1654年苏格兰合并于英格兰,在英国国会里保留苏格兰30个席位。

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希望在英国实现和平,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改革。而此时的长期国会已经失去了民心。议员们滥用职权,贪污腐化,贿赂成风。克伦威尔在高级军官的支持下,决定解散国会,建立军事独裁。与此同时,国会也紧锣密鼓地起草一部选举法,希望制约克伦威尔和军队的权力。

1653年4月20日长期国会秘密讨论选举法。克伦威尔听到这个消息,顾不得穿礼服,着便服到国会去听辩论。当议员要进行表决时,克伦威尔突然站起来,不摘帽子,十分粗鲁而蛮横地对议员讲话。他谴责国会的罪行,声称议员是腐败和不公正的人,对于宣扬福音的职业来说,是丑恶可耻的。克伦威尔在大厅里踱来踱去,宣称国会并不存在,议员无权召开会议。他大声辱骂议员行为不端,居心不良。有些议员心存不甘,不肯离去,他就命人强行把他们拖走。克伦威尔把选举法草案塞到帽子里,拿起议长权标说:“你们怎样处置这个玩具,把它拿走吧!”然后克伦威尔下令把议会大门锁上,径自回宫去了。随后克伦威尔又解散了国务会议。由此为他建立军事独裁扫清了道路。

长期国会解散后,克伦威尔未经公开选举就指定140名议员召开新国会,称为“小国会”。小国会议员虽然是由克伦威尔指定的,但他们多数人都是激进分子,成为反对克伦威尔的中坚力量,这使得克伦威尔和军官们大为不满。

1653年12月12日,军官们勾结国会中的温和派,乘激进派议员未到之机通过决议,解散小国会,并把政权交给克伦威尔。起初,克伦威尔并不想接手政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才勉强决定重掌国政,并自我安慰说这是上帝的选择。1653年12月16日,伦敦举行盛大仪式庆祝他就任护国主。在仪式上,由高级军官、法官、官吏、伦敦市长、市议会议员组成的代表团请克伦威尔接受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护国主的称号。当场宣读了由军队会议草拟的新宪法草案——《统治文件》。根据《统治文件》规定,护国主是终身职,有权指定继承人,并且把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克伦威尔头戴镶有金边的帽子,坐在王座一样的坐位上,礼官献上国玺,伦敦市长献上国剑。他以护国主的身份成为英国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已名不副实。

从1653到1658年,克伦威尔作为护国主统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在这五年间,他修改严厉的刑法,支持教育,主张宗教宽容,允许犹太教重返英国。在外交方面,他也取得很大成功。1655年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占领了西班牙的殖民地牙买加岛以及“欧洲大陆的钥匙”——敦刻尔克,从而为不列颠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58年,克伦威尔因染上疟疾而病倒,住进了伦敦的圣詹姆斯宫。这年夏天,他心爱的女儿死于癌症,这使他悲痛欲绝,病情恶化。临死前,克伦威尔深怕失去上帝的恩典,而拒绝服药和进食,希望尽快地离开人世。1658年9月3日,也就是他最大两次胜利战役的纪念日,克伦威尔与世长辞了。11月10日,在国葬前13天,他的遗体被秘密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1661年英王查理二世复辟后,克伦威尔经过防腐的遗体被从威斯敏斯特坟墓中掘了出来,悬挂在处决罪犯的地方泰伯恩。他的遗体后来埋在绞架下面。但他的头颅被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顶上的一根杆子上,据传一直挂到查理二世统治结束时止。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克伦威尔预感到自己死后一定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在死前就密令心腹要在他死后偷偷地将尸体运走,然后在纳西比战场上火化。

但是不管怎样,在公元17世纪,当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在朝着君权更加神圣的方向发展时,民主制在英国取得胜利,从而打乱了这一进程。它成为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以及民主制在欧洲最终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它同样为美国以及一些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建立民主制树立了榜样。这一切都与克伦威尔联系密切,因为他是英国民主制的奠基人。

1657年春,议会大多数议员提请克伦威尔加冕为王,克伦威尔准备接受国会的请求,但遭到军队的反对。100名军官晋见克伦成尔.表示如果他接受王位,他们就辞职.,在充伦威尔应该答复“功进”的当天,克伦成尔接到军官们的请愿书,要求他立即表态。免伦威尔回答说:“这个提议,除了善意之外,不包括任何其他东西……你们衷心地向我证实了和表现了这样的好感,并且这么崇高地估计了我的人格:”一席话表示.克伦成尔放弃了称王的念头。在他一生的最后一年半的时间内,他按照一种“请愿和忠告”的政府形式进行统治。在他死后300年间,他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一些人认为他是个伪君子,但更多的人认为克伦威尔对民主的追求是真诚的,他不得已实行独裁统治,这主要是由于局面无法控制所致。他很坦诚.他拒绝加冕,并且从未试图建立永久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是温和而又宽容的,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无冕之王”

他为了学习先进技术,不惜以一国之尊的身份隐姓埋名于异两的人群里;他为了推广改革,不仅剃掉了留蓄多年的胡子,还处死了亲生儿子。

身怀强国梦——俄国沙皇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名为彼得·阿列克赛也维奇·罗曼诺夫,生于1672年5月30日,父亲是沙皇阿列克谢。在他4岁时,父亲过世,异母长兄费多尔继承了皇位。但费多尔体质孱弱,在彼得10岁时就早天了。经过复杂的宫廷斗争,最后由彼得及其异母兄弟伊凡同时即位,并称沙皇;鉴于彼得年幼而伊凡愚鲁,另由异母姐姐索菲亚摄政。随着彼得年龄的增长,索菲亚害怕他夺去自己已掌握的权力,于1689年发动政变,企图杀害彼得。彼得粉碎了这次政变,把索菲亚关进修道院,掌握了政权。1696年伊凡去世后,彼得成为惟一的沙皇,时年24岁。

彼得一世亲政后采取的第一个重大行动,就是派遣一个庞大使团去西欧各国考察。1697年3月,大使团从莫斯科出发,由费·亚·列福尔特等人率领,共约250人,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装成一个下士随大使团同行。

1697年7月,大使团来到荷兰,受到热烈欢迎。彼得先在荷兰萨尔丹的一家造船厂当木匠,后来又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造船厂当学徒。他在实习时,买了一套木工用具,亲自进行操作,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他取得了荷兰造船师傅保罗发给的一张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彼得·米哈依洛夫是一个勤奋、聪明、手艺精细的木工,学会了造船和绘图设计”。

第二年初,大使团来到英国伦敦。彼得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造船学,并参观伦敦的各个企业,访问科学中心英国皇家协会,参观牛津大学,会见著名的科学家,研究巩固的政治制度。1698年4月,大使团从英国返回欧洲,6月,彼得访问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奥皇正积极准备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急于同土耳其媾和。7月15日,彼得正要动身去威尼斯,接到了国内射击军发生兵变的奏闻,便结束了这次出访西欧的行程。于8月25日悄然回到莫斯科。

眼界大开的彼得深感于俄国的落后,在归来后毅然进行了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全面改革。

在经济上,他提供贷款并鼓励商人向工矿投资,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俄国初步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

在军事上,他大力改组原来落后的军队,建立起一支步、骑、炮、工各兵种比较协调的近代陆军,还创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支拥有48艘战舰和28000名水兵的近代海军。

在文化上,他创办各类技术学校,并派遣一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教育,否则不能继承爵位甚至不能结婚。他还建立了俄国第一座医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和印刷所,简化了原来的俄文字母,出版了第一份报纸并兼任主编。

在政治上,他撤销贵族议会,建立枢密院,下设11个委员会分管政府的各项事务;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服从沙皇和政府;他还打破论资排辈、讲究出身门第的传统,破格擢用人才以推进改革。饶有趣味的是,彼得还大胆向陈旧的社会习俗挑战,下令全体臣民不准穿行动不便的传统长袍,不准留长胡子,并且割去自己的胡子以率先垂范,这充分反映了他锐意改革、弃旧图新的执著精神。彼得的改革引起部分守旧派贵族和僧侣的强烈不满,包括他的儿子阿列克塞。

阿列克塞是彼得一世同他的第一个妻子叶芙朵基娅·洛普希娜所生的儿子,是在敌视彼得一世的僧侣势力和洛普希娜家族的影响下长大的。他自幼智力平庸,好逸恶劳。18岁时就被任命为莫斯科总督,次年被派往德累斯顿深造。阿列克塞主张恢复旧制,反对彼得一世的改革,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敌视改革的人,这使得决心改革实行新政的彼得大为恼火。

1715年10月彼得写信给阿列克塞,要他“改邪归正”,否则,就将剥夺他的继承权。次年8月26日,彼得一世从哥本哈根再次写信给阿列克塞,告诉他如不痛下决心“选择正确的道路”,就将送他进修道院。阿列克塞假装同意削发为僧,并于9月26日离开了彼得堡。11月来到了维也纳,得到奥皇查理六世的庇护。1717年7月1日,彼得派代表同奥国政府谈判,在威胁与利益并行之下,终于使阿列克塞于1718年1月31日回到旧都莫斯科。

彼得指令公开审判阿列克塞的罪行,就像审判普通臣民一样。同年6月24日由各界代表127人组成的特别法庭,宣判了阿列克塞的死刑。两天后,阿列克塞死于监狱中。他的支持者也被处以极刑。

俄国反改革保守力量被镇压下去后,在整个俄国国内再也没发出一点有异议的声音。彼得一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权威和决心,俄国沿着他的梦想向现代化强国迈进。

在国内改革的同时,彼得一世还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扩张战争。在1700年到1721年漫长的北方战争之后,他终于打败了北方劲敌瑞典,为俄国夺得芬兰湾、里加湾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为了显示进一步扩张的决心,他于1713年迁都于北方新建的城市彼得堡。1722年,他出兵侵略波斯,夺得里海西岸地区。他还企图霸占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建立一个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冰洋到印度洋的大俄罗斯帝国。但这一野心还未及实现,彼得一世就于1724年秋卧病不起,翌年元月28日逝世于彼得堡,时年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