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发难后,即率二十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三十六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诛其九族。可怜晁错虽然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毕竟不能使诸侯服气,只能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并且给了七国一个发兵的理由。
虽然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率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逃到盟友东瓯国,被东瓯王所杀,七国之乱平息。
平定叛乱后,汉景帝为了加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继续沿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
一、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二、继续大力推行削藩。此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对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
三、在外交政策上,景帝坚持以和亲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四、在政治上,汉景帝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发展经济。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五、汉景帝还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景帝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在法律上,汉景帝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
六、发展教育,打击豪强。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
汉景帝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
汉武帝: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大一统措施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
二、在军事方面,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俘虏的大月氏人,开拓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等地的通道。
三、在经济方面,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
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的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四、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主父偃即是其中着名的例子。
五、在人事方面,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时,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对外关系
一、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的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着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扩充疆土。
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汉武帝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且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之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对匈奴的打击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政府相对抗,保证了北方边郡乃至全国的安全。
汉成帝:王氏家族贵幸临朝
在中国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汉成帝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上对他的定评是“耽于酒色”。
汉成帝刘骜生于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骜”这个名字是他爷爷汉宣帝给起的,意思是希望他做刘汉王朝的千里马,然而结果却让人失望。汉成帝昏庸失政,自甘堕落、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被赵飞燕赵合德这对姐妹花迷恋得晕头转向,“赵氏乱内,外家擅朝”,留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最终,汉成帝死在“温柔乡”中。
王氏家族壮大起来
西汉的皇权,从建国伊始就由三种力量构成,即皇帝、功臣和外戚,而外戚王氏的兴衰离不开这个家族的王政君。王政君是战国田齐旧贵族的后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齐国灭亡,王族式微。秦亡,其先祖田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田安失国之后,齐地的人就称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为“王家”,从此,他家的姓氏就由“田”改为“王”。
汉宣帝时,王政君的父亲王禁相信民间术士为自己女儿占卜的卦“当大贵,不可言”之说,想方设法把王政君送到宫中,做了一名宫女。没想到却被太子不经意地点到了太子宫,而且不久就怀有身孕,第二年便生下第一个儿子刘骜。不久太子继承皇位,成为汉元帝。王禁也被封为阳平侯,仅过三天,王政君被立为皇后。第二年,五岁的刘骜被立为皇太子。如此一来,王家真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都“大贵”起来。
然而,汉元帝时,王氏家族虽然纷纷窃据要津,骤然显贵,但还没有进入中枢。就是因为汉元帝并不喜欢虽一表人才却是酒色之徒的刘骜,而更喜欢多才多艺的次子刘康(傅昭仪之子)。王氏家族的地位岌岌可危。外戚史丹与太子关系甚好,一直竭力维护太子刘骜的地位,才不至于让汉元帝废掉太子。汉元帝去世后,刘骜也就顺理成章地登基,皇后王政君成为皇太后,王氏家族时来运转。
王莽发迹
王氏家族飞黄腾达、炙手可热的时候,王氏家族王凤的二弟王曼因为早死,没有封侯。王曼的第二个儿子叫王莽,相貌丑陋,声音嘶哑。王莽的哥哥与父亲一样早早就死了,所以王莽年纪轻轻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王政君当上皇太后那年,王莽仅有十四岁,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被王氏家族冷落的王莽母子,只好相依为命,过着十分清寒的生活。年轻的王莽与他那些飞扬跋扈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对内孝敬寡居的母亲,照顾兄长的遗孀,耐心教育顽皮的侄子;对外结交一些英俊的朋友,又拜当时着名的学者陈参为师,攻读经书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礼,尤其是侍奉执掌大权的伯父、叔父们,更是小心翼翼。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王莽从不跟堂兄弟们去寻欢作乐,而是洁身自好,表现得谦恭谨俭、温文尔雅,处处表现出一个年轻儒者的风范,由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22年,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王凤病倒了,王莽在床前尽心竭力地侍奉伯父,衣不解带,最后累得蓬头垢面,疲惫不堪。王凤深受感动,临死时拜托皇太后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关照一下王莽。于是,王莽有了第一个职务——黄门郎,二十四岁的王莽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大司马王商,也感到这个侄子不同凡响,向成帝上书愿将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其实就是要求皇帝给王莽封侯。另外一些朝廷大臣也都看好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纷纷向皇帝称赞王莽。王莽立刻名声鹊起,引起了成帝的极大关注。
公元前16年,汉成帝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封地在南阳郡新野的都乡(今河南新野县境内),食邑一千五百户。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身兼数职,进入了朝廷政权的核心。年仅三十岁的王莽,这时已跃居几个叔叔之上,成为很有权力地位的重臣了。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是一种以皇权为中心,以官僚群体为统治工具,以小农的自然经济为社会基础的专制统治。皇权的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定,皇权的强弱必将影响到统治阶级内部各派力量的消长。但是皇权的致命弱点是“家天下”,所以这很容易给宦官和外戚以篡权的机会。尤其,汉成帝政治上无能,又“耽于酒色”,于是更造成外戚势力的恶性膨胀。所以,在西汉晚期的政治舞台上,王氏家族开始粉墨登场了。
汉哀帝:无力挽狂澜的断背之帝
汉哀帝刘欣是汉元帝的庶孙,汉成帝的侄子,父亲是定陶王刘康。
汉元帝有三个儿子:长子即成帝刘骜,皇后王政君所生;次子定陶王刘康,傅昭仪生;三子中山王刘兴,冯昭仪生。汉成帝即位二十余年而无子,为了继嗣问题,需要在弟与侄中择立一人为皇太子,以便将来可以继承皇位。其时定陶王刘康已死,中山王刘兴尚在,而刘康只有刘欣一子,可以考虑的人选其实只有刘兴与刘欣二人。
汉成帝绥和元年,皇帝召集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骠骑将军王根、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有资格参与国家大计的将相大臣入禁中,讨论究竟应以何人为太子。翟方进、王根、廉褒和朱博都主张立刘欣,因为刘欣乃是帝弟刘康之子,于辈行上乃是皇帝的“犹子”,适于作为嗣子,而刘兴乃是皇帝之亲弟,辈行不合,不适宜。御史大夫孔光则以为亲弟的血统关系较侄儿为亲。援照兄终弟及之义,应以刘兴为宜。但皇帝却以翟方进等人之说为是,而且他认为刘兴亦不如刘欣之聪明而有才,所以终于决定以刘欣为皇太子。这一年,刘欣十八岁。一年后,汉成帝驾崩,刘欣继立皇帝,时年十九岁。
刘欣即位后,翌年改年号为“建平”,史称“汉哀帝”。汉哀帝从王氏家族的势力中,总结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身为皇帝,必须政由己出,决不能像汉成帝那样大权旁落,任人摆布。
哀帝即位之初,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辅政,他一上任就向皇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
经过群臣讨论,臣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制定了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史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史民三十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律没收入官。
这个方案尽管给了官僚地主极大的优势,但还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权贵的反对。限田、限奴婢之令,首先遭到了丁、傅两家外戚的反对。
哀帝对这一诏令也没有支持,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二千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七十倍,于是,限田、限奴婢令成了一纸空文。除了限田、限奴婢令之外,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诏令,如废除任子令和诽谤欺诋法,罢乐府,禁郡国献名兽等等。然而,这些全都成为了一纸空文。
可以说,哀帝生不逢时,当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也无力回天。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而擅于权术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
面对失败和挫折,年轻的汉哀帝很快便气馁了。即位之初的锐气很快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在声色犬马之中求刺激。这样,即位不久的汉哀帝便由一个颇有朝气的年轻有为之君,彻底堕落为一个比汉成帝还要荒淫腐败的昏君。
哀帝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才,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同性恋皇帝。他宠爱宫中舍人、御史董恭的儿子董贤。建平二年,哀帝拜董贤为黄门郎,至此独宠董贤一人,元寿元年晋升董贤为大司马。甚至一度要将皇位禅让给董贤,遭到大臣反对而作罢。此外,他赏赐董贤大量土地,令限田变赐田。据说,汉哀帝与董贤午休相拥而眠,哀帝醒时董贤尚未醒,哀帝乃命人割裂衣袖起身,以免惊醒董贤,由此“断袖之癖”
成为汉哀帝和董贤同性恋情的叫法。
汉哀帝在位时天灾频频,民众苦不堪言,以至于连汉武帝的陵寝都被烧毁。汉哀帝死后,王莽篡权。
汉平帝:王莽篡权
汉平帝刘衎,原名刘箕子,是汉元帝的孙子,汉成帝的侄子,汉哀帝的堂兄弟,父亲是中山王刘兴。公元前1年刘欣病死,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十月迎立年仅八岁的刘衎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元始”。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