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看懂中国史
46769400000025

第25章 隋朝、唐朝(1)

隋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结束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的又一次大统一。

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就进入了唐朝。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完备的政治制度、繁荣的社会经济、发达的文化,使中国走在了当时世界的最前列。

因此,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隋文帝:最伟大的中国皇帝

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重启汉化,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杨坚称帝后,公元587年灭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公元589年灭南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由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被外国人看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自从北周武帝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基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为黄金时代。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杨坚制定了新的法律。杨坚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继承了。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隋初,隋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犟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整顿户籍,将从豪强手里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

隋文帝下令修建首都西京大兴城(即后来唐长安城原形),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公元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一百五十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这条运河在他的儿子杨广统治期间竣工,为中国南北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除此之外,隋文帝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厮杀战乱之中。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遗失大半。隋文帝于公元583年下诏求书,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文帝对汉文明的复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这种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相应得到减轻,而且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

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四百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八百九十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五千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

隋文帝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

隋炀帝:毁誉参半的皇帝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但是他的功绩却是不容置疑的。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等。

统一天下

公元589年,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五十一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

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

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二十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修建大运河

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秋万代。

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更重要。

大运河连接黄河、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有魄力动用如此大手笔,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能与之相比的也只有修筑万里长城的秦始皇了。

打开丝绸之路

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

文学造诣

杨广爱好文学艺术,曾命臣下将禁中秘阁之书,抄录副本,分为三等,藏于洛阳观文殿的东西厢书库中,又在殿后另筑二台,聚藏魏以来的书法名画。

隋炀帝在西巡丝绸之路上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另一首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足以显示他的文采,堪比陈后主。

拓展疆土

隋炀帝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等地。

此外,隋朝还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立科举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攻高丽

隋炀帝前后三次对高丽的用兵,使隋朝的国力大减,隋炀帝的末路可以说和征伐高丽有很大的关系。

头三次大举进攻高丽,旨在平定边陲,完成统一大业。但战事耗费颇大,激起人民的反抗,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

瓦岗军农民起义

隋炀帝杨广虽然登基后大有作为,但是却一心急于建树。没有整顿民生和休养生息,只顾玩乐。同时连年大兴土木,并不断对外用兵,接连征伐高丽。隋炀帝大规模地征调繁重的兵役和劳役,使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从而激化了贫苦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隋末时期的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举兵反抗。公元611年,翟让领导农民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反隋,山东、河南的贫苦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李密、王伯当等人都率众投奔瓦岗起义军,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公元616年,翟让接受李密建议,亲自率兵攻下荥阳的门户金堤关及周围的县,又在附近的大海寺设伏,歼灭了二万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军主力。

公元617年,隋朝洛阳留守杨侗派刘长恭、裴仁基等带兵围剿起义军,隋军列阵十里,来势汹汹,翟让分军十队,与之对峙,并亲自率领将士强攻隋营,隋军大乱,全线溃败。刘长恭逃回东都洛阳,裴仁基投降。是年二月,翟让认为李密有领导才能,把瓦岗军的领导权交给了李密,李密为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魏”。

在隋朝即将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关键时刻,瓦岗军内部予盾激化,11月,李密设计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军将领,导致瓦岗军将卒离心,战斗力遭到极大削弱。公元618年,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杨侗,后又降唐,后来又因起兵反唐被杀,从此葬送了这支农民军。

唐高祖:星光压不住皓月

唐高祖李渊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第一,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第二,李渊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李世民掩盖了。所以,李渊在历史中所处的地位和取得的功绩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李渊起事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趁势起兵造反,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招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李渊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订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玄武门之变

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

秦王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李建成一边。

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招募壮士送往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公元624年,李建成招募士兵的消息被人揭发,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最终李渊查出此事是李世民派手下为夺太子之位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阴谋,所以计划并未实现。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李渊的功绩

李渊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

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李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李渊统治时期已经为唐王朝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所以,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根基。

唐太宗: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李世民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并肩而立。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一、隋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隋炀帝暴政、奢侈腐化、奴役百姓、穷兵黩武,破坏社会生产,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唐初统治者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二、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其次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再次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盛唐之境

贞观年间,唐朝与当时的西方国家相比,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