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中外交往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马可·波罗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元英宗:英宗新政与南坡之变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汉族封建文化。
宰相和皇帝较量
公元1320年,仁宗去世。太子硕德八剌奉皇太后答己之命罢免中书右丞相伯答沙,以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复相后,立即着手报复政敌。
他先是诬谄中书省参议韩若愚有罪,请求处以极刑。太子知道韩若愚冤枉,拒绝了这一请求,但慑于答己太后和铁木迭儿的淫威,不得不将韩若愚革职。不久,铁木迭儿又先后把不依附于自己的中书平章赤斤铁木儿,御史大夫脱欢、中书平章李孟、兀伯都剌、阿礼海牙等罢官、夺爵、降职。
四川行省平章赵世延曾弹劾过铁木迭儿,这时,铁木迭儿便唆使人诬告他有罪,同时又暗示他只要咬出同党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赵世延严辞拒绝。铁木迭儿便给他加上违背诏书、大不敬等罪名,拟处死刑。
英宗明知冤枉,但也只敢说赵世延犯罪是在大赦之前,应该有所宽大。
铁木迭儿要求追究当年和赵一起弹劾过自己的人。英宗仍以这些事发生在大赦之前,不应该追究来搪塞。铁木迭儿一再要求处死赵世延,英宗就是不同意。于是,负责审讯的官员为了讨好铁木迭儿,千方百计地折磨赵世延,企图使他因不堪凌辱而自杀。不料赵世延既不招供,也不自杀,铁木迭儿只好将他长期关押狱中。后来,英宗想法救下了赵世延。
铁木迭儿在诛除政敌的同时,大批提拔亲信,把江浙行省左丞相哈律、陕西行省平章赵世荣提升为中书平章。他的党羽、宜徽院使失列门以答己太后的名义要求太子大规模更换朝臣。太子以先帝旧臣岂宜轻动为理由加以拒绝。中书左丞张思明也劝铁木迭儿不要闹得人心惶惶,引起诸王、驸马们的不满。这样,铁木迭儿才稍加收敛。
3月11日,太子硕德八剌即位,是为英宗。英宗一面和太后、铁木迭儿周旋,加封铁木迭儿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甚至下诏禁止官员非议铁木迭儿。尊答己太后为太皇太后。一面积聚力量,提拔自己的亲信。4月11日,英宗将木华黎后裔、安童之子、太常礼仪院使拜住提升为中书平章,以牵制铁木迭儿。拜住素来主张以儒学治天下,与英宗一拍即合,成为他的主要助手。以英宗、拜住为一方与太皇太后答己、铁木迭儿等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4月13日,铁木迭儿请求禁止各大臣越级上奏,企图阻塞言路。英宗同意了这一要求。5月3日,铁木迭儿诬陷上都留守贺伯颜穿便服迎接诏书,以大不敬之罪处死、抄家。英宗仍不动声色,但在贺伯颜死后不到十天,便将拜住提升为中书左丞相,地位仅次于铁木迭儿。
5月20日,英宗又根据拜住的建议,以阴谋废立皇帝的罪名将阿散、哈律、脱忒脱、失列门等人处死并抄家,沉重打击了太皇太后、铁木迭儿这一派的势力。于是,铁木迭儿又一再要求处死赵世延,被英宗拒绝。至于铁木迭儿一再陷害拜住,英宗更是置之不理,反而对拜住更加信任。
公元1322年,铁木迭儿去世。同年9月22日,太皇太后答己去世。英宗真正掌握了大权。10月25日,英宗升任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元代尚右),并决定不再设左丞相,以示尊荣。英宗、拜住着手革除弊政,推行新政。
英宗新政
英宗刚毅而想有所作为,仁宗的母后答己(太皇太后)对此不满。
欲谋废立英宗事泄露,英宗将后党尽加诛杀,任命木华黎之后裔拜住为中书左丞相。公元1322年秋,铁木迭儿及答己相继病死,英宗专任拜住,锐意于改革。
他首先召集了德高望重而颇有治国经验的前朝老臣,起复他们的官职,给予优厚的待遇,使他们议事中书。其间主要改革措施有:推行助役法,民田百亩抽三,以岁入助役;颁行《大元通制》,督责国家政制法规,革除以往的政令不一、罪同异罚的混乱现象;裁撤冗职,节省浮费,减免赋役,以舒农力。当时天下为之风动,政治为之一新。
英宗与拜住的政治改革与推行新政触动了蒙古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利益,他们趁英宗由上都南归途中杀拜住、弑英宗。
南坡之变
英宗在实行新政的时候处理了铁木迭儿专权乱政的罪行,却没有很好地清理铁木迭儿的党羽,导致了后来的政变。
先是在公元1322年12月,英宗下令处死铁木迭儿之子、宣徽院使八思吉思,罪状是贪赃枉法。接着,在公元1323年6月,下诏追夺铁木迭儿一切官爵,抄没家产,并将其罪状公布于大下,又以贪赃罪罢免铁木迭儿之子知院旺丹。这些举动使铁木迭儿余党震恐不安,于是,铁木迭儿的义子、禁卫军将领铁失等人阴谋发动政变。
8月2日,铁失派人前往土拉去见抚军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甘麻剌长子),告诉他政变计划,并说若能成功将拥戴他为帝。5日,英宗从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起驾南返大都,驻跸离城三十里的南坡。铁失等以阿速卫亲军为外应,发动政变,入皇帝行帐,杀害了英宗和拜住等人。铁失等当夜驰往大都,收封省部印信,遣使奉玉玺至漠北晋王镇所。9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即位,次年改元泰定。这一事件,史称“南坡之变”。
元文宗:争夺皇位的“两都之战”
泰定帝在位仅有五年,他自称“遵祖宗成宪”,没有什么新的建树。前朝未能解决的“国用不足”的财政困难却变得更加严重。公元1328年7月,泰定帝病死于上都。一场皇位争夺战也随之爆发了。
留守大都的金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和西安王阿剌式纳失里发动政变,控制大都,遣使迎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入京。9月,图帖睦尔在大都即皇帝位,改元“天历”,宣称待大兄(和世束)到来让位。上都方面,辽王脱脱(斡赤斤后)、梁王王禅(甘麻剌孙,泰定帝侄,封地在云南)、右丞相塔失铁木儿、左丞相倒剌沙、御史大夫纽泽等闻变,9月间也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即皇位,是为“天顺帝”。上都与大都形成两个皇帝并立的对峙局面。而辽东、关陕、川蜀等地先后起兵响应上都。两都之战发展为大规模内战。
上都军与大都军在居庸关、古北口一带展开激战。上都军虽然在大都城下屡次受挫,仍声势浩大。正当上都军全力南进时,在东北的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燕帖木儿之叔)与搠只哈撒儿后王齐王月鲁不花,在10月13日乘虚进围上都,留守倒剌沙等出降。阿剌吉八被俘。上都的支持者失去首领,相继溃散瓦解。梁王王禅及倒剌沙、纽泽等均被处死。
两都之战刚结束,明宗、文宗兄弟间的争权斗争又起。公元1329年1月,和世束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是为“明宗”,蒙古号忽都笃汗,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5月,图帖睦尔自大都出发北上,迎明宗,镇南王帖木儿不花等随行。明宗南下,8月初,至上都附近的旺兀察都之地,图帖睦尔来见。几日后,明宗暴死。图帖睦尔在上都以皇太子复即皇帝位,是为“文宗”,蒙古号札牙笃汗。
文宗即位后,调动数省兵力,才平息了四川、云南等地的蒙古诸王叛乱。
在文宗统治时期,汉文化得到多方面的提倡。公元1329年2月,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阁学士院,聚集人才,汉族的儒学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发扬。同年9月,又命翰林国史院与奎章阁学士院编纂《经世大典》。《经世大典》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典制纪录,成为明初纂修《元史》的依据,而且是文宗行“汉法”崇文治的一个标志。文宗在信用文臣的同时,又极力表示尊孔崇儒,以争取汉人文士的拥戴。
文宗初即位,以燕铁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封太平王。文宗复位,又因燕铁木儿“大有勋劳于王室”,加封太师,追封三代,把持朝政。他的儿子唐其势扬言“天下本我家天下”。文宗受制于权相燕铁木儿,元朝国势日渐衰落。
公元1332年(至顺三年)8月,文宗在上都病死。9月,卜答失里后奉遗诏,立明宗次子,八不沙后所生的懿璘质班作皇帝(宁宗)。宁宗年仅七岁,即位不满两月病死。
宁宗死后,燕铁木儿请立文宗幼子燕帖古思。卜答失里后不允,遣使自广西迎回妥懽帖睦尔。燕铁木儿仍持异议,迁延数月不决。不久,燕铁木儿病死。公元1333年(至顺四年)6月,卜答失里后立妥懽帖睦尔为帝,是为惠宗,又叫顺帝,蒙古号兀哈笃汗。
元顺帝:鲁班天子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元顺帝是元明宗的长子。公元1330年他的母亲被杀,他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后来到广西桂林。
公元1332年11月,元宁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妥懽帖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铁木儿反对,因此一直到次年6月才继位。
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的叛乱一直到公元1335年才得以平定。当时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顺帝放在眼里。
伯颜采取排挤汉人的政策,例如禁止汉人参政,取消科举,而且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这些做法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不和,也使得元顺帝更加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元顺帝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顺帝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随后,伯颜以前很多排挤汉人的政策都被元顺帝下令废除,例如恢复了科举等等。
公元1343年,元顺帝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公元1345年修成。公元1350年元朝境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上为了治水(当时由于黄河水灾频繁,元顺帝下令右丞相脱脱遏黄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导致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虽然公元1362年元军获得很大战果,但由于起义军的势力很大,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元顺帝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将领有时也各行其是,不听中央统一指挥。这一切给明太祖朱元璋提供了巩固地位的机会。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命徐达率领军队逼近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向北逃跑,首先逃往上都,后逃往应昌。他在那里两次组织兵力决定反攻大都,但都被明军击退。公元1370年,元顺帝去世。
元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政治昏庸、不谙权术,但却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发明家。他精通木工设计、制作,通晓机械,极富智慧和创造力,因此京城人称他为“鲁班天子”。
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二万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二十倍。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
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遂利用白莲教和弥勒教暗暗串通穷人。公元1351年,元朝政府强征农民十五万人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刘福通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夫,在工地活动,传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暗中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
民工挖出后,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
为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与封建官府作斗争。公元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今安徽亳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
其后数战后,击败答失八都鲁的军队,并展开反攻,甚至逼近大都,南方红巾军则在湖南、湖北获得胜利,朱元璋则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渡长江占领集庆(今南京)。至元十七年前(公元1357年)前后,在北方以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为首的元军将领(但当时已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红巾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分裂,势力渐弱,公元1363年,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南方红巾军将领则被陈友谅于公元1360年杀徐寿辉取代。此后群雄互相争战,已渐失去原本红巾军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