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抓住学生的心理
46770200000003

第3章 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指导(2)

(3)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个性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索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个性心理的培养和塑造已成为人类教育工程的重要目标。学生正处于心理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矛盾趋于统一的特殊时期,个性的发展正处于统一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良好个性的形成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如虎添翼,而不良的个性会使他们屡屡受挫。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掌握一定原则,寻找合理的途径。如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乐于奉献等个性品质;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等良好性格特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创造个性。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途径选择

选择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途径,对于提高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当前中学教育实际和中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良好的教学秩序、宽敞的教室、卫生清洁的食堂、温馨舒适的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2)创设良好的人际人际关系环境

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爱、关心、尊重等交往活动的需要,在重要性上并不亚于食物性等生理需要。如果这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就会像吃不饱而营养失调一样,导致心理上的失调。对于刚离开亲人呵护的学生来说,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交往意识。人际关系是个互动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主动与别人交往,并在交往中尊重和信任别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喜欢、尊重和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学校还应创造各种条件,支持中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如开展校与校之间、班级之间的联谊活动、文体活动等,以便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掌握有关人际的技巧。

(3)发挥心理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思想政治课开设了一定的心理教育内容,要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可行的。如结合记忆、思维、注意等认知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分析了解自己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品质,扬长避短,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结合情感、意志等部分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结合个性心理等部分的教学,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开拓创新、独立自主等良好的个性。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教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是能否取得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心理咨询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设机构,是咨询人员对于求询、对于求询学生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纠正心理上的不平衡,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和学习适应能力。学校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咨询、群体咨询、电话咨询、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咨询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早恋问题等等。实践证明,心理咨询是消除学生心理困惑,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保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3.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能承担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增强了他们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观,这些积极因素需要学生从心理上适应,以便走向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调整、完善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淡化了人们的全局观念、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若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从心理上予以抵御,这些消极因素就会滋生蔓延,使学生在观察、了解人生和社会时出现困惑、迷茫,不利于学生的成才和社会的发展。

学生自身发展成长基本需要

随着当代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并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方面,在学业成败上,学生已认识到心理素质状况对学业的制约和影响,希望找到并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顺利完成学习;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日趋迅速,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今社会高节奏、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渴望实现自我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更加迫切希望能消除自身存在的如情绪不稳定、心胸不豁达、没有恒心、意志不坚定等不良心理素质,增强承受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

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关键是把一定的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内化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因素的参与、促进下,外界的一切才能内化成个体意识,进而再把个体意识外化成个体品德、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可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4.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当前,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不论是时代发展、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还是德育工作的需要,都要求必须加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应鼓励教师学习相关知识、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开展科学研究、丰富教育内容、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以全面推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O年代以来,我们的社会迎来了“三高”浪潮: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高科技要求人们有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重视身心潜能的开发;高效率要求人们学习、办事有高速度和快节奏,也就是要求人们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尽量防止身心的疲劳倦怠和注意力的涣散;高科技与高效率必然带来高竞争,高竞争则要求人们具有耐挫力,也就是要有正常的心态,能正确面对竞争中的挫折与失败,防止消沉、颓废、沮丧、偏激的心态出现。

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对其他的素质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有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低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限于“知识”的多寡。敢于冒险、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因此,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还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德育工作的补充

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中“树人”的重要手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心理教育长期以来却一直被忽视。事实上,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因为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可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心理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5.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标准的界定

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认识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即不能等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之后才予以关注,而应当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时,就要像锻炼身体一样去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然而,这仅仅针对的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上的一种创新,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学生怎样才算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如何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却一直缺乏系统的界定和深入的探讨,接下来,笔者结合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对良好的心理素质标准给出了描述性的框架:

保持学习的兴趣

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研究较浓厚的兴趣,有高速处理信息、数据、知识的能力。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学习和科研是在校生的主要内容。心理素质好的学生珍惜学习与科研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其中的困难,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在兴趣之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本和权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知识经济使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问上发生变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所以学生应该具有利用知识进行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既不妄自尊大去做非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弃自己可以发展的机会:挫折包括挫折源和挫折感受两层意思,学生由于对生理、心理、物质或精神动机的需要有了比高中生更深、更广的要求,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的机会也会随着目标的提升而增加;心理素质好的学生遇到挫折会清醒认识现实,考虑对策,不断分析自己的动机,修正目标,调动潜能,激活思维,将挫折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环境适应能力则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意志是指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进行选择、决定和执行的心理过程。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个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困难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优柔寡断、轻率鲁莽、害怕困难、意志薄弱、顽固执拗、言行冲动:而人际关系状况能充分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素质的状况,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