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第一节课就与学生订下规矩
●把契约引入课堂
●探究学习也不能没有约束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课堂规范,并使其固定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能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
课堂规范应是课堂管理的依据,明确课堂常规要结合本班情况制定班级学习制度、纪律要求等,有了目标,学生自我约束才有方向,自我管理才有章可循。制定规范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对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性,这样的课堂规范才不会形同虚设,起到预想的约束作用。课堂规范一旦形成,就对集体成员产生了普遍的约束力,但只有在学生清楚地了解并理解这些规范的基础上,他们才会自觉地遵守规范。因此,从学生入学时起,教师就应让其了解规范及其必要性,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学生也只有在自觉地将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的一部分时,规范才真正具有约束力。学生不仅可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还可用规范来评价别人的言行,通过班级舆论来纠正偏离规范的其他人的行为。教师在评价学生言行时也应以课堂规范为判断标准,一旦出现违纪行为,处理也会有章可循。积极、正向、有序的规则,会使学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下面这个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模式让我产生了困惑,因为我看到,在很多的公开课上,教师高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旗帜,课堂上丝毫不顾课堂常规,学生想说就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美其名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还搬出国外课堂见闻来证明自己课堂教学模式的领先性。
我不敢也无法认同上述观点。就算是游戏,还有游戏规则,所有参加游戏的人都必须在游戏前熟悉游戏规则,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违反游戏规则,轻则影响游戏成绩,重则被罚出游戏队伍,这是妇孺皆知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更需要有规范。我在听了科学学科特级教师张红鸣的一堂课后更坚定了自己的这一见解。
认识张红鸣老师已经很久了,非常仰慕于他谈吐的诙谐,更仰慕于他有“问不倒哥哥”这个雅号,但一直无缘听他的课。前段日子,忽闻梁丰小学特邀请张老师讲课,赶紧安排好课务前去听课。听课前我想象着张老师的课堂状况,我想一定是很热闹的,因为张老师活泼开朗。那天张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的科学课,课题是“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铃声响过,张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科学研究,先看张老师做,仔细观察,等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张老师做了什么?”他象变戏法似的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只空矿泉水瓶子,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只气球,将气球放进瓶子内,并吹大了。接着张老师对学生说:“大家也有空瓶子和气球,想不想也来试试?”孩子们开心地说:“想!”有的学生边回答边动起手来,有不少学生止不住与同学说起话来,见此情况,张老师马上对学生说:“我们这节课主要动手做,动脑想,现在大家的任务就是动手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看谁先把气球吹大。”听张老师这么一说,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了,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又渐渐有学生的说话声了,张老师问:“不是说用手做,不说话的吗?”胆大的学生说:“老师,我怎么吹也吹不大。”“老师吹大了,同学们想想看,你们为什么吹不大?能不能想想办法?不准讨论,只能自己研究。”一会儿,有两个地方有小小的声音出来了,张老师说:“哟,吹大了,不能说话,把你的办法先用图画出来,再写出步骤,等会上台介绍。”教室里又恢复了安静……
按我以往听科学课的经验,只要是有动手实验的,教室里无不都是充斥着学生的大叫声,可我却看到了张老师能让三年级的学生安安静静地进行实验、思考,找出结论。这一切都源于张老师在上课时跟学生明确了规则——我们这节课主要是动手做,动脑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张老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规则,但又让学生动手又动脑,两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所以他的课堂成功了!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目睹了许多新教师经历的教学尴尬。他们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但却无法驾驭课堂!有新教师哭着对我说:“我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了!学生一点也不听我的话。”我下课为他们会诊,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新教师在给学生下达学习任务之前没有明确学习的要求,所以出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教室是一个集体场合,是几十个学生共同学习知识的地方,必须要制订一个大家认可的规则。新课程呼唤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彩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但不管我们如何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常规将永远是我们成功进行课堂教学的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生活中适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
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在课堂里往往表现为小组讨论。本组讨论能否达到预定目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看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了。课堂如一潭死水般死气沉沉不行,但是学生太活泼也不行,在这之间就看教师如何把握了。
在案例中,张红鸣老师在教学中将课堂的规矩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中快乐而饶有兴趣地学习。张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成功。
凡事都要有个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不使课堂乱了套,这就要看教师的功力了。课堂要立规矩,说白了就是课堂要有纪律,这方面,张老师为我们做了榜样。有的新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很精心,花费了很多心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不理想。通常不理想的原因不在于知识层面,而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在你预想的范围内。细节决定成败,有的新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堂纪律这方面而导致整个课堂教学不甚理想,实在是很可惜的。
在教学时,我们不但要精心备课,而且还要设想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突发情况,提前做好准备,给课堂一个必要的规定,以确保成功而有效地教学。
§§§第一节课就与学生订下规矩
作为一位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他所上的第一节课,对他未来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顺利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新教师在第一节课上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这位教师是否真正具有驾驭管理学生的能力。
新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常见的行为倾向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以“凶狠”为主基调,一是以“和善”为主基调,还有一种是不在意是否“凶狠”或“和善”,上来就单刀直入讲开来。
以“凶狠”为主基调的新教师,认为学生都是“欺软怕硬”的主儿,所以第一堂课就试图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他们黑着脸走上讲台,令下面的学生惧怕。若有学生犯颜违纪,他们就拍桌子瞪眼,抬高嗓门厉声训斥并警告说:“以后谁上课乱说乱动,别怪我不客气!”目的是“杀鸡骇猴”,以此来警告那些潜在的“捣乱者”。
以“和善”为主基调的教师,对教科书上强调的“爱的教育”理解较为肤浅,误认为始终“和颜悦色”就是“爱学生”。于是在讲台上笑容可掬,自我介绍之后,和蔼地对学生说:“我愿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希望大家能喜欢我。”这时有学生调皮接话,哪怕是表现出十足的不敬,他们也只是和善地提醒学生“这样不好,希望以后不要这样”。于是乎,课堂秩序越来越糟。
还有些新教师既不倾向“凶狠”,也不在乎“和善”,认为只要把课讲好了,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所以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让学生打开课本,进行教学环节。
以上三种教师的做法都不值得提倡,第一种过于严厉,第二种过于宽爱,第三种把教学与纪律的关系看得过于简单。这三种做法的共同点是没有和学生立下规矩,第一种把恐吓当作规矩,实际上还是没有规矩;第二种把“口头提醒”当作规矩,实际上也是没有规矩;第三种干脆就没有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订立规矩,说明某些新教师对学生缺乏实际的接触,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明白规矩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缺乏统一细致的教学管理制度构想。这些新教师往往是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才仓促处理,处理尺度或宽或严。或宽或严必然“不能服众”。“或宽”,只能致使问题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管理。“或严”,只能将学生压服,结果是压而不服,或者是压得学生泯灭了灵性。
所以说,新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不必急于讲课,应当和学生共同订立有关规矩。规矩怎么订呢?
我们先看一位美国八年级教师订立的课堂纪律。
Ashley女士的英语课堂纪律非常简单:“准时”、“准备”以及“有礼貌。她要求所有学生在上课铃声响后坐好,并且抄写投影仪上显示的当天教学大纲,大纲一般包括题目、目标、课程需要材料以及家庭作业。因此,每节课开始的要求包括放好教材、掏出笔记本、写下日期以及抄写当天教学大纲。与此同时,她查看学生的出勤情况。如果有学生迟到,他们会自觉在门边桌上的迟到记录册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返回座位。无理由的迟到将被处以放学后30分钟的留堂;而那些有合理原因迟到的学生可以在“合理原因”一栏中标注出来,并将“迟到原因表”放在记录册旁的盒子里。
“准备”则要求学生每天按规定携带教学用具和材料,并且完成家庭作业。一旦上课,学生不得返回走廊内的储物柜取任何东西。老师不接受晚交的作业,但是接受部分完成的作业,当然相应地只给部分分数。
“有礼貌”要求学生不得打断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演讲。为了避免打断教学并在全班讨论和教学时照顾到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必须举手,获准后方可发言。但是老师并不限于提问自愿发言的学生,每名学生都有可能随时被提问和发言。这条规则还要求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时不得削铅笔或者发出干扰的声音,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
Ashley女士要求学生在讨论期间,在小组或全班讨论时或者老师允许时轻声交流,但是在单独课堂练习时不允许任何人际交流。
Ashley女士允许学生自行到指定位置交作业或者从教室内的架子上取材料,而不需要得到老师的批准,但是如果有人在教室内游荡或者干扰其他同学,那么他们将失去上述权利。一旦课堂练习开始,教师应该在教室内巡视,检查学生的作业进度以及给予学生个别辅导和反馈。然后她坐在一个能够看到全班学生的位置,给个别学生或者小组答疑。那些需要个别辅导的学生可以举手示意,得到允许后到教师桌旁。有时,这张桌子也被老师安排用作同伴辅导。
违反你的课堂纪律或规程的后果要与学校的规定一致。一般而言,惩罚包括放学后留校以及通知家长。Ashley女士非常重视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业和在校表现,她通常在学生表现良好和出现问题时都联系家长。在每学期成绩公布后,她都会奖励两类学生,其一是出勤率高或者行为表现良好的学生,其一是本学期内学业成绩优异或者学业成绩明显进步的学生。
每节课最后,Ashley女士都会利用几分钟要求学生收拾课桌和教室或者发布通知。如果学生当时还在做课堂练习,她会叫他们停止作业,收拾好自己的用具,把资料放回原位,检查课桌周围是否有废纸和垃圾等。然后她会通知学生未来几天可能的活动以及所需特殊用具和材料等。铃声一响,她便让学生下课。
当然,国有国情,地有地情,校有校情,不可能有统一的制度。另外,中小学生的年龄悬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制度制定方式肯定与初中一年级不同。照顾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点,制度制定时教师的语气语调当然也不同。至于是否在一节课内通通完成,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班级教学制度制定必须遵循的原则。
把契约引入课堂
班上有些学生或爱调皮捣蛋,惹是生非;或注意力不能集中,课上屡屡分心,经你苦口婆心地教育后,学生也痛下决心,誓言改正,可好习惯保持不了三两天,老毛病又犯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对付这种情况有一条新的锦囊妙计——订立契约,就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规定师生双方的相互义务,指出学生在执行或未能执行契约要求的具体行为时,应得的奖励或惩罚。契约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效时间可长可短,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无误地理解契约的目标和要求。如果经检验,契约对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确实有效,还可以把这种课堂管理方式推广到全班,制订集体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