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南方本)
46897100000022

第22章 蔬菜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加工(4)

1.贮藏性状

洋葱具有明显的休眠期,食用部分为其肥大的鳞茎。洋葱收获后,外层鳞片干缩成薄膜皮,能阻止水分进入内部,具有耐热耐干的特性。洋葱在夏季收获后,即进入休眠期,呼吸减弱,即使条件适宜,鳞茎也不萌芽。洋葱的休眠期一般为1.5~2.5个月,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洋葱按颜色一般可分为黄皮种、红皮种和白皮种3类。黄皮种一般为中熟或晚熟。鳞茎中等大小,外皮黄色,肉质细嫩柔软,味甜而稍带辣,水分较少,品质佳,耐贮藏。这类洋葱按其鳞茎的形状又可分为扁平种和球形种。红皮种多为晚熟种,产量较高;白皮种多为早熟种,肉质柔嫩,但产量低,容易抽薹,不耐贮藏。

2.贮藏条件

(1)温度

洋葱刚采收时,需要高温低湿处理,使洋葱组织内的水分蒸发,鳞茎干燥,避免温、湿度过高造成病变和腐烂。洋葱的贮藏适温为0~3摄氏度,这样可延长其休眠期,降低呼吸作用,抑制发芽和病菌的发生。但如温度低于-3摄氏度时,会产生冻害。有资料介绍,适当的高温(35~40摄氏度)会抑制洋葱的萌芽。

(2)湿度

洋葱适应冷凉干燥的环境。湿度过大会造成大量腐烂,一般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以65%~70%为宜。

(3)气体成分

适当的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环境,可延长洋葱的休眠期,抑制发芽。据报道,采用氧气3%~6%、二氧化碳8%~12%的气体浓度,对洋葱抑芽有明显的效果。

(4)其他

洋葱收获前10~15天,每公顷用750千克0.25%的青鲜素溶液喷洒,可抑制发芽。另外,采后用3000~4000毫克/升的比久溶液喷洒对抑制萌芽有一定的作用。采用辐照处理也可抑制发芽,其辐照剂量为25~126Gy。

3.贮藏方法

(1)简易贮藏

洋葱简易贮藏的方法有多种,如挂藏、垛藏、窖藏等。将晾晒挑选过的洋葱编成辫,每辫40~60头,约1米长,将葱辫挂在阴凉、干燥、通风的房屋或荫棚下,此法抑芽效果较差,休眠期后便陆续萌芽,但通风较好时腐烂少。垛藏选择地势高、土质干燥排水好的场地,先铺枕木,上铺秸秆,秆上放葱辫,码成垛,垛长5~6米、宽1.5米、高1.5米,每垛5000千克左右。采用该法,要严密封垛,防止日晒雨淋,保持干燥。封垛初期可视天气情况,倒垛1~2次,排除堆内湿热空气。每逢雨后要仔细检查,如有漏水要及时晾晒。当气温下降后要加盖草帘保温,以防受冻。

(2)冷藏

将经过充分晾晒、严格挑选的洋葱装筐后贮藏在冷库中,控制库温为0~3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这种方法可长期贮藏,但湿度过高时,鳞茎会长出少量不定根,并出现一定的腐烂。因此,需注意湿度的控制。

(3)气调贮藏

洋葱可采用简易自发气调贮藏,也可采用气调冷藏。如采用塑料薄膜大帐贮藏,每垛可贮藏1000~10000千克,一般在洋葱生理休眠结束前封闭,采用自然降氧,维持氧气3%~6%,二氧化碳8%~12%,贮藏期间尽可能不开帐检查,或在重新封闭后充氮降氧,否则会破坏低氧环境而使洋葱迅速长芽。

(二)蒜薹的贮藏

1.贮藏性状

蒜薹,又称蒜毫,是大蒜的花茎。大蒜可分为抽薹和不抽薹大蒜2种。蒜薹是抽薹大蒜经春化后在鳞茎中央形成的花薹和花序。花茎一般长60~70厘米。蒜薹味道鲜美、质地脆嫩,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收获期一般为4~7月份。由于气温逐步升高,若不及时处理,蒜薹极易失水、老化和腐烂。薹苞即膨大或开散,老化的蒜薹因叶绿素的减少而黄化,因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转移而变糠和纤维化,失去食用品质。

2.贮藏条件

(1)温度

常温条件下,蒜薹极易老化,一般只能贮藏10~20天,而在0摄氏度下可贮藏1年,因此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但温度也不能过低,尤其蒜薹的冰点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根据这一特点,蒜薹前期贮藏温度以0摄氏度为宜;后期则可偏低一些,以-0.1摄氏度为宜。应该注意当蒜薹长期贮藏在-1.5摄氏度时,会发生冻结,而造成冻害。

(2)湿度

蒜薹贮藏的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较高的湿度对蒜薹的保鲜也很重要。一般来说,只有保持贮藏蒜薹适当的含水量,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呼吸作用和鲜嫩度,当气调贮藏时由于环境湿度较大,一般失水较少,但要注意温度不能波动过大,否则会造成结露现象,容易引起腐烂。

(3)气体成分

蒜薹在贮藏期间,氧气的浓度控制在2%~4%,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在6%~8%时较适宜。在贮藏中还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氧气的含量越低,二氧化碳和氧的比值越大,抑制衰老的效果就越好。因此,采用充二氧化碳的方法对抑制蒜薹的后熟也有一定的作用。另据牛哲宏(1989)报道,不同产地的蒜薹对二氧化碳的忍受能力不同。山东及西北产的蒜薹较耐二氧化碳,河南产的蒜薹则不耐二氧化碳,贮藏中不应超过13%。另外,到贮藏后期,蒜薹对二氧化碳的耐受力也逐渐减弱。故贮藏后期应适当提高氧气的浓度,并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3.贮藏方法

准备贮藏的蒜薹应选择品质较嫩的产品。一般在组织未硬化前及顶端花球未充分膨大时采收。蒜薹以长23~40厘米、梢部向上弯、色泽为绿色无斑点的贮藏为佳。如蒜薹过老,易失水,下部最易变黄枯干;过嫩时,含水量大,易腐烂,不宜长期贮存。

(1)冰窖贮藏

冰窖贮藏是采用冰来降低和维持低温高湿的一种方式。蒜薹收获后,经分级整理、包装好,先在窖底及四周放2层冰块,再一层蒜薹一层冰块交替码至3~5层蒜薹,上面再压2层冰块。各层空隙用碎冰块填实。贮藏期间应保持冰块缓慢地融化,窖内温度在0~1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接近100%。冰窖贮藏蒜薹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已有数百年历史。贮藏至第二年,损耗约为20%。

但冰窖贮藏时不易从外观发现蒜薹的质量变化,所以蒜薹入窖后每隔3个月检查1次,如个别地方下陷,必须及时补冰。如发现异味,则要及时处理。冰窖贮藏蒜薹的优点是,环境温度较为稳定,空气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湿度,蒜薹不易失水,色泽较好。但缺点是窖容量小,工作量大,贮藏中途不易处理,一旦发生病害,损失较大。

(2)气调贮藏

塑料薄膜袋贮藏。采用自然降氧并结合人工调控袋内气体成分进行贮藏。用0.06~0.08毫米的聚乙烯薄膜做成100~110厘米长、70~80厘米宽的袋子,将蒜薹装入袋中,每袋装18~20千克。

待蒜薹温度稳定在0摄氏度后扎紧袋口,每隔1~2天,随机检测袋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当氧气降至1%~3%,二氧化碳升至8%~13%时,松开袋口,每次放风换气2~3小时,使袋内氧气升至18%,二氧化碳降至2%左右。如袋内有冷凝水要用毛巾擦干,然后再扎紧袋口。贮藏前期可每隔15天左右放风1次,贮藏中后期,随着蒜薹对二氧化碳忍耐能力的减弱,放风周期逐渐缩短,中期约10天1次,后期7天1次。贮藏后期,要经常检查质量,观察蒜薹质量变化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

塑料薄膜大帐贮藏。先将捆成小捆的蒜薹,薹苞朝外均匀地码在架上预冷,每层厚度为30~35厘米,待蒜薹温度降至0摄氏度时,即可罩帐密封贮藏。塑料大帐可分为帐底和帐身两部分。具体做法是:先在地面上铺长5~6米、宽1.5~2米、厚0.23毫米的聚乙烯薄膜。将处理好的蒜薹放在箱中或架上,箱或架并列2排放置。在帐底放入消石灰,每10千克蒜薹放约0.5千克。每帐可贮藏2500~4000千克蒜薹,大帐比贮藏架高40厘米,以便于帐身与帐底卷合密封。另外,在大帐两面设取气孔,两端设循环孔,以便于抽气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帐身和帐底薄膜四边互相重叠卷起再用沙子埋紧密封。大帐密封后,降氧的方法有2种:一种是利用蒜薹自身呼吸使帐内氧气含量降低:另一种是快速充氮降氧。方法是:先将帐内的空气抽出一部分,再充入氮气,反复几次,使帐内的氧气下降至4%左右。有条件的可采用气调机快速降氧,降氧后,由于蒜薹的呼吸作用,帐内的氧气进一步下降,当降至2%左右时,再补充新鲜空气,使氧回升至4%左右,如此反复,使帐内的氧气含量控制在2%~4%,二氧化碳也会在帐内逐步积累,当二氧化碳浓度高于8%时,可被消石灰吸收或气调机脱除。

此法贮藏比较省工,贮藏时间长达8~9个月,质量良好,好菜率可达90%,且薹苞不膨大,薹梗不老化,贮藏量大,缺点是帐内空气的相对湿度较高,包装材料易感染病菌而引起蒜薹腐烂。

硅窗袋贮藏。将一定大小的硅橡胶膜镶嵌在聚乙烯塑料袋或帐上,利用硅橡胶对氧和二氧化碳的渗透系数比聚乙烯薄膜大的特点,使帐内蒜薹释放的二氧化碳透出,而大帐外的氧气又可透入,使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可不必每天测定袋内的气体成分。

蒜薹贮藏前应经过预冷,然后装入袋中,扎紧袋口,放置在0摄氏度的架上,贮藏一般可达10个月,商品率可达90%左右。

(3)冷藏

将选择好的蒜薹经充分预冷(12~14小时)后,装入箱中,或直接码在架上,库温控制在0~1摄氏度。采用此法贮藏时间较长,但容易脱水及失绿老化。

七、薯芋类蔬菜的贮藏

(一)马铃薯的贮藏

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等,属茄科类一年生植物,在我国栽培极为广泛,既是很好的蔬菜,又可作为主食品的原料,是人们十分喜爱的粮菜兼用作物。

1.贮藏性状

马铃薯收获后有明显的休眠期,其休眠期一般为2~4个月,品种之间有差异。刚采收的马铃薯呼吸强度大,失水严重,同时,采收时产生较多的伤口,容易感染病菌,随着伤口处形成愈伤组织,可阻止病菌侵入。当进入生理休眠阶段,呼吸强度降低,这时,即使条件适宜也不会发芽。生理休眠期后,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就会发芽生长。马铃薯的休眠期长短同品种、成熟度、播种条件、贮藏环境有关。一般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休眠期长;未充分成熟的比充分成熟的长;秋播的比春播的长;贮藏期间低温、低湿和高二氧化碳会延长休眠。薯块贮藏在漫射光下会发芽,且在薯块皮层产生叶绿素,发芽变绿的薯块茄碱苷会急剧增高,当超过正常含量时,人食用后便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

2.贮藏条件

(1)温度

由于马铃薯富含淀粉和糖,且在贮藏中淀粉和糖能相互转化,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由于淀粉水解酶活性增强,薯块内单糖积累,如果贮温过高,则淀粉水解成糖也会增多。所以,马铃薯的贮藏适温为3~5摄氏度。

(2)湿度

马铃薯贮藏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85%。

4.贮藏方法

马铃薯贮藏的形式多种多样,南方多采用室内堆藏,北方多采用沟藏、窖藏。

(1)室内堆藏

一般将薯块装筐后码在室内,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抑芽效果差。

(2)沟藏

东北地区在7月中下旬收获马铃薯,采收后先预贮,直到10月份挖沟贮藏。沟深1~1.2米,宽1~1.5米,长度按贮藏量而定。薯块堆至距地面0.2米处,上覆土保温,覆土总厚度0.8米左右,要随气温下降分次覆盖。沟内堆薯不能过高,否则沟底及中部会使温度偏高。

(3)窖藏

西北地区土质黏重坚实,多采用井窖或窑窖,贮藏量可达3000~3500千克,由于利用窑口通风调节温度,所以保温效果较好,但入贮初期不易降温。因此,产品不能装得太多。窖藏的马铃薯容易在薯堆表面出汗,为此可于严寒季节在薯堆表面铺放草席,以转移汗层,防止萌芽与腐烂。

(4)通风贮藏库

一般在通风贮藏库内堆藏,堆高不超过2米,堆内放置通风塔,也可码成垛进行贮藏。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薯堆周围要注意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于通风散热。以通风库的体积计算,空隙不得少于1/3,最好有1/2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