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机关干部实用词条读本
46937400000031

第31章 经济文化类(30)

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但它对人类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在研究全球变化的科学家眼里,沙尘暴是大自然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一直远低于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所预测的温度值。于是有人认为,地球系统可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反馈机制,沙尘可能就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增温相对立的非常重要的“制冷剂”。科学家认为,沙尘暴可能通过3种途径对地球环境产生影响:一是它像一把伞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面(阳伞效应);二是沙尘粒子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辐射特性的降水,产生间接的气候效应(冰核效应);三是最受科学家关注的是“铁肥料效应”---在海洋中增加铁可使浮游生物增加,并消耗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降低全球的温度,而铁则源于陆地的沙尘。

【洪水流量】

泛指汛期洪水的流量。汛期时洪水的流量开始逐渐增加,经过洪峰流量后又逐渐减少。其值一般大于年平均流量而又小于洪峰流量。

【汇水面积】

又称流域面积或径流面积。指河流某一出口端面上游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汇入河流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往往具有不同的分水线,但地下水的分水线不易确定,而且实际造成的水量补给差异不大,所以在水文计算中一般以地面分水线作为流域分水线。

【暴雨强度】

是一种表示降雨集中程度的指标。

可以指1次暴雨的降雨量、最大瞬时降雨强度、小时降雨量、1日或3日、5日降雨量等指标。

【河床】

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河床由于受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曲,经常改变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冲积物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岩石或大颗粒岩石、卵石以及由于侧面侵蚀带来的大量的细小颗粒。平原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组成。

【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预计通过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可新增园位500多万个,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毛入学率】

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在校生数中该学龄人数与相应学龄人口总数的比例为净入学率。

【人均受教育年限】

指某一人口群体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平均年数。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指能够从事一定强度要求工作的成年人口,成年人口总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口数量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和退休制度安排,国际组织将25岁至64岁人口统计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将20岁至59岁人口作为相应的比较指标。

【义务教育】

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一般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

【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改革】

将义务教育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以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资源,整体提升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薄弱校的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指现代社会中,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由正规学校教育构成的国民基本教育制度和体系。一般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层级,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

覆盖从婴儿到老年的所有教育,是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为主要方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的教育制度和框架。

【学习型社会】

指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制度与氛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身心发展要求的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城乡教育一体化】

指城乡教育空间的布局、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实现融合、融通,城乡教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参与机会所达到的一种程度,一般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18岁至22岁适龄青年比率,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至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则为普及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

【教育督导制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指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下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以及区域内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察和监督。

【养成教育】

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

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是不完全的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尚,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小学标准化】

一般指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前提下,中小学校应在学校设置、选址与校园规划、校舍建筑、设施设备配置、教职工配备、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其目的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中小学大班额】

按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规定,班额56人及其以上的为“大班额”,其中66人及以上的为“超大班额”。

【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

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即限人数、限钱线、限分数。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的要求是:“择校生”招生比例和最低录取分数线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最高收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要将“择校生”纳入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统一向社会公示招生比例、招生人数和收费标准,统一按分数择优录取,统一办理入学手续。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择校生”招生比例、降低录取分数线、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在限定金额外收取其他有关择校的费用。

【高职专升本】

即指招收高职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层次学习。它由省教育厅命题,实行单独考试、单独录取。此项工作由省教育厅高教处、省高招办和相关高校负责。

【高职单招】

即指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它由省教育厅命题,实行单独考试、单独录取。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一致,在每年的6月7日、8日两天。录取一般安排在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批结束后进行。学历层次有大专和本科两种。

【“211工程”和“985工程”】

“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实施“211工程”,目前已进入第3期建设阶段。“985工程”是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专项工程。1998年5月,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目前30多所高校进入重点建设范围。

【注册入学制度】

指在特定的教育领域或学校,具备一定资格的学生,在申请入学时免试直接注册学习的制度。我国一些成人院校和职业院校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招生制度。

【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

【三教统筹】

一般指在一定区域内整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拓展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学分制】

指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双证书”制度】

指职业院校毕业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

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主要在硕士层次设置专业学位,经批准已经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10多个学科举办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学位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后有一定专门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2009年个别专业招收的学生范围开始扩展到应届本科毕业生。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职业许可制度,是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程序等内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指国家财政直接和间接投入教育的经费总和。我国目前主要包括以下4项经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所举办学校中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及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

【预算内教育经费】

指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用于教育的经费。我国目前主要包括以下4项经费:

一是各级政府用于国民教育学校的经费拨款;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费;三是军事院校和武警院校经费;四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国家会计学院经费。

【教育经费的“两个提高”】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4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这项规定被通俗地称为教育经费的“两个提高”。

【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5条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这项规定被通俗地称为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教育费附加】

是以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为依据征收的一种附加费,目前按3%计征。教育费附加作为专项收入,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还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费”。

【“双师型”教师】

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代课教师】

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代课人员。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教育投入不足,大批低工资的代课人员进入校园。当时我国农村代课人员达到300多万名,占全国中小学教职工总数的1/3。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投入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中小学就业。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清退代课人员。截至2008年底,全国公办中小学代课人员已减少到31.1万名。2010年1月下旬,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代课人员在特殊历史时期和特定情况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努力,对代课教师问题要“友情操作”,不能简单一清了之。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