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
46964000000011

第11章 近代历史名人悬案(11)

爱迪生去世后,人们纷纷为爱迪生献上追悼赞辞,其中以胡佛总统的话最令人感动。他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爱迪生的受惠人!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爱迪生从报童、电信报务员干起,最后,他却以人类的指导者结束辉煌的一生。在民主制度下,爱迪生就是用他的一生,来作为这个恒真的信念的楷模!爱迪生个人的信念,就是我们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他为人谦虚,待人亲切,做事贯彻始终。爱迪生教我们:只要不懈的努力,必可达到目的。这就是他赐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霍迪尼逃脱术之谜

世界上真有关不住的人吗?也许你不相信,但事实上确实有人做到了,他就是美国著名的魔术大师霍迪尼。

霍迪尼原名埃里奇。1873年,他出生于匈牙利,后随父母移居美国。在他16岁时,偶然读到一本法国魔术师的传记,便开始对魔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成为著名的魔术大师。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他为自己改了一个比较响亮的名字——霍迪尼。之后,他找到一名魔术师,为他做了四年的助手。

1894年,霍迪尼来到纽约闯荡,开始独立表演魔术,并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特色节目“逃脱术”,但是人们对他这无名小子的表演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霍迪尼又到了伦敦。他跑到伦敦最大的剧院,希望能在那里表演,却遭到了拒绝。为了争取到剧院演出的机会,也为了证明自己的高超技能,霍迪尼来到了警察局,请求警察把自己铐住。警察听后,以为他是神经病,没有理解他的要求,并轰他走。可是霍迪尼依然坚持。临近吃中饭时,一个警察长恶作剧地把他铐在一根柱子上,告诉他“我现在去吃饭,等我吃饱回来再放你”。说罢就同其他警察往外走。没想到才走两步,后面传来霍迪尼的声音:“等等!我跟你们一起去!”警察们回头一看,个个目瞪口呆,他们不敢相信:霍迪尼居然将自己从柱子上解脱出来,正对着他们笑呢!他们又将霍迪尼铐了几次,结果每次霍迪尼都是在他们眼皮底下很快脱身。从此,霍迪尼很快成了神话人物,剧场经理们迫不及待地要同他签订演出合同。

1903年4月,霍迪尼来到了莫斯科。一到目的地,他就去拜访莫斯科的警察头子革伯托夫,要求在他手中“逃脱”一次。开始革伯托夫婉言谢绝了。霍迪尼并不灰心,接着恳求。他建议革伯托夫将他关在“凯里特”里。大家知道,“凯里特”是一种特制的专门用来押送危险要犯前往西伯利亚的囚笼,它完全用钢板制成,有一点三米高,笼顶上方有一块被切制成二十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透气孔,钢门上的铁锁是锁中套锁的特殊装置。最为奇特的是此门一旦锁上以后就无法打开,只有用西伯利亚的钥匙才能把锁打开。自从“凯里特”制造出来以后,还从未有人能从这里逃脱过。霍迪尼提出这个要求,无疑是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向革伯托夫挑战。

革伯托夫接受了霍迪尼的挑战,他先命令手下对霍迪尼全身进行搜查,看他是否带着开锁工具,然后给霍迪尼戴上了特制的手铐脚镣。霍迪尼进入“凯里特”后,革伯托夫让手下将钢笼放在一个明显的位置,然后围成一圈,目不转睛地盯着笼子。二十分钟后,霍迪尼竟满头大汉地从笼子里钻出,令在场的所有人瞠目结舌。革伯托夫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赶紧命令手下去对笼子进行检查,他们把笼子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一点受损的迹象。只有一副空的手铐脚镣放在里边,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霍迪尼到底是如何逃脱的呢?难道他是有“超自然能量”的人?还是他的表演水平高超?或者是他与伦敦和莫斯科警察合演了一出闹剧以欺骗世人?

关于逃脱术,霍迪尼生前从来没有透露过一点秘密,直到他死去。这个谜也就一直未能解开。

聋哑女海伦·凯勒求学之谜

1900年,美国著名高等学校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她既盲又聋又哑,但却通过了德文、法文、拉丁文、英国文学、希腊语、罗马史等各科考试。这在大学教育尚未普及、入学考试极严、正常人上大学尚属不易的当时,无疑是个伟大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便是美国女孩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于1880年6月17日出生在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堪比亚镇。她的祖辈在美国尚未独立的殖民地时代,由瑞士移民到英国的马里兰。其曾祖卡斯巴·凯勒是个很有成就的名人,曾经在瑞士的苏黎世创办聋哑学院,并写了不少聋哑方面的书籍。祖父移民美国后,在阿拉巴马州买下了大片土地。海勒的祖母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是维吉尼亚州首任州长的孙女。海勒的父亲阿萨曾是南北战争时南军的上尉,母亲凯特·亚当则是南军旅长的女儿。海伦刚生下来时,是个耳聪目明、活泼好强的女孩。她十分聪慧,六个月大时就可以很清楚地说些简单的词和“日安”等简单的话。

不幸的是,1882年2月她因患重感冒而持续高烧,引起并发症,最终导致眼睛失明耳朵失聪。从此她便陷入没有声音、一片昏暗的混沌世界之中。

那么,这位又聋、又瞎、又哑的女孩如何得以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呢?

这首先应归功于她的父母和周围许许多多热心帮助她的人,是他们给她创造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海伦·凯勒得以少女时代的海伦·凯勒在用手指与她的老师交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认知世界。自从海伦·凯勒大病之后,母亲就想尽办法帮助她了解各种事物,并经常给她以鼓励,父亲也经常引导她到庭院中触摸各种植物。在他们的引导下,凭着自身的聪慧,海伦已能摸索着帮助妈妈干家务,并用手势或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1887年,在发明电话机的著名科学家亚历山大·贝尔博士的帮助下,一位博学而热心的家庭教师安·曼丝福特·莎莉文来到海伦身边。她给了海伦无私的爱和帮助,她用手指在海伦的手心里拼写各种事物的单词,并带她触摸身边的各种物品,使她慢慢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海伦掌握了英语的要领,开始用指语与别人交流思想。与此同时,在莎莉文老师的培养下,海伦还形成了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性格。

1888年5月,海伦·凯勒到波士顿的帕金斯盲校就读。1890年3月26日起,海伦在声学专家沙拉·赫拉的指导下用触摸嘴唇的方法开始学习发声,终于说出了清楚而完整的句子,一时间,海伦成了闻名遥迩的新陶人物。1893年,贝尔博士邀海伦参观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使她大开眼界。此后,海伦便开始系统地学习专门学科,先后学习了拉丁文、算术、人文地理、法文、德文等课程。

1896年10月,海伦·凯勒萌生了到大学读书的念头,而且她所选择的学校是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这所学校入学考试极严,许多优秀学生都难以通过,海伦却知难而上,向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努力。她先到哈佛大学附属的剑桥女子学校读预科。在三年中,她学习了英国史、英国文学、德文、拉丁文、物理、天文等课程,为进入哈佛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99年6月30日,海伦顺利通过哈佛大学拉多克利夫女子学院的入学考试,取得哈佛大学入学资格。

海伦·凯勒能进人哈佛大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聪慧的天资和不懈的努力。尽管不能听见声音,看到事物,但她仍表现出很高的悟性,同正常儿童一样聪明活泼,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更是她认知世界的动力。这是凯勒走向成功取得成绩的基础。另外,海伦有着非凡的毅力,凡是她下决心要达到的目标,她总是排除一切险阻,去争取达到。正如她在回忆录中所说,她无法像旁人一样走在宽广平坦的大路上,但崎岖不平,甚至满是荆棘的小路仍然是路,只要有路,她就准备去走,再艰险也决不回头。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海伦一直非常勤奋,刻苦,反复练习、摸索。特别是在剑桥女子学校上学时,更是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汗水。因为剑桥女子学校是普通学校,没有具有教育盲哑学生经验的老师。因此,海伦上课时,必须由莎莉文老师在课堂上用指语转达回去。另外,她要学的很多学科都没有点字课本。她必须自己将其改成点字才能学习,另外她也无法在教室里做笔记或写练习,作文和翻译都必须带回家去,用打字机来打。在上数学、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学时,正常的学生能一看就明的东西,海伦由于生理障碍的原因则需要更多的解说才能了解。这些困难的存在并没有将海伦击倒,反而使其更加坚强、向上。

另外,海伧周围许许多多的热心人所给予的无私帮助也是海伦提高自身修养、自立自强的坚强后盾。最值得一提的是海伦的家庭教师莎莉文,她长年与海伦形影不离,教育她、引导她,并担当她的翻译、照顾她的生活,用无私的爱鼓起她生命的风帆,令人钦佩、敬仰。大科学家贝尔博士也给了海伦父亲般的关怀。他不仅发明了聋哑教育的读唇法,还坚持提倡聋哑人学习讲话。他将海伦由黑暗孤独的世界带到一个光明充满爱的世界。海伦的家庭教师就是经他推荐而来到海伦身边。他还邀请海伦参加了万国博览会和聋哑教育促进大会。海伦一生努力学习讲话,就是受了他的启发。此外,教海伦发声说话的声学专家沙拉·赫拉先生,在剑桥女子学院就学时特意为海伦学习指语的奇尔索校长、德语老师克雷特、著名传道家布雷克斯大主教、诗人兼医生欧立巴·霍姆斯博士,美国牧师兼作家爱德华·海依尔博士等都给了海伦热心帮助。企业家洛奇先生不但供给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的生活费,而且资助了她上大学的费用。如果没有这些人士的帮助,海伦就不可能完成学业,找到实现自我的路。

海伦进入渴望已久的大学之后,开始了紧张而艰苦的学习。莎莉文老师一直陪在她的身旁,将教授的话一字一句转成指语传达给她,并且转述没有盲文点字课本的讲义。她必须花数倍于普通人的时间,才能学到讲义的内容。但是她从不叫苦,而且她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1903年,她出版了自传《我的生涯》、《乐天主义》。大学毕业后,海伦与莎莉文在连杉的一间古老农舍里,以卖稿为生。此外,她还积极致力于盲人福利事业。她与“波士顿妇女工商联盟”的康培尔先生一起到议会请愿,成立了专门保护盲人的特别委员会,并成立专门教导盲人做手工艺的实验所。1906年,海伦出任马萨诸塞州盲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后来,海伦多次参加各地团体的会议,进行现身说法的演讲,以推动公众对盲人福利事业的关注。1924年后,海伦又投入到为盲人募捐的工作之中。同时,海伦又出版了自传《中流》和《我的家教》等书。她出访了欧、亚、非、美等各个国家,为盲人们募捐,为他们的福利事业奔走呼吁。在她的努力下,各国人士开始正视这个问题,纷纷设立为残障者谋福利的各种机构。为了表彰她无私的爱心奉献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1959年,联合国大厦举行了表彰海伦·凯勒的隆重仪式。1960年,为纪念她80岁生日而组成的“海伦80岁纪念财团”募集了125万美元,从而创立了“海伦·凯勒国际奖”,以奖励全世界对盲哑教育有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同时,美国纽约的华克纳市长宣布将6月27日作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让后人永远纪念她。

1997年,87岁的海伦·凯勒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直到她无法下床之前,她一直没有停止为盲人谋福利的工作。

桑塔亚那的性格之谜

乔治·桑塔亚那,美国现代哲学家、诗人。著有《魔鬼,神学上的悲剧》、《诗歌和宗教的解释》、《理性生活》5卷、《教义之风》、《德国哲学中的利己主义》、《美国人的性格和见解》、《柏拉图主义和精神生活》、《存在的王国》、《最后的清教徒》、《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和歌德》等。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一样,是过去时代的回声。虽然他出生在西班牙,受教育在美国,但他既不像西班牙人,也不像美国人,他在精神上和性格上都像是古代希腊的最后移民。

乔治·桑塔亚那的父亲曾任菲律宾群岛上的官员,曾经三次绕世界航行,有许多关于“那浩瀚的海洋、葱郁的椰子岛、迷人的马来半岛和住满中国人的广阔大陆”以及其他异邦风土人情的故事。从童年起,乔治·桑塔亚那的生活里就充满了对那些故事和奇迹的想象,而童年的经历也在他的一生中刻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终身都带有那种古代和异邦的情调。

桑塔亚那是在他9岁的那年跟他的母亲移民到美国的。当时他的母亲刚刚结束她的第二次婚姻。桑塔亚那在波士顿的拉丁学校接受初等教育,随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在大学里,他是一个狂热的足球迷,虽然他从来没有亲自上场踢过足球,但他却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从竞赛中找到快乐。“每一场足球比赛总是一个非常壮观的景象。站在大地宽阔的脊背上,远离城镇,在你面前只有蓝天和远处的山岭。那里的风总在不停地刮着,而比赛竞争总是格外壮丽的。它以缩写的方式体现出了英雄美德,古代世界那俭朴的欢乐像在梦中一样又回到你的面前。”

从现代游戏激烈的竞争中引起了对古代梦想的回忆,这就是桑塔亚那对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的描绘。

在哈佛,他对社交活动与对体育活动一样,虽然他经常参加同学们的各项活动,但他总喜欢以局外人的身份以那种喜悦而高雅的沉静态度环顾四周。他总是与女人们谈话,却从不跟她们跳舞。“我喜欢波士顿的女人,享受与她们谈话的愉快。他们有见识、有文化、有教养,在这些方面他们比男人强得多。”

他是他父母“反宗教信仰的产物”,他的父母把一切宗教都看做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他接受了这种看法但同时持有怀疑之心。他希望在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卢克莱修以及其他与他志趣相投的古代先哲在一起,在文雅的谈话中度过他的一生。

桑塔亚那的哲学著作是柏拉图主义、无神论和天主教教义的奇妙混合物。在他的全部信仰中占首要地位的是理念的世界,这与柏拉图是一致的。桑塔亚那把它称为本质,那就是——过去曾经存在的、现在存在的和将来将要存在的,以及将来也决不会存在的那一切事物的形式。因为不仅在写小说、诗歌、戏剧中的伟大理念是本质,而且没有写出来的和将来也写不出来的理念也是本质。当本质“窥探”世界的时候,也就是当它对物质起作用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存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