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
46964000000009

第9章 近代历史名人悬案(9)

可是在他从事这项工作之前,他的身体状况却相当的不好,他的精神抑郁症令他备受折磨。为了恢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健康,他决定去欧洲旅行。在旅行的几个月中他得到很好的康复,甚至能与房东的女儿开始“波希米亚式的调情”。回到美国后,他被聘请为哈佛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他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从一个学术领域转到另一个学术领域。他从生理学转到心理学,又从心理学转到哲学。他开始慢慢地进入哲学的领域。

在哈佛教学期间,他与父亲介绍给他的一个女子结婚了。结婚使他在健康方面和习惯方面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把我从破碎中拯救出来,使我自己恢复成一个整体。”婚后他定居在坎布里奇,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哲学事业。

他的第一部著作《心理学原理》,标志着作为科学家的威廉·詹姆斯向作为哲学家的威廉·詹姆斯的正式转变。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所包容的丰富的具体事实,而在于它那些精彩的抽象文字。他很少关心心灵的客观现象,却更多地关心心灵所属的主观个体。他认为,人类意识的研究必须从属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心理学是一篇伦理学的序言。

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有下列主要内容。

1.他认为心理学属自然科学范围,它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

2.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的人的意识就像川流不息的流水。他说:“意识本身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断。像‘锁链’或‘列车’这样一些字眼并不能恰当地描述它最初所表现的状态。它并不是什么被连接起来的东西;它是在流动着的。‘河’或‘流’乃是最足以逼真地描述它的比喻。此后我们在谈到它的时候,或把它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他认为意识是经常变化着的,而且“意识总是对于它的对象的某些部分发生兴趣而把其他部分加以排除”,也就是说,意识始终对它的对象进行选择。

3.他认为心理学有三种方法,就是内省法、实验法、比较法。他强调“内省的观察是我们首先想要而且经常所须依赖的观察。……它的意思当然是窥视我们自己的心理并且报告我们在那里所发现的东西。”为了运用实验法,他在哈佛大学建立过一所小规模的心理学实验室。他认为比较法可以补充内省法和实验法的不足。例如心理学家常对各种动物的本能加以研究,并和人的本能进行比较。

4.詹姆斯还提出本能论、习惯论、情绪论的观点。他将人类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归结为本能。认为“每一种本能都是一种冲动”,“人类比之于较低级的动物具有更加繁多的冲动”。至于本能和习惯的关系,他的看法是“绝大多数的本能都是为了引起习惯的缘故而被赋予的”。他认为“凡是具有天赋倾向的习惯就称之为本能,某些归因于教育的习惯,则被绝大多数的人称之为理智的动作”。他在情绪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情绪不是客观世界引起的,而是由身体内部的变化和外部表情引起的。“我们所以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恼怒是因为我们攻打,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而并不是因为我们悲伤,恼怒,或害怕,所以我们才哭泣,攻打,或发抖。”

詹姆斯的学说对现代派文学最大的影响是关于意识流的论点。现代派中的意识流小说派就是写人的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意识流手法在现代派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詹姆斯本人一向以“哲学家”自居,他否认自己是“心理学家”,因为他否认在当代的美国存在任何新的心理学。他本人既没有创立什么心理学派,更没有收录任何心理学的弟子,他又怎能称为“心理学家”呢?对德国的实验心理学,他不但熟悉,而且加以利用了;对英国的联想论,他也有所选择;对法国的心理病态学,他更不陌生。也许他曾心仪孔子,自谦地表示“述而不作”,而不敢妄自称家吧。

美国心理学界之所以尊奉詹姆斯为美国心理学之父是有其客观道理的:第一,詹姆斯的一生,天才横溢,最初是从事医学,再后是研究宗教学,再后是致力心理学,最后才钻进了哲学,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他既是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个宗教教育学家。第二,詹姆斯的著作,除了有关哲学的专著之外,他那些有关心理学的专著,如《心理学原理》、《宗教谈》以及《实用论》,不但在美国学术界仍旧脍炙人口,而且不断地在心理学界一和哲学界引起争端,这不能不说是盾姆斯的长远影响。第三,詹姆斯的著作,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作品,大都不涉及当前心理学界的争议。他曾一再强调。对资料的解释应当采取群言堂各云其是,与其独家高唱,不如百家争鸣。詹氏的哲学替当代心理学铺了路,他对后来的史肯肋行为主义,存在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甚至罗杰士的自我意识都曾发生过启导作用。因此詹姆斯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是名正言顺的。

1910年,威廉·詹姆斯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68岁。

1961年,美国当代的人文心理学家雅尔浦编辑了《詹姆斯心理学》。他在序言中说:“在美国思想史册上,威廉·詹姆斯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人物,无疑是美国制造的一位尖端的心理学家。他所描述的心灵生活,既可靠,又生动,更细致。就神韵讲,他是无以匹敌的!”

汽车大王本茨成功之谜

19世纪是被日新月异的发现与发明充斥的世纪。汽车就是19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在众多汽车品牌中,“奔驰”是高档车的代表。当人们亨受着乘坐汽车带来的快捷、舒适与便利时,一般人还不知道现代汽车之父、奔驰汽车的鼻祖就是德国人卡尔·弗里德利希·本茨。

1886年7月3日,德国《新巴登州报》刊登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消息:“本茨有限公司莱茵发动机厂造出了一辆以燃烧石油为动力的自动车。今天早上在灵克大街上进行了试车。据了解,这次试车是成功的。”这辆自动车的发明者正是本茨有限公司的股东——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本茨的发明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那么本茨是怎样发明出这种自动车的?

1844年,卡尔·本茨出生于德国,他的父亲是个火车司机,在卡尔出生前因事故去世。因此,卡尔是个不幸的遗腹子。卡尔的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妇女,一个人带着卡尔艰辛度日。她对卡尔要求并不高,只希望他将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过一种顺当而又保险的生活。对他将来前途从没有过什么奢望。但是卡尔从小好胜心极强,对自然科学有着极浓厚的兴趣,1862年,他进入卡尔斯鲁厄综合科技学校,学习了机械构造、机械原理、发动机制造、机械制造经济核算等课程。后来他当过学徒,服过兵役,于1872年组建了“奔驰铁器铸造公司和机械工场”,专门生产建筑材料。卡尔·本茨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要造出一种重量轻、功率大的二冲程发动机,然后把它装在马车上,使马车没有马匹牵引却可以自动行走。卡尔·本茨梦想的正是汽车雏形。

由于建筑业不太景气,卡尔·本茨为了摆脱濒临倒闭的处境,转而制造发动机。他领来了奥托四冲程煤气发动机的营业执照,并于1876年12月31日制造出第一台单缸煤气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转速为200转1分,功率为0.7千瓦。

1882年,本茨研制成功了二冲程发动机。嗅觉灵敏的商家看到本茨发明的价值,同本茨一道组建了“莱茵发动机厂”。二冲程发动机研制出来之后,本茨发现它并不适合于汽车使用,只有马力更强劲的四冲程发动机才是汽车的合适动力,他又向这个领域进军了。

但是公司的其他富翁们却不想把钱投在这一生死末的发明上。但资金困难并没有难住本茨,他很快开始了研制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使本茨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本茨的四冲程发动机问世了。

1886年7月,卡尔·本茨终于研制出单缸汽油发动机,将其安装在自己设计的三轮车架上,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制造专利权”。这辆以燃烧石油为动力的自动车在德国巴登灵克大街上试车成功,但它的时速只有十一公里,在大街上只走了300米。

本茨顶着压力和嘲笑不断改进他的汽车。1893年,他又研制成功性能先进的“维克托得亚”牌汽车,他采用本茨专利的三升发动机,方向盘安装在汽车中部。尽管性能先进,但由于价格高昂(每辆车要三千八百七十五马克),故而少人问津,此车给卡尔·本茨带来极高荣誉,但经济上并没有多大收益。

1894年,本茨开始生产廉价一点的自动车,售价2000马克,一年内销出125辆,给奔驰公司带来较高利润。这种自动车是世界上第一种批量生产的机动车。

就在本茨加紧研制性能更好的汽车的时候,德国国内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汽车产业也开始相继建立起来。本茨汽车厂遇到达姆勒汽车公司的有力竞争。1911年,本茨公司推出时速更快的汽车,摆脱了竞争劣势,从此一路领先。本茨公司与达姆勒公司合并组建了“达姆勒一本茨汽车有限公司”,在这种强强合作的基础上,终于有了闻名于世的“奔驰”汽车的诞生。

卡尔·本茨是个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他的母亲又是个普通的德国妇女,看来没有多少家庭遗传他是一个在事业上执著探索的创业者。他的成功似乎应验了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卡尔·本茨肯定在机械与汽车制造方面富有天才,但他依恃更多的,是勤奋和汗水。

伦琴发现X射线之谜

提起X射线,人们并不陌生。这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能穿透纸张乃至金属片,具有使荧光物质发光、照相底片感光等特性,早已广泛运用于金属探伤、医学、透视等领域。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际,美国《时代》杂志介绍了两千多年来对世界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十七位关键人物,其中一位就是发现了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年3月27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的伦内普一个商人家庭。在他3岁那年全家迁往荷兰的阿佩尔多恩,他就在那里完成小学和中学课程。少年时代的伦琴有点淘气,学习成绩一般,但很喜欢运动,动手能力也很强。1865年,伦琴进入瑞士苏黎世学院,攻读机械工艺。1868年毕业,获得机械工程师学位。1869年伦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声学家A·孔脱的助手。1870年伦琴随孔脱返回德国,并先后到维尔茨堡大学及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

1896年11月8日,身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的伦琴像平时一样来到实验室,准备做每天做的实验——放电实验。他先把一只放电管用黑纸严严实实地裹起来,然后接通感应圈,使高压放电通过放电管。一切正常,黑纸没有漏光,屋里漆黑一片。他截断了电流,开始实验。突然,眼前似乎闪过一丝微绿色的荧光。放电管是用黑纸包着的,荧光屏也没有竖起,怎么会有荧光呢?

伦琴以为自己产生了错觉,于是重新刚才的程序,在实验过程中,荧光又出现了。伦琴大为震惊,他一把抓去桌上的火柴,嚓的一声划亮,寻找着荧光的来源。终于他发现荧光是从离工作台一米远处立着的一个亚铂氰化钡小屏那里发出的。问题来了,因为由放电管阴极发出的射线——阴极射线是不能通过数厘米厚的空气的,既然不能通过空气,那它又怎么能使一米远处的荧光屏闪光呢?莫非存在一种从未发现的新射线?

伦琴兴奋地托起荧光屏,上下前后左右地挪动着位置,可是那一丝绿光不论处在什么位置都不会逝去。看来这种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与距离没有多大关系。那么除了空气外它还能不能穿透其他物质呢?伦琴试着用书、薄铝片等挡住射线,荧光屏上照样出现亮光,而当他用一张薄铅片挡住射线时,亮光没了。伦琴终于可以肯定这确实是一种新射线,因为对这种射线还不了解,所以伦琴给它取名为“X射线”。为了对新发现的射线有更多的了解,他以严谨慎重的态度,连续六星期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们所知的新射线。1895年12月28日,伦琴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并将其命名为“X”射线。

伦琴夫人知道这一消息后,对于丈夫发现的神秘射线既好奇又不相信,伦琴取出一个装有照相底板的暗盒,让夫人将一只手平放在上面,再用放电管对准,这样照射了15分钟。底片在显影液里捞出来后手部的骨骼清晰可见。当夫人看清丈夫冲洗出来的底片后,她大叫一声,吓得倒退几步,自己一只活生生的手掌在丈夫的底片中变成了一块骷髅。在她看来,那骷髅仿佛还在颤抖着!

X射线的发现,在全世界科学家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随即掀起了研究X射线的全球性的浪潮,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读到伦琴的报告后,就迫不及待地跑进实验室重复这项动人心弦的实验。医学界和科学家随即把X射线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但是物理学家对该神秘射线的本性一下子还搞不清楚。直到1912年,德国科学家们才认定X射线是最短的电磁波。1913年,英国的布拉格父子由此创造了一种用以阐明晶体结构的X射线光谱学。用X光照相,成为医生诊治疾病的依据和绝招。也刮起了当年的一场时尚旋风,X光一时间还得到许多显贵绅士的青睐,竟很快流行为一种新娱乐工具——绅士们穿名贵的礼服,也借X光来展示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甚至还能看

X射线的发现成为10世纪90年代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为此,伦琴于1901年荣获全世界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伦琴夫人左手的X光照片,成为了历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它一直被保存到今天,成为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伦琴一生在物理学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实验研究工作,如对电介质在充电的电容器中运动时的磁效应、气体的比热容、晶体的导热性、热电和压电现象、光的偏振面在气体中的旋转、光与电的关系、物质的弹性、毛细现象等。

1923年2月10日,伦琴因患癌症在慕尼黑逝世,享年78岁。

爱迪生为何成为大发明家

翻开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在科学技术史上有过种种发明或发现的人很多,但是像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那样,有那么多发明,而且在其八十四年的生命中,一直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为发明奉献生命的,可说极少。众所周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