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47041500000023

第23章 科学评价有技巧(1)

评价学生应站在什么角度

——请蹲下来看学生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在一次野餐活动中,我发现郊区有许多野菜可供食用,据记载,野菜(如荠菜、马兰)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302班学生,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以“开发研究周边野菜”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开始了。班主任李老师是这一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他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行动小组,利用一个月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周的星期一下午,各小组同学正在收集组内成员采集的野菜,准备送学校检验。第六组的组长告诉李老师,他们组的张明同学(以下简称生)哭了。

师:你为什么哭?

生:我没有采集到野菜,同学们说我一颗星也不能得。

师:你没有去采集,没有完成任务,是不能得星的呀。

生:我也去采集了,昨天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原来是因为我不知道荠菜长什么样的。

师:噢,原来如此,现在你知道了吗?

生(高兴地):我看了同学们带来的荠菜和马兰,已经知道了。

师:那你今天能找到野菜吗?

生:能!放学后,我让爸爸开车送我去,保证能找到。

师:那行!老师给你说情去,让你们组先等一下,等明天你的荠菜采来了,再一起送学校检验。

生(笑):太好了!谢谢老师。

星期二早上,李老师刚进教室。小组长就跑来说,张明又没挖到野菜。李老师看见张明正趴在桌上哭。

师:张明,昨天没有去挖野菜吗?

生(委屈地):去了,昨天,我和爸爸在郊区找到了荠菜,只不过出发时太匆忙,忘带工具了,用手一挖,全碎了。我和爸爸又去附近小店里买了剪刀,继续找,可一会儿天就黑了,看不清楚,结果一棵也没有挖到。

师:是这样啊!老师相信你如果带工具的话,今天一定能带野菜来,现在是不是很后悔?

生:是的,假如在出发前仔细检查一下是否带工具,就一定能采到野菜。

师:是啊,做事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就凭你懂得了这一道理,就可以得到一颗星,要得到三颗星也不难,还有一天时间。

生(破涕为笑):我知道了,我已经准备好工具了。

星期三一早,李老师刚进学校大门,就看见张明同学拎着两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站在校门口。

生:老师,我采的荠菜和马兰!你看!

师:祝贺你!你辛苦了!

生:没关系,(又递给老师一本日记本)老师,这是我昨天写的日记。(说完他开心地笑了)

李老师连忙打开日记本看了起来,日记里张明不仅记录了这三天的经历,还详细写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用整整大半页纸,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谢谢你,老师!没有你的宽容和等待,我肯定会放弃挖野菜的;谢谢你,老师!没有你的提醒和激励,我根本无法品尝到挖到野菜后的喜悦。老师,是你让我明白了,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看到这里,李老师一阵感动,拿起笔写下了:“孩子,请记住,挖野菜过程中的种种体验比挖到野菜更重要,更有意义!”李老师边说着边把两颗星送到了张明同学的手中,从张明灿烂的笑容中,李老师仿佛看到了他跳动着的金子般的心。

以上案例中,如果李老师高高在上,没有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询问具体情况,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那么,一个充满热情的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而李老师却能在学生沮丧时,帮他找回信心;在学生失望时,帮他总结教训;在学生开心时,引导他体验成功。李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蹲下来与学生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过分注重结果,而是注重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成长。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像李老师那样关注过程中的收获,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呢?

首先,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学生提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不要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

其次,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个性,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学习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关注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再次,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老师要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数据和资料,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轨迹的资料。根据资料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出学生发展变化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具体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评价过程对学生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总之,要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要求教育者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同甘共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具体情形,才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提出具体的建议,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为什么有时表扬会适得其反

——别让表扬成为教育的点缀

有一位学生,在班主任眼里印象不佳,既调皮捣蛋又不爱学习,打架、旷课、迟到却是常事。班主任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决定对他多加表扬和鼓励。有一次作文课,班主任发现这位学生的作文写得很长,批改作文时就对他大加赞赏说:“你长大了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作家!”令老师失望的是,学生拿到作文并没有显得很高兴,甚至还有些反感。原来学生的那篇作文,上面全是错别字的红圈,语言也颠三倒四。很显然,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是有自知之明,老师的表扬对他没有什么触动。

诸如此类的表扬有好几次,这位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没有转变的迹象。这位班主任无奈地叹息道:“表扬对后进生转化根本没用。”

表扬学生,难道不对吗?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案例,希望班主任能从中找到答案:

一次语文课,我请一位后进生背诵贺知章的诗歌《咏柳》,很简单的四句诗,他还是背错了,将“万条垂下绿丝绦”背成“万柳垂下绿丝绦”,马上有学生指出来。我正想责备他,突然灵机一动,就将错就错地说:“妙,改得好!”看着一脸茫然的他,我问道:“告诉老师,你怎么想?”他老实说:“我明明背诵错了,老师为什么说我改得好。”我笑了:“你很诚实,那你想想,老师为什么表扬你?”他不做声,于是我让全班讨论:“这样改到底好在哪里?”一番讨论过后,我还是请那位学生来发言,他激动地说:“我明白了,‘万条’只是‘几棵柳树’,‘万柳’则是‘千万棵柳树’,更能显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我正要给予肯定,他又接着说:“老师,都怪我平时不努力,不知道理解记忆。”他居然能自觉认识到错误,真是出乎意料,全班学生热烈为他鼓掌,他也满脸欣喜。从那以后,他逐渐有了进步。

案例给人的启示是很大的。表扬作为一种正面评价方式,一定要适当,而且必须真诚。缺乏真诚、夸大的表扬,尽管好听,却难以有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从表面上看,表扬之所以失去了效力,是因为教师表扬的方式不当,或者没有把握好表扬的时机或分寸。从根本上说,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所欠缺,从而对“表扬”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

诚然,表扬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但表扬绝不单纯是说好听话,也并不是只要说好听话就能让学生喜欢。表扬既要体现对“正确”的赞许,也要包含对“错误”的善意指正,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在评价学生时,请正确认识表扬,不要让它成为教育的点缀。

如何让每个学生的优点都能闪光

——从多角度评价学生

在一次校升旗仪式上,大队辅导员读了一封来自社区的表扬信:

3月12日,大雪普降甬城,给城市的交通、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新河小区的一幢居民楼里,过道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了,只见几个小朋友拿着扫帚、铲正在清扫楼道。红领巾在他们胸前飘扬。他们扫了一个多小时,鞋子湿了,袜子湿了,脸上渗出了汗珠。他们做了好事却不留名,经过我们多方了解才知道是你们学校504班的小杨、小露和小云(化名)同学,他们真不愧是新一代的小雷锋啊……

大队辅导员还没读完表扬信,这三个同学的脸早已红到了耳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三位同学都是504班的学生,当社区主任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时,老师一下子愣住了,是那几个“捣蛋大王”吗?他们平时不是打架就是骂人,他们真的做了好事不留名?该不会搞错了吧?……一连串的问题在老师的脑海里打转。后来经过了解,证实是小杨带头做的。

提起小杨这个孩子,很多老师、同学都会摇头。可能是家庭的原因吧,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很复杂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把社会上的一些坏习气带到了学校。他人际关系处不好,动不动就对同学拳脚相加。一学期下来,被他打过的同学已经不下5个了。为此,老师也采用了多种方法教育他,和他谈心,找心理辅导老师协助,和家长联系,但收效甚微,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们自然把他定位在了“坏孩子”的角色中。经过这件事,让老师对小杨刮目相看。在校他也许称不上是一个好学生,但在社区他却是一个好公民。老师却因为他在学校的不良表现,把他划为“坏孩子”,而忽视了他身上的闪光点,这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评价一个学生不应该局限于某个方面,而应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能让每个学生的优点都能闪光,那么学校就会成为学生驰骋个性的乐园,教师就会成为学生倾诉衷肠的知心人。

总地来说,多角度的评价要求教师倡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校做个好学生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往往取决于他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对学生在校的评价,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学业成绩,还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创新精神等基本素质。教师不应该仅仅通过学习成绩这个终结性评价结果来衡量学生好坏,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习惯这个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评价。比如,帮助引导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自觉完成各项作业(书面的、口头的、实践性的);遇到挫折不退缩,肯钻研等等。

其实,类似案例中小杨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例如,小宋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比较差的,但她却有着一颗关心集体的心。教室的地面脏了,她会默默地拿起扫帚把它清扫干净;学习园地的作品掉了,她会悄悄地用胶水把它粘好。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同学身体不舒服,吐了一地,其他同学直捏鼻子嚷嚷“好臭,好臭”,只有个子小的她一声不响拿来拖把清理起来,在她的带动下,好几个同学也拿来了拖把……小楠,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她的二胡拉得很出色,是众多学习二胡的同学中唯一能坚持下来并考到八级的,多么不容易啊!所以,我们老师在期末写评语的时候应该从孩子的各方面来评价他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二)在家做个好孩子

一个孩子在校的表现也许不尽如人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家里不是个好孩子。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但是,小惠同学却是妈妈的好帮手。做饭、扫地、洗衣服,她几乎样样都行,连她的班主任小李老师也自叹不如。在和她的一次谈话中,李老师知道,原来她爸爸妈妈的工作十分繁忙,平时无暇顾及她。慢慢地,她学会了自理,而且能帮父母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事。难怪,每次提起小惠,班上很多学生的家长都会竖起大拇指,把她作为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

要评价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是很关键的因素。我们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观念,通过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孩子在校的表现,平时在家、在社区的表现同样重要。要改变家长以往“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家务事父母一肩挑”的思想,加强他们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爱心、孝心和社会公德心的培养。提倡孩子孝敬长辈,注重亲情培养,强调生活自理,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克服骄横、自私、懒惰的坏毛病,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体谅父母。

(三)在社区做个好公民

老师、家长往往过多地关注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忽视了他们作为社会的小公民在社会上的表现,其实这一点很重要。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社区成了越来越多的公民的活动场所,对青少年来说,社会更是一个在校外施展自己才华的大舞台。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全方位检查自己的行为,消除在校、在家、在社区表现不一致的“多重人格”倾向,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为了能客观、准确、真实地评价学生,教师必须发挥连接学校与社区的桥梁作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如文化长廊、黑板报、图书室、健身园地、宣传标语等,让学生了解社区的人文环境,融入社区生活,并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比如,承包一块社区“责任田”,开展爱绿护绿活动;进行环保宣传,清除白色垃圾等。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优化。

如何让评语更吸引人

——给评语换张脸孔

评语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它作为对学生分数评价的再评价,比单纯的分数更能说明问题,因此也更被学生和家长看重。它不仅是对客观分数的一种解释,而且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期望水平和要求的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