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植物百科
47073400000032

第32章 海洋动物(1)

海洋的浩瀚与神奇令人向往,它孕育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这里是低等海洋动物的乐园。它们在其中嬉戏、畅游,深邃的海洋宛如一个天堂。这里有五颜六色的海绵动物,鲜花般美丽的海葵,有嵌在岩石中的海笋,还有拥有“生物潜水艇”之称的鹦鹉螺……海洋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海洋中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仅由一个细胞组成,然而这个唯一的细胞却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具备了一个动物个体所应有的基本生活机能。科学家在分类的时候把它们归为一个门,即原生动物门。主要分为鞭毛纲、纤毛纲、孢子纲和肉足纲,种类有6~7万种。其中一半为海洋原生动物,它们从赤道至两极都有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有孔虫和放射虫。

放射虫属于肉足纲,在海洋中已经生活了五亿多年,几乎可以在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都能找到放射虫的化石。放射虫种类繁多,因身体呈辐射状而得名。

有孔虫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它们大多数都有矿物质形成的硬壳,壳壁上还有许多小孔,身体由一团细胞质构成,细胞质分化为两层,外层薄而透明,叫做外质;内层颜色较深,叫做内质。外质围绕着硬壳并且在小孔内伸出许多根状或丝状的伪足,这些伪足的主要功能是运动、取食、消化食物和清除废物等。

海洋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是海洋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早在寒武纪以前它们就已经出现并且至今仍生存繁衍着。海绵动物构造很简单,无口、无消化腔、无行动器官,它们是由单细胞动物演化而来的,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渡的类群,展示了动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海星

海绵动物有单体的,也有群体的,外形多种多样,其中单体海绵有高脚杯形、瓶形、球形和圆柱形等不同形状。它们的体壁有许多孔,水道在孔内贯穿,体内有一个中央腔,其上端开口形成整个个体的出水孑乙。骨骼分为两类,一类是针状、刺状的钙质或硅质小骨骼,称为骨针;另一类是有机质成分的丝状骨骼,称为骨丝。

海绵动物五颜六色,各具形态。有扁管状的白枝海绵,有圆筒形的古杯海绵,有形象逼真的枇杷海绵,也有被称为“维纳斯花篮”的偕老同穴海绵等。

海绵动物大都生活在海洋里,附贴在石头、木桩、贝壳、介壳或水生植物的表面,看起来像花一样。海绵动物的分布很广,从赤道至两极都有它们的足迹。

海洋腔肠动物

在动物学上,称单细胞动物为原生动物,称多细胞动物为原生动物。而腔肠动物就属于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可分为水螅虫纲、水母纲和珊瑚虫纲,大都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浅水区。

腔肠动物的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内胚层围成身体的消化循环腔,腔肠一端为口,一端闭塞,没有肛门。它的骨骼主要由角质物或石灰质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

腔肠动物是一种外观非常美丽的海洋生物。其中以珊瑚虫和海葵为代表。

海底岩石上有一种鲜艳亮丽的“鲜花”——海葵。海葵真的是花吗?当然不是。海葵只是一种比海绵进化更完全的腔肠动物,它和海蜇属于近亲。海葵的“花辦”是用来捕捉猎物的触手,触手上暗藏着肉眼看不见的武器——刺细胞。刺细胞里有刺丝,一些小动物一旦碰到它的触手,刺细胞就会立即伸出刺丝,刺得小动物们浑身麻木,动弹不得。这时,海葵便轻而易举地用触手把它们送入口中,美美地饱餐一顿了。

我国美丽富饶的南海盛产“石花”。如果你踏上西沙、南沙群岛,便会看到处处都“珠光宝气”。原来,这些都是五颜六色的珊瑚礁,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白的,还有粉红的,放在一起非常漂亮。人们把珊瑚叫做海石花。

海蜇的身体柔软无力,犹如白色的降落伞一样在水中游荡。但是,海蜇可以蜇伤人类。海蜇的触手就是它的武器,而这些触手上有许多有毒的刺细胞,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中有中空的刺丝。当受到刺激时,刺丝便像投枪似的掷出,把毒液刺进侵袭者的体内。这些毒液能使人感到强烈的麻痛感。

兜水母是一种酷似水母的栉板动物,长约3~4厘米,长着一对触手,可轻而易举地捕取猎物。兜水母的体表有栉板,栉板上密生着细毛,能够用来过滤细小的浮游生物,身体无色透明,常与水母一起在水中漂浮游荡。

海洋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同时,某些软体动物已发展到了能利用“肺”进行呼吸的程度,同时身体还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这使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构成了仅有的陆生软体动物。

海洋软体动物大都由头、足、内脏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多数软体动物都覆盖有坚硬的外壳,所以又有“海贝”之称。

软体动物可分为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腹足纲、双壳纲、掘足纲、头足纲。它们分布很广,从赤道到寒带,从海洋表面到万丈深渊都遍布着它们的踪迹。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有鹦鹉螺、鲍鱼、乌贼、章鱼、牡蛎、石鳖、海兔、海牛以及各种贝类。

沙蚕在海底有固定的巢穴,它们常常栖息在海滩的沙中或石头底下,过着隐居的生活,仅通过身体的蠕动收缩进行运动。

巢沙蚕主要生活在沙滩上,它们长着坚韧的蚕管,管口部分略略弯曲,呈烟囱状,伸出地面之外,壳口处常粘连有大量海藻等杂物,以便于隐蔽。

旋毛管虫大多穴居在一个棕褐色的管内,它们一般都生长在水深约十米的珊瑚礁中,喜欢附着在造礁珊瑚的骨骼上。珊瑚长大后,穴管则夹在珊瑚骨骼内,头端长着两根主轴,主轴四周有很多羽状的鳃冠。鳃冠从穴管中伸出时,呈旋转状。

旋毛管虫的鳃冠颜色因珊瑚礁的深度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蓝色、天蓝色、紫色和白色等多种颜色,外观非常漂亮。

海笋是嵌在岩石中生活的,它的凿岩能力很强。海笋在凿洞时,两片壳会以扭动和摇摆的方式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藏身的洞穴来。

贝壳在幼年时的生长速度很快,到老年时生长逐渐放缓甚至停止。贝壳的身体结构是这样的:在贝壳与身体之间有一层叫做“外套膜”的薄层,生长时,外套膜能持续分泌出碳酸钙物质,这种物质不断地沉积在壳质上,时间久了,便结成了具有保护作用的坚硬外壳。单壳类沿着螺口边缘以自我盘卷的方式生长,双壳类则只在两贝壳边缘处增长,贝壳生长方向始终不变。贝壳表面上的纹路是对生长环境及生长速度的真实记录,这也是贝类年龄的显现。

石鳖是贝类中的原始类型,由八枚覆瓦状排列的壳片连接而成,其行动非常迟缓,外形很像海龟。石鳖的头和足掩盖在贝壳的下面,头上没有触角,也没有眼睛,只是在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嘴。它们的足有很强的吸附力。一旦受到惊吓,身体便会牢牢地吸附在物体的表面,很难用外力将其摘取下来。

鱿鱼和章鱼均属于贝类,它们是软体动物中进化最好的一类。因为它们能在大海中像鱼一样飞快地游动,所以人们常将它们误称为“鱼”。鱿鱼和章鱼的身体都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及贝壳五个部分构成。奇怪的是,它们的贝壳长在体内,足长在头顶,而且足上带有吸盘。鱿鱼和章鱼在头足类中又属于不同的类群,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鱿鱼的足是8条,而章鱼比鱿鱼多了两条足。鹦鹉螺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贝类,也是现今地球上唯一保留了真正外壳的头足类动物。因为它的贝壳上长满了红色的火焰状斑纹,所以叫鹦鹉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