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植物百科
47073400000040

第40章 非雀形目鸟类精选(7)

开阔林地、灌丛和草地中的地栖鸟类,外形和行为均与鹌鹑相似。但嘴较细长,时常隐避,可由柔和低沉的叫声判定其位置,雌鸟略大于雄鸟,羽色也较鲜亮,在繁殖、鸣叫和建立领地居于支配地位。雄鸟孵蛋并照料长有绒羽的幼鸟。

位于草丛地面上的浅坑,内铺细杂草,并习惯用草茎和树叶把巢遮盖起来。

地理分布

西班牙南端,非洲部分地区及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领鹑(PlinsWanderer)

居住在干旱开阔的草地上,体形小巧,有强健的腿和脚、明亮的眼睛和细长的嘴,与林三趾鹑的外形相似。行动谨慎,有时振翅扑飞,有时出现在篱笆或土丘上,偶尔也松懈地抬脚站在草丛上,以种子和昆虫为食,雌鸟羽色比雄鸟多彩闪亮,繁殖时居于主导地位,雌鸟可与几只雄鸟交配,而孵蛋和照顾幼鸟的任务主要由雄鸟承担。

草丛或小灌丛旁边的地面浅坑,内垫杂草。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东南部内陆地区。

加拿大鹤(SandhillCrane)

体形最小的鹤类,体羽灰色,与红色冠部和白色脸颊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湿嘴梳理羽毛时,使水中的铁盐沾在羽毛上而带有暗红色。生活于开阔的沼泽草地,迁徙时聚成嘈杂的大群,觅食时成对分散,以种子、花蕾、谷物、嫩芽、树叶、昆虫、鼠类等小动物为食。

在湿地以植物茎叶堆成呈浅窝状的大型巢。

地理分布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北美洲至佛罗里达,过冬区在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

丹顶鹤(JapaneseCrane)

全世界最大的一种鹤类,栖息于广阔的河滩沼泽地带。身材高大,在栖地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能正确判断敌情,所以总安然举步,并不时停下来啄食鼠、蛙、较大的昆虫和一些种子、嫩芽及树叶。飞行时伸直颈和双腿,振翼缓慢而有节奏,间有滑翔,群飞时排列成“人”字形或呈斜线,飞行能力卓越。迁徙路线和觅食地点通常固定不变,配埘后雌雄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常相互炫耀,抬头并肩站在一起,发出似喇叭的嘹亮叫声,然后跳舞,狂舞的丹顶鹤不断抬头、低头,拍打双翅,动作笨拙地向空中跳跃,有时会叼起树枝或草束抛向空中,动作与平时温和的举止截然不同。每次产2枚蛋,幼鸟孵出后,其中一只很快就会夭折,事存者紧随双亲生活,靠亲鸟哺喂小昆虫等食物,直到下一个繁殖季。

以周围的植物茎叶堆积而成的浅窝。

地理分布

繁殖于日本、西伯利亚东部和中国北部,在朝鲜、中国东北和日本南部过冬。

灰鹤(CommonCrane)

生活在沼泽地,除了头顶的红色和可以传得很远的叫声,外形无特别之处。求偶炫耀和飞行中都会发出叫声,以昆虫、蛙、鼠、种子和植物茎叶为食,冬季栖息于农田等干燥的环境。

芦苇、杂草和植物堆成,中间有浅窝,位于沼泽地或浅水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于欧亚大陆南部、非洲西北和东北部、印度和中国过冬。

附注

灰鹤的繁殖需要大面积无干扰的沼泽、草地、茂盛的灌木丛或林地,但20世纪以来人类的开垦,使它们的栖息地明显减少。

东非冕鹤(GreyCrowned-crane)

灰色体羽上有白翼斑,在飞行和炫耀时特别醒目,栖息于沼泽地带,取食昆虫、青蛙和蟾蜍,以及谷物等植物。飞行时颈和腿微微下垂,姿态笨拙,通常栖宿在树上,配对后的亲鸟会翩翩起舞,并发出两种声调响亮的鸣声,借以相互炫耀。

芦苇、灌木和杂草堆成平坦的巢团,隐藏在沼泽植被中。

地理分布

近缘种的黑冕鹤,曾在撒哈拉南部边缘和苏丹发现踪迹。

秧鹤(Limpkin)

嘴、颈、腿和脚细长,翅膀短圆,属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沼泽中的涉禽,善游泳,白天隐居,黄昏和晚上活动,会发出尖啸的“咯咯”声,两侧扁而尖的嘴有助于吸取蜗牛肉,故以水中的大型蜗牛为主食,也取食软体动物,及蠕虫、爬虫类等各种水中生物。

由树枝和灌木枝所筑,位在地面、湿地及中低高度的树上。

地理分布

从佛罗里达州经加勒比海地区至阿根廷。

喇叭鸟(Dark-wingedTrumpeter)

常展开翅膀,发出洪亮似吹喇叭的恐吓声而得名,表示友好时会发出低沉的隆隆声。通常在地面上活动,弓背行走,凭借长而强壮的腿快速奔跑,翅膀软弱无力,飞行十分费力,喜欢栖宿于很高的树上。集成小群,在地上觅食鹦鹉和猴子从树上摇下来的浆果、坚果、昆虫;对其繁殖行为所知甚少。

树木枝叶构成的松散结构,位于高树的树洞、敞开的树干或光秃的枝丫分叉上。

地理分布

巴西境内业马孙河中、下游地区。

秧鸡(WaterRail)

性情胆怯的沼泽鸟类,叫声尖亮,只在有植被掩护的安全环境较胆大活跃,尤其不轻易靠近开阔地带,夜晚时才敢冒险到开阔地带觅食。以探针似的长嘴啄取水生昆虫、蜗牛、青蛙或其他小动物,也以嘴像凿斧一样劈剥小鸟和鼠类的外皮,善于低头快跑和游泳。

位于芦苇、苔草丛基部,杂草编成的环状巢。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非和中东,部分种群向南迁徙到中东和亚洲西南部过冬。

黄斑秧鸡(Buff-BandedRail)

常出没在海边、淡水湖、沼泽、湿地水域岸边等有杂草灌木的地方,羽色毛斑点并具条纹,与生活环境中的树叶和低层植物色泽接近,有保护作用。性情羞怯,白天隐藏在稠密的植被中,黄昏和晚上才大胆地出来活动,遇惊扰则摇摆双腿笨拙地飞离。种群终年固守一地,也有些种群则会长距离迁徙。食物包括昆虫、无脊椎动物、种子和植物。

地面浅坑,内铺杂草和树叶,隐藏在距水面有一定距离的稠密植被中。

地理分布

菲律宾、苏拉威西、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太平洋群岛。

新西兰秧鸡(Weka)

体型粗壮,不善飞行,生活在植被茂盛的草原、灌木丛和林缘。不畏惧人常可见其轻摇尾巴,不慌不忙地四处踱步,遇到危险时可快速逃窜或逃走。在地面取食,食性广泛,包括蚯蚓、野鼠、小型鸟类、鸟蛋、植物种子和嫩草等。

苔草和禾草的浅环状巢,隐于草丛或枯枝间。

地理分布

新西兰。

附注

被隔离的岛屿种群之,具有不善飞翔、体形变大等岛屿种特征。

粟头侏秧鸡(Chestnut-headedFlufftail)

生活于热带草原中草木丰茂的林垦地和沼泽湿地,常躲在浓密的植被中,又具夜行性,因此很难发现,通常只能听到独特的叫声。以蚂蚁等昆虫为主食,也吃植物种子,英文名字“FLUFFFAlL”源于纤细而质地松软的尾羽。

尚无记录。

地理分布

分布于赤道至津巴布韦北部等非洲热带地区。

附注

非洲的9种绒尾秧鸡之一,鸣声洪亮而尖厉,与众不同。

长脚秧鸡(corncrake)

除飞行时露出的亮栗色翅膀外,外形与竹鸡十分类似;春季迁移至草地中,尤其是以传统方式放牧并以人工割草的农场,雄鸟一到矮草丛中,就会立刻开展求偶活动,直立身体,引吭发出刺耳的“科-累-思”叫声来吸引雌鸟。筑巢于农田中,食物包括蚯蚓、昆虫、软体动物、青蛙、植物的种子和嫩芽。

草和树叶筑成的浅环状巢,藏隐于草丛或独立的草堆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洲和中亚,冬季迁至地中海一带及非洲过冬。

附注

曾生活在野外的湿草地中,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化,已能在干草堆中筑巢,因此能在农地不断扩展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但现代化农场以机械割草,常破坏鸟巢、蛋及幼雏,导致数量逐渐稀少。

黑脸田鸡(Sora)

常藏身于沼泽植被中,只在黄昏时出来活动,有时在开阔水域,在睡莲叶上行走,偶尔游泳,以昆虫和小生物为食,也吃植物种子。

以干的灯心草和其他叶片筑成的杯状巢,建于沼泽植被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在美国南部及南美洲西部过冬。

红冠水鸡(CommonMoorhen)

警觉性高,叫声尖厉,生活在水边,也在陆地上行走,游泳时会不停地点头以昆虫、小型水生物、水生杂草、种子和浆果为食。

芦苇秆或其他植物的茎干筑成简单的碗状巢,建于茂盛的植被中或漂浮于水面上。

地理分布

非洲、欧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以及南至爪哇群岛,东至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地区。

紫青水鸡(PurpleGallinule)

外形类似黑水鸡,但羽色更鲜亮,体形、颈和腿都较修长,成鸟腿部为金黄色,额板亮蓝色。生活于气候温暖,植被高而茂盛的湖泊、池塘、航道及湿沼泽地带,能以长脚趾轻松地涉水或在漂浮的睡莲上行走,从不远离藏身的植被,有时冒险到开阔地取食。以向前纵跃的方式行走,偶尔双腿下垂作短距离飞行。常跳上芦苇、稻米、灌丛或小树上取食无脊椎动物、青蛙、水生植物种子和浆果。

以新鲜或干枯的灯心草、狗尾草的茎叶筑成的杯状巢,位于沼泽地、近水边植物或水面以上的灌木丛中。

地理分布

美国东南、中美洲、西印度群岛至南美,主要在阿根廷北部。

短翅水鸡(Takahe)

喙宽阔,双腿粗壮,体态笨重,不能飞翔。能以单脚拔出一簇禾草、用喙切掉茎干上部,食用禾草的种子及鲜嫩的根、茎。生活在高海拔的山谷地带,气温寒冷时退到低海拔山坡的山毛榉林中。

以草和树叶围着草丛中的浅洞。

地理分布

新西兰南岛。

附注

由于栖息地没有天敌,因此体形变得大而重,并失去飞行能力。后来猫和鹿被引进,形成取食竞争,使其数量锐减到几乎灭绝,直到1948年才发现遗存的种群。目前保护组织试图以笼养繁殖后再野放的方法来保护它。

美洲白冠鸡(AmercanCoot)

生活在湖泊、大河、涨水沼泽等开阔的水域,冬季也集群隐蔽在咸水水域活动。以坚果、树叶及水生植物的茎干为食,也取食种子、昆虫以及其他小生物,大多在水边地面取食,或潜水到开阔水面啄取水底植物。需在水面奔跑一段距离才能升空。繁殖期雌雄鸟共同保卫领地,对入侵者采取攻击行动。

树叶、茎杆筑成的大型杯状巢,常隐蔽于水边或水生植被中,或位于低矮、浸水的枝干上。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及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北美种群冬季南下到哥伦比亚过冬。

鳍脚鹧(AfricanFinfoot)

喙细长与头、颈、身体形成优美的流线型,善于游泳,可将整个身体浮在水面上,也常将身体浸入水中,只露出头颈部。宽大而具肉质瓣蹼的脚,作用像“桨”一样,生活在枝干伸展到水面上的水边树林和灌木丛中,活动隐蔽,在陆上和水中的活动时间几乎相等,以昆虫和水生动物为食。

草和植物茎筑成大型扁平巢,位于水边稠密植被或部分浸水的枝干上。

地理分布

撒哈拉以南。

附注

雌鸟体羽比雄鸟鲜亮,在产卵时居主导地位,雄鸟负责守护巢及幼雏。

鹭鹤(Kagu)

栖息在山地边缘,有林下植被和溪流的森林中,矮胖的蹲踞式体态、粗壮的腿、强健的喙都适于陆栖。已失去飞行能力,仅能从山坡上向下滑翔。行走时常敲打地而,寻食蚯蚓和其他小生物;求偶炫耀时会将蓬松的冠羽竖成呈高耸的扇状,或张开翅膀,展示飞羽上栗、白、黑三色相间的花纹。非繁殖期成松散的小群,繁殖期成对活动,常发出嘈杂的咯咯声,黄昏时配偶间以一种有节奏的声音保持联系。

以枝叶筑成松散的地面巢。

地理分布

太平洋西南的新喀里多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