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植物百科
47073400000043

第43章 雀形目鸟类精选(3)

草地鹨(MeadowPipit)

羽色灰褐具有条纹,栖息在草原和荒野等开阔地域,奔跑取食昆虫、蠕虫和种子。飞行能力差,姿势小平稳,常边鸣唱边飞行,再以跳伞般的动作降落。

以草的茎叶筑成的杯状巢,具内衬,塞在地面上的浅凹洞中。

地理分布

从格陵兰到亚洲中部,部分种群冬季迁徙到非洲北部。

白翅原鹃鹛(White-wingedTriller)

翅上具有白色条纹,雄鸟的繁殖羽饰色彩斑驳,鸣声大而颤抖,雌鸟则不甚醒目,繁殖期形成一种半群巢的形式,以树冠和地面上的昆虫为食。

根和草筑成的浅碟状巢,以蜘蛛丝连接在树枝分叉处。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冬季在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印尼的帝汶岛上过冬。

赤红山椒鸟(ScarletMinivet)

体态细长,颜色鲜明,不停地在雨林的树冠中飞来飞去,以短距离快速飞行追捕昆虫,常集成20只以上的捕食群,也常加入混合鸟群中。

以地衣筑成的小浅碟状巢,靠蜘蛛丝连接,并用树皮屑装饰,位于树林中的高处。

地理分布

印度半岛、中国南部和东南亚。

附注

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半岛之外的地区,雄鸟为鲜红色。

大鹃(Black-facedCuckoo-shrike)

体形细长的树栖鸟,生活在稀树林中,飞行呈波浪式,习惯在刚落地时扇翅。取食树冠或地面的昆虫及幼虫,也吃浆果。鸣声为嘎嘎的“卡拉”声或柔和的哨声。

以枯枝、树皮和蜘蛛丝筑成的小浅碟状巢,位于树枝分叉处。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部分种群冬季迁徙到澳大利亚北部及新几内亚。

附注

种群之间迁徙方式不同,有些迁到新几内亚,有些仅短距离迁移,有些无目的地地游荡。找到雨季后有植物、花朵和昆虫生长的地方便停留下来,在合适的环境下繁殖。

黄冠鹎(Straw-headedBulbul)

鹎类中最大的一种,常栖息在次生林和雨林边缘的灌木丛中,以果实、嫩芽和浆果为食,也取食昆虫。鸣声响亮强劲,间有清晰悦耳的啭鸣,但性情胆怯。常6只左右集群,不停地发出高亢而嘈杂的叫声,兴奋时会竖起短而粗糙的冠羽,形成小型的稻草色羽冠。

以细根、草和叶片筑成的浅杯状巢,位于灌木丛或矮树中。

地理分布

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和爪哇。

附注

由于当地人常捕捉其作为笼鸟,数量逐渐变少。

红颊鹎(Red-whiskenedBulbul)

生性活泼、敏捷,鸣声嘈杂,常出现于果园、城镇中的花园及次生林中。常成对觅食水果、嫩芽,捕食时短距离飞扑昆虫为最大特征。

由蜘蛛丝缠绕细枝、枯叶而筑成的浅杯状巢,具内衬,位于树上。

地理分布

印度半岛、中国和东南亚。

黄腹鹎(Yellow-belliedBulbul)

颈部具有蓬松的白色羽毛,腹部黄色,无冠羽,相当好驯服而且容易接近,常在雨林低地处单独活动,以浆果和小甲虫为食。

植物纤维筑成的浅杯状巢,内衬较细的椰毛,位于接近地面的灌木丛或树上。

地理分布

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黑短脚鹎(BlackBulbul)

羽毛蓬松,灵敏而喧闹,栖息于橡树、松树和杜鹃花生长的山林中,以浆果和大型水果为食,仅在夏季时栖息在高海拔区。

草、叶和苔藓筑成的整洁而不太坚固的杯状巢,位于树枝分叉处。

地理分布

印度半岛、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北部种群冬季迁徙到南方过冬。

黑翅雀鹎(CommonIora)

活跃在雨林和农场中,体形小,成对出现,有时混群觅食叶丛中的昆虫和毛虫。炫耀时,雄鸟张开尾羽和肋羽跃飞入空中,再滑翔回自己的栖枝上。

植物筑成的整洁的杯状巢,上覆蛛丝网,位于嫩枝的分叉处。

地理分布

印度、东南亚、婆罗洲和爪哇。

橙腹木叶鸟(Orange-billiedLeafbird)

成对或成小群在高空中活动,栖息在山地森林中较高的树冠叶丛中。常加入混合食群,一起飞到花朵盛开的树林,捕食昆虫和蜘蛛,并用特殊的刷状舌尖吸取花蜜。

由树根和纤维构成的摇篮状巢,悬于靠近树枝末端的嫩枝间。

地理分布

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中国南部延伸到马来半岛。

亚洲和平鸟(AsianFairyBluebird)

常出现在落叶和常绿林中,伴随着悠扬而有节奏感的鸣声,集小群取食大树顶部的果实。

具有苔藓的杯状巢,内衬细根,位于树上嫩枝分叉处的基部。

地理分布

印度西南、喜马拉雅山东部经亚洲东南到婆罗洲和爪哇。

南方白顶林(SouthernWhite-crownedShrike)群性极强,常成对或以小群集体出现。栖息于树林、热带或亚热带草地的树顶,或向外伸出的枝条上,与其他伯劳一样从栖木飞到地上捕食昆虫和小生物,也以浆果为食。飞行疾速而呈直线,扇翅幅度小而快。

由植物筑成厚壁的杯状巢,以蜘蛛丝网连结,位于树上。

地理分布

南非的部分地区。

白肩长尾鹊伯劳(Magpie-shrike)

具有长而细的黑色尾羽,出没在相思树属树林、灌木丛等空旷的半干旱树林中,群居性强,常组成12只以上的喧闹群体。取食时从栖息的树林或灌木丛的顶端跃飞到地面,捕捉昆虫和小爬虫。

由嫩枝、草茎和根筑成笨重的杯状巢,内衬细根、茎和藤蔓植物的卷须,位于树上。

地理分布

非洲的东部和南部,从肯尼亚到莫桑比克。

附注

也称长尾伯劳,活动于旷野,长尾是其繁殖期炫耀的特征。

白盔林

(WhiteHelmet-shrike)

群居性强,常与其它种鸟类形成多达20只的鸟群。捕食生活于树冠到地面各层的昆虫和蜘蛛,栖息时,整群排成一起挤在树枝上。

树皮碎片构成的结实的杯状巢,用蜘蛛丝连结,位于树枝分叉处。

地理分布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黑头红翅伯劳(Black-crownedTchagra)

常单只或成群活动,捕食地面或靠近地面的无脊椎动物及小生物。以振翼飞行的方式在灌木丛间低飞,总是先从灌木丛上鸣叫着起飞,然后向下滑翔。

嫩枝和根筑成的浅杯状巢,内衬以细根,位于灌木丛中。

地理分布

非洲西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西南部。

绯红胸黑伯劳(Crimson-breastedGonolek)

色彩鲜艳,行踪隐秘,生活于空旷的树林,捕食地面或树上的昆虫。鸣声响亮如铃,配对时以重唱的方式一起鸣叫。

树皮筑成的碗状巢,以蜘蛛网连结,内衬纤维,位于树上。

地理分布

非洲南部的部分地区。

南非丛林伯劳(Bokmakierie)

栖息于河边和有岩石的山坡灌木丛、花园中的显眼地方,捕食下层林木中的昆虫和小生物。配对时,以二重唱的方式鸣叫,鸣声终年不绝。

由嫩枝和茎筑成粗大的碗状巢,位于密灌木丛中。

地理分布

非洲南部地区。

红背伯劳(Red-backedShrike)

类似肉食鸟类的鸣禽,出没在灌木丛中,往有利地形观察和袭击昆虫,有时捕食鸟类和其他小生物。

草根筑成的深杯状巢,位于浓密的灌木丛中。

地理分布

在不列颠群岛东南到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繁殖,冬季南迁远达南非。

呆头伯劳(LoggerheadShrike)

栖息于稀树林地和旷野,在可瞭望的栖枝间作短距离飞行,俯冲到地面捕食昆虫等猎物。

由嫩枝、草茎和细根筑成密实的杯状巢,位于浓密的灌木丛或矮树上。

地理分布

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种群迁徙到南方。

赤褐钩嘴(RufousVanga)

栖息于雨林,常见4~8只组成纪律严格的家族群,捕食不活跃。在捕获猎物前,常花很长的时间观察,以各种昆虫为食,也捕食蜥蜴。

尚无纪录。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

附注

仅在马达加斯加发现的鸟类。

太平鸟(BohemianWaxwing)

通常生活在北方森林中,以浆果和昆虫为食。有时会例外地出现在城镇和花园里。

位于针叶树枝上的杯状巢,常常隐藏在浓密的叶簇里。

地理分布

在加拿大、美国西北和欧亚北部繁殖,度冬的南部界线每年都有变化。

雪松太平鸟(CedarWaxwing)

羽色比北方的太平鸟浅,栖息地包括阔叶林、针叶林、稀树林以及灌木丛,变化较大。以各种小型水果为食,或从树林上空滑翔下来捕食昆虫。

坚固的杯状巢,常位于树冠的上部,隐藏在浓密的叶簇里。

地理分布

在加拿大和美国繁殖,冬季分区域南移,从加拿大南部到南美北部。

亮丝鹟(Phainopepla)

繁殖于半沙漠或沙漠的河岸地区,以槲奇生树和鼠李的浆果为食,也捕食昆虫,飞行轻快呈直线。

由植物纤维筑成,以小嫩枝加以固定的隐蔽的杯状巢。

地理分布

繁殖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部,在墨西哥过冬。

河鸟(Dipper)

在山区湍急的溪流中生活和筑巢,以步行或潜水的方式,捕食昆虫、幼虫和甲壳动物等猎物。经常潜水,河鸟之名因此而来。

河鸟

大而呈球形,从侧面开口,在流动的水

面上由苔藓、草和树叶筑成。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及非洲西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

棕曲嘴鹪鹩(CactusWrenA

生活于干旱地带,常站在仙人掌顶部鸣叫,捕食地面的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以拍翅作缓慢的短程飞行。

位于仙人掌或多刺的灌木丛中,由干枯的植物筑成,侧面有入口的球形巢。

地理分布

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

黑顶嘲鸫(Blaek-cappedDonacobius)

栖息于沼泽中,以昆虫为食。常隐藏于植物里,受到骚扰时,会飞到显眼的树枝上,勇敢地叱责入侵者。求偶炫耀时,成对的鸟各自上下晃动头部、摇动尾巴并一齐鸣叫。

位于略高于水面的叶丛中,由沼泽植物筑成的深而结实的结构。

地理分布

从巴拿马东部到阿根廷东北部。

附注

全世界最大型的嘲鸫。

棕鹪鹩(RufoursWren)

栖息于潮湿,多苔的雨林、森林边缘和浓密的树林中。常以家族或小群活动,有时独立地在下层叶簇中捕食昆虫,也会加入混合鸟群中。配对鸟一齐进行“二重唱”式的鸣叫,声音响亮,音调似长笛。

尚无记录。

地理分布

分布于委内瑞拉到秘鲁的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的高度,分布区气候温和。

附注

大多为赤褐色,有些头羽的颜色较浅。

苇鹪鹩(BewicksWren)

体型小,具有赤褐色或灰棕色的羽毛,眼睛上方有一条狭长的过眼线。在丛林下层捕食昆虫时,尾巴会向两侧摇动。

粗大而深的杯状巢,由植物、羽毛和羊毛筑成,位于裂缝或巢箱中。

地理分布

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和墨西哥北部繁殖,冬季时,北方种群在此范围内迁徙到南方。

皇苇鹪鹩(CarolinaWren)

体型中等,藏匿于丛林下层捕食昆虫。栖息地包括花园、树林、农田和灌木丛。鸣声为悠扬的短音,变化无穷,全年都能听得到。

由树叶、草和羽毛筑成,结构坚固,大多位于洞穴、灌木丛或裂缝中。

地理分布

美国东部和墨西哥。

鹪鹩(NorthemWern)

喙纤细,生活习惯隐秘,在森林、树林、农场、草地和花园里,常忙碌地在纠结的植被里捕食昆虫。虽然体形小巧,但其爆发式的鸣声十分响亮。

由树叶、草和苔藓筑成的圆顶巢,位于裂缝或隐秘处。

地理分布

在北半球的温带区分布广泛。

莺鹪鹩(HouseWren)

数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出没在花园、果园、农场、空旷的树林和林缘。常隐蔽在植被里,不易被发现,但鸣声响亮。

苔藓和嫩枝筑成的圆顶形巢,开口在侧面,位于树洞中、断裂树枝上或巢箱中。

地理分布

美洲。

岩鹨(AlpingeAccentor)

外形不显眼的地栖鸟类,在阿尔卑斯山草地的岩石地区繁殖。夏季捕食小昆虫,冬季改食水果和种子,并迁徙到较低处。

草、根、苔藓和地衣筑成的杯状巢,位于岩缝中。

地理分布

非洲西北部、欧洲南部和亚洲部分的山区。

林岩鹨(Dunnock)

纤小而带条纹的鸟类,大多在地面取食。常飞上树枝发出平静、重复、单调的鸣声。夏季食昆虫,冬季则以种子为主食。

草和苔藓筑成的杯状巢,由较细的纤维作衬垫,位于树篱或灌木丛中。

地理分布

欧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

灰猫嘲鸫(GreyCatbird)

行动诡秘,是浓密的落叶林中常见的鸟类,也常出现在花园和城镇公园里,躲在低处,以浆果、种子、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降落时发出猫似的“喵鸣”声,因此得名。

嫩枝筑成的杯状巢,以细根衬底,位于灌木丛或缠结的下层丛林中。

地理分布

繁殖于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冬季在美国东南、加勒比海、巴拿马以北的中美洲越冬。

附注

与近缘的小嘲鸫均能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声,但音调平,变化少,不像小嘲鸫那样能重复一段短音节。

小嘲鸫(NorthernMockingbird)

胆大,喧闹,具有侵略性,在花丛、有浓密灌丛的树林中及半干旱的地区栖息、繁殖,也喜欢生活在有人之处。能记住以前听过的短音,熟练地重复模仿,加入鸣声中。以水果、浆果和昆虫为食。

枯枝筑成的杯状巢,以细根、草、树叶和植物作衬里,置于灌木丛和密林里较低的树枝上。

地理分布

美国的部分地区和墨西哥,北部种群冬季在此范围内南迁。

附注

因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声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