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植物百科
47073400000060

第60章 动物的特异功能(2)

企鹅对领地的选择和防卫斗争往往涉及:一是领地所有权归属的争吵。有时为此斗得不可开交,直到一方认输为止;二是邻里越界引起争斗,因此垒巢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互不侵犯;二是外来者在营地边缘活动会引起某些对抗反应。而且,外界物体的快速行动往往会引起企鹅极其强烈反应。对贼鸥、外来企鹅或行人的侵扰,也会发出咆哮呼叫。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企鹅便攻击呼叫。其声音短促、沙哑、刺耳,等于在说:“我与你拼了!”接着它就向对方冲击,猛扑过去。同时,还有用胸部顶撞对方或翅膀猛烈拍击对方等进攻性动作。

据悉,我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几名南极考察队员,有一次为接近这些可爱的企鹅群,冒然闯入了企鹅营地,结果受到一种企鹅又咬又打的接待,终于被驱逐“出境”。后来,考察队员缓慢地进入企鹅营地,逐步靠近它们,结果避免了被攻击。再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人们如在企鹅群中待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认同你是一只大企鹅,或认为对它们没有什么危险,它们也就若无其事了。有趣的是,当人们偷偷地把拳头塞到企鹅肚子下,企鹅还以为是只企鹅蛋,就精心地蹲在那里孵蛋。

在企鹅行为中,必然存在动作起因和诱发响应的因果关系。阿德利企鹅的大部分行为与头和喙的姿势、动作有关。对这些动作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就可以编写出一部“企鹅语言”词典来。

会歌唱的鲸

鲸会发声,有的鲸还会唱歌。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鲸在木底船附近唱歌时,躺在船上的水手会听见不知来自何方的奇特、悦耳的呜鸣声。

有些会发声的动物,尚不知会歌唱。许多海豚会发出高频的“信号曲”——每头都有其区别于邻居的呼号。这种叫声似乎起着名字的作用:海豚靠近邻居时,常常发出邻居的哨卢。类似的,抹香鲸也会各自发出一连串区别性的咔哒声(称为它的符尾),有时还会模仿附近另一头鲸的符尾。逆戟鲸各家族有其特定的互相打招呼的方式。

须鲸(特别是座头鲸)会歌唱。在任何时候,一群须鲸唱的总是一首歌。歌曲会逐渐变化,但每头鲸都能学会和背熟新的变奏曲。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技艺,因为长达30分钟的乐曲十分复杂。只有雄鲸才歌唱,而且主要是在生殖季节。

这些歌曲同许多鸟类的鸣叫一样,似乎是用来争得雌鲸欢心的。

座头鲸唱歌的音域很广:音调高至像工厂的高音汽笛,低到像混响的雾角。对座头鲸的歌唱录音加快14倍播放时,像是夜莺在歌唱。可是鸟歌比较短,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像鲸歌那样结构复杂。鲸歌可划分成若干有规律的重复短句,由它们依次组成总是在同一乐句中出现的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和短句进行分析,两位美国科学家认为,鲸似乎懂得押韵,像人那样以押韵来帮助记忆。

这两位美国科学家是马萨诸塞州林肯城长远项目研究所的琳达·吉尼和纽约州伊萨卡科内尔大学的凯瑟琳·佩恩。

她们对北太平洋的460首鲸歌和北大西洋的88首鲸歌进行了分析。根据她们的录音,她们制成一种声音频谱图,把声音变换成一连串形状可辨认的波纹。编制成的鲸歌目录,使海洋生物学家能通过表明每位歌手来自何方的歌声来追踪鲸群。这种方法还能使科学家掌握鲸的演化过程。

从研究证明,鲸常用有同样结尾(也就是韵脚)的短句。

鲸歌主要变换频繁,音韵甚丰。吉尼和佩恩发现,许多不同主题的歌还更可能包含许多韵脚。她们发现同韵体相关的不是歌长,而是记忆的不同材料的数量。简单的鲸歌并不包含押韵的节段。而且韵律可能是帮助鲸用来记住复杂鲸歌中下一段内容的一种手段。

韵律有助于记忆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诗歌之所以特别上口,押韵是一个重要因素。两位女科学家知道她们取得的证据并非结论性的,因为鲸不会回答她们提出的问题。

弹涂鱼的尾巴

在印度生长着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弹涂鱼。它长期生活在淤泥里,离不了水,但又可以在陆地上行动自由,还能爬树、捕食昆虫。它用尾巴呼吸的独特生存方式更让人着迷。弹涂鱼的尾部皮肤上布满了血管分支,人们发现,它上岸捉虫时,总是将尾巴连同尾鳍伸进水里,在腾空捕食飞虫、身体着地后,尾巴仍然会留在水中。

弹涂鱼或许是用尾巴从水中摄取氧气,但测试结果(水中的氧含量极低)又推翻了这种猜测。原来,弹涂鱼将尾巴伸进水罩并非吸氧而是取水。吸水的目的在于保持身体各部位的潮湿润泽状态,这种状态,进而满足用体表分泌大量黏液,从而获取空气中的氧的需要,而经由尾巴得到的氧是微乎其微的。弹涂鱼之所以能长时间脱离水,是因为它的尾巴可向身体供水,使之能用身体表面来呼吸,这样,它的尾巴竟演绎成了非同小可的呼吸器官。

军曹鱼的威风

军曹鱼的美称乃至于它的威风,来自于它光彩照人的外表形象。军曹鱼不仅身体颜色与众不同,且身上还有排列整齐的特殊发光点,既像军官服上缀着的金属纽扣,又如同金光闪闪的军功章。不仅耀眼夺目,且闪光点的数量也多得惊人,灯笼似的发光器官竟有300个左右。

这些发光器官的表层覆盖着一层不透光的膜,其内表面光洁度较高,能反射光线。发光器官的前端有一透镜装置,聚光作用由此而产生,发光器内部的一种黏液具有在黑暗中发光的特性,不知是军曹鱼生性不爱招摇过市、引人注目,还是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它几乎不用自身的“聚光灯”来照明,只有到了交配季节,军曹鱼才会解除“灯光管制”,施展军曹威风,大放异彩光辉。

鱼类的“金嗓子”

一般人总认为鱼类是沉默寡语的,其实所有的鱼类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还不乏“金嗓子”。

人们爱吃的黄花鱼就有一副“金嗓子”,能唱出“哗啦”、“咯咯”、“哥罗”等3种不同音符,它的“歌喉”常常招致灭顶之灾,渔民们根据黄花鱼所具有的特殊嗓音、音量大小、“旋律”的优美程度,可判断鱼群的数量和游动方向,从而把它们一网打尽。

犬舌鱼,一种居住在中国沿海的鱼类,它的歌喉善鸣善啭,清脆多变,有时像蛙叫,有时像竖琴声,有时则像铃铛,不愧为鱼类口技天才。还有海鸡,又名鲂腓,会仿效雄鸡啼鸣;鼓鱼会发出似鼓声的音响。若能把各类“金嗓子”聚集在一起,真可以组成一支鱼类的交响乐团。

鱼能发声的秘密在于鱼鳔。当鱼鳔被肌肉压迫收缩时,鳔中便放出气泡,于是形成音响。通常能传到人类耳朵的并不是鱼类全部声音的展露,许多时候当鱼类在表演它们的歌技时,由于水的阻隔,人类并没有欣赏到。如果有机会将所有鱼类美妙的歌声收集起来,主办一台鱼类音乐会,那一定会使人大饱耳福。

电鱼漫谈

电鱼发电器产生的电压,随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号称“震手(鱼浦)”的双鳍电鳐可产生45~80伏的电压,非洲尼罗河的电鲶可产生450伏左右的电压,南美洲的电鳗威力更大,可产生900伏的电压,人畜若踏到电鳗身上,将遭电击而危及生命。电鱼的放电频率高低不等,高频放电每秒可达250~280次;低频放电每秒只有10~20次。电鱼放电并不是无休无止的,当电能耗竭后,就将停止放电,经过一段时间休息,才恢复放电能力。

电鱼发电器是它自卫或捕食的工具,发电器受大脑支配,对其放电的强度和时间,电鱼完全能够控制。到目前为止,人类的任何一种蓄电装置,在结构和效能上都没有超过鱼的发电器。具有发电能力的鱼类统称为电鱼,已知的约有250种。其中有生活在南美洲热带海域的电鳗类,非洲热带海域的电鳃类和长吻鱼类,中国南海的双鳍电鳐、单鳍电鳐和坚皮电鳐。

电鱼之所以能发电,是因为它身上带有发电器。这类发电器的基本构造和发电原理,与人类所制造的发电器大致相同,只是构件的成分不一样。电鱼的发电器是由肌肉或一些组织组成的,电的导线是一条条神经末梢,而人造的发电器主要由一些金属构件组成,用金属导线来传输电流。电鱼的发电器由许多多边形的肌肉柱状体组成,柱状体内又分成许多小间隔,各柱状体之间被结缔组织的电板隔开,这样构成串连的蓄电池相似的结构,柱状体内的电板如同蓄电池的电极,电极的一边接有一簇神经末梢的是负极,没有神经分布的另一边是正极,电极由大脑和脊髓神经支配。大脑传出放电信号时,发电器的电路马上通电,进而放电;大脑停止发射信号时,发电器的电路立即中断,便停止发电的巧妙之处正是仿生学家们的研究兴趣所在。

防治疟疾的“鱼大夫”

大家都知道疟疾是一种使患者忽冷忽热的疾病,这种病的传播媒体又是讨厌的蚊子。的确,在疟疾传染、蔓延的过程中,该死的蚊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原产于美洲的食蚊鱼则是蚊子的克星,别看食蚊鱼的体形较小,只有25~3厘米的身长,且对生活环境也要求不高,但它们捕食蚊虫的狠劲可一点也不含糊。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疟疾流行的地区都相继引进食蚊鱼,在自然条件下的各种水面和稻田中将它们成功地繁殖起来,有效地防治疟疾的流行,甚至在消灭疟疾病毒战役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回此,食蚊鱼作为防治疟疾的“鱼大夫”是当之无愧的。

“职业”食蚊家

鱼类中不乏食蚊“能手”,据统计全世界食蚊的鱼类不下于90种,像鲫鱼、鲤鱼、中华鲋鱼,都是吞食幼蚊的好手。而其中享有“职业”食蚊家盛名的柳条鱼是它们中的佼佼者。柳条鱼很小,长约1~3寸,体狭长,状如柳叶。游动敏捷,常穿梭于水生植物中捕蚊度日,每天能捕食孑孓200个以上。有人做过统计,在一万立方米的水中,只要放养一条柳条鱼,就可使水中的孑孓全部消灭。此鱼还是一种“多胎多产”的胎生鱼,一个月左右就能生殖一次,平均每胎约产仔鱼30条。现在许多国家大量养殖柳条鱼来灭蚊。

中国的斗鱼,又叫“钱爿鱼”,虽略逊于柳条鱼,但其食蚊的名声也不小,每日可食孑孓160多个。此外,罗汉鱼也是以捕蚊为己任,每日捕食孑孓50个左右。

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兴旺发达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天空是鸟的领地,水是鱼的世界,为什么在浩瀚大海,广阔的湖泊,鱼类能独领风骚,兴旺发达?因为大自然赋予了它在水中生活的本领。

由于水中的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鱼的外形有各种各样。但活得最好,数量最多的鱼类,体型是纺锤形。呈流线的纺锤形,可大大减少水中游动时的阻力,良好的体型外表常常有一层滑溜溜的液体,那是鱼类皮肤分泌的黏液,这种黏液均匀地涂抹在鱼鳞上,使流线型外表如同上了润滑剂,减少了运动时鱼体与水的摩擦,鱼的躯干上长着多个鳍,这是鱼的运动器官,有成对的胸鳍、腹鳍,也有不成对的背鳍、臀鳍和尾鳍,这些鳍结合肌肉的收缩,不断划动,就像是鱼体上安上一台推进机,推动鱼体不断前进。每个鱼鳍各有分工,胸鳍、腹鳍分管鱼体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尾鳍、臀鳍和背鳍则控制运动方向,不让鱼体左右摇摆。水下世界不是太平的世界,时而狂风乍起,波浪滔天;时而升温降温,冷暖不定;时而还有他种类群的“偷袭”、“劫道”。对这些,鱼类自有应付的本能。在鱼的躯体两侧,分布着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感觉器通过鳞片上的小孔与外界相通,许多鳞片小孔沿着感觉器在鱼体两侧分布,排列成一线,这条由鳞片孔排列组成的线,叫侧线,通过这条侧线,鱼类能感觉水流的方向、水的波动、水温的高低和水中的声波。一旦有风吹“水”动,侧线马上通知鱼体,鱼马上作好应急准备。

大自然给予鱼类“18般武艺”,难怪鱼类能遍布全球几乎所有水域,并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使鱼类成为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一个大家族。

牛蛙的“牛”脾气

牛蛙原产地在北美,所以称之为牛蛙,是因为它颇有几分“牛”脾气。

牛蛙

走入牛蛙生活的领地,仿佛是进入了养牛场,一片“哞哞”的公牛叫声,两三公里外都能听到,这是牛蛙发出的叫声,难怪人称它为牛蛙,果然是名不虚传。牛蛙在蛙类中身体十分巨大,身体长20厘米,体重600克,尤其是它后腿肌肉十分发达,可以和牛后腿的腱子肉媲美。后腿肌肉不仅强壮有力,而且和牛肉一样,营养价值很高,是一道美味菜肴。因为牛蛙的身体巨大,竟要动用微小的散弹射击,才能捕捉到它们,但牛蛙是一种被保护的动物,只能在某一指定地点、时间,才可以对它们进行捕猎。牛蛙的胃口也很大,能吃各种昆虫和软体动物,能捕捉小鱼,甚至能捕捉水中游玩的小鸭类小水禽。

癞蛤蟆并不赖

癞蛤蟆的学名叫蟾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的两栖纲动物,所谓两栖,就是既可以在陆地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癞蛤蟆全身疙疙瘩瘩。再加上它们在繁殖期常在一起发出十分难听的鸣叫,使人一见到癞蛤蟆马上产生很不愉快的感觉。癞蛤蟆外表虽癞,实际并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