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帝王心腹
4726900000060

第60章 奇书传世高鹗续写石头记,甘肃查贪和珅牵出大窝案(2)

和珅回来之后,开始看《石头记》,几天时间,就把前八十回看完,看到情深之处,不由泪眼婆娑,心有戚戚。和珅的身世,与曹家甚至与书中的贾家,都颇有几分相似。他少年贫寒,三岁丧母,十岁丧父,靠借贷读书,继承世爵成为三等侍卫,有幸接近皇上,凭着才学与机智获得乾隆的青睐,才有以后的步步高升。相比之下,曹雪芹的祖父也是包衣奴才出身,后来成为江宁织造,是康熙年间放外的高官。曹家败落,曹雪芹也是历经贫困坎坷,尝尽人生悲欢。《石头记》中的贾政也是达官显贵出身,女儿还被选入宫中为妃,而和珅娶了皇上最宠爱的女儿做儿媳。书中流露的情感引起和珅的共鸣,深深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和珅欲罢不能,把苏凌阿叫来。苏凌阿道:“和大人,觉得此书如何?”

和珅叹道:“从来没有看过这般令人魂牵梦萦的小说,令人柔情婉转,茶饭不思,人物男女,尽在眼前活灵活现。从前看的言情小说,从未有过这般贴切,真是一部旷世奇书。听说还有后四十回,你可想尽办法再找来。”

苏凌阿道:“大人,如果能找到,我早就献给大人了--后面部分,我派人搜集,只找到些遗存的回目和零散片段,不看也罢,看了叫你浑身痒痒,挠又不是,不挠又不是。”

和珅沉吟道:“既然如此,必须叫人把后半部写完,整部书才有流传价值。”

苏凌阿惊奇问道:“《石头记》是禁书,大人想让它流传?若能如此,大人真是慧眼,必然在史上留名。”

和珅坚决道:“文字狱可以兴,但《石头记》必须留下来,读此书让人回味无穷,并无多少淫乱惑众的内容。我知道皇上的口味,通过删改犯忌的部分,必然可以让皇上也满意的。只不过,得叫个合适的人来续写与删改。”

苏凌阿点头道:“嗯,此人必须才情卓绝,但又不能傲气,否则不可控制,大人就不好拿捏分寸了。”

和珅点了点头,道:“有了,高鹗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苏凌阿好奇道:“此人怎么算不错?”

“他乃是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以及金石之学,在文人圈子中颇负盛名。他只是个举人,考进士屡屡不中,正好有写作的工夫。”

和珅悄悄找到高鹗,说了自己的意见。那高鹗也看过《石头记》不下数遍,自然也喜欢得紧,听了和珅意见,不由又惊又喜道:“大人,这可是禁书,续了不知算不算犯忌?”

和珅道:“我是四库全书馆总裁,何书该禁何书不该禁,我自有分寸。你悄悄续好,我自然有办法让皇上同意行销于世,流传后世,到时候你做的可是传世之功。”

高鹗见和珅拍胸脯,加之自己对《石头记》如痴如醉,便应允下来,并把密友程元伟叫来,根据曹雪芹留下来的回目和残章,一起揣摩作者心思,开始续写。

乾隆七十大寿之后,和珅通过向皇上进言推荐,将两个人的前程运作成功。一是汪如龙,代替征瑞当上江南盐政;二是国泰,因政绩斐然,升任山东巡抚。

和珅在这一年风光无限,声望处于顶峰,自觉得无所不能。

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和珅权势膨胀之中,潜伏着危机,只可惜他自己并未发觉。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官员的残酷统治,率众起义,杀死领兵弹压的兰州知府杨士玑和河州协副将新柱,进逼兰州。兰州城只有八百守兵,一经交战,便损兵三百,甘肃官吏惊恐万状,急报朝廷请求支援。

军情传到军机处,乾隆十分着急,召集军机处大臣商议。此时,阿桂在南方治水患,乾隆问起谁能担当此任。和珅想起一人,道:“皇上,李侍尧正在刑部监中,不如让他将功赎罪?”

乾隆既舍不得李侍尧死,当然也舍不得他不死不活,肯定还想让他东山再起。和珅参透这个心意,奏了一本,倘若李侍尧建功复活,则其死也是因和珅,其生也是因和珅,怎敢再与和珅为敌。

和珅的建议正合乾隆心意,道:“你若不提醒,我倒把他忘了,李侍尧处理军情经验丰富,让他赴甘肃总办军务,调整大局,也算是用他的特长。”

当即下特旨,将李侍尧从刑部大牢请出,赏给三品顶戴,并戴花翎,到甘肃总办军务。但李侍尧毕竟年届七十,还得派个主帅去督师迎战。和珅请缨,愿赴甘肃战场。乾隆此时觉得和珅无所不能,当即答应他为钦差,前往督师。乾隆深知打仗并非儿戏,又派阿桂与和珅搭档,和珅为副帅,阿桂为主帅,和珅先行,阿桂从南方回京随后前来。

李侍尧从牢里出来,譬如重生,自然不甘落后,分析形势之后,当即决定,从陕西、新疆、河南、山西、蒙古等各处,调集总共一万多人,前往甘肃。

和珅赶赴甘肃,看见一万大军,气势浩大,而叛军只不过数千人,此战胜机很大,平生了一股豪气。

清朝有尚武之风,朝廷提拔重要的大臣,十分重视是否有军功,而乾隆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出兵平叛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叛乱,两次征服镇压西南的大小金川,镇压台湾李爽文起义,出征缅甸和两次反击廓尔喀侵扰。这次出征,乃是和珅第一次出师机会。更何况,和珅祖上都是以建军功出身,此刻阿桂还没有到达,和珅就是主帅,要是此时出击取胜,便能夺取头功。

和珅当即大军主动出击,迎战敌军。第一战下去,就碰了个头破血流,损失士兵数百,副将总兵图保钦战死。部将海兰察、额森特毕竟身经百战,知道此战就是因为轻敌,轻易出击,被敌人利用地形击溃,现在和珅下的命令,明显是不明地形没有战术的指挥,再由这等不懂实战的人指挥下去,只会溃不成军。海兰察、额森特便拖延着,联合甘陕总督勒尔谨,前来劝阻和珅,和珅认为部将不听调遣,强令进军。勒尔谨请李侍尧前来调和,此时和珅在李侍尧心中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他知道若按照和珅的指挥,必遭败绩,却也不敢对和珅的意见有所异议,只是和稀泥道:“我是总办军务,具体的战事,由统帅决定,我们各有分工,进攻与否,你们听佳木公与和大人的就是。”

勒尔谨因为前面兰州之战吃了大亏,故而不敢造次。三人商定,既然和珅不懂战事,胡乱指挥,咱们又不能违抗军令,则以“拖”字诀为主。阿桂已经在路上了,等阿桂到来,一切听他指挥便是。于是不太理会和珅,消极怠工,不听调遣。

和珅这才知道,自己在官场如鱼得水,在战场却是无人服气。乾隆关心西北战事,不断催促前方战报。和珅指挥不了下属,打又打不了,一味拖延,又要给皇上答复,无奈之下,只得发去奏报,弹劾海兰察、额森特两人不听调遣,勒尔谨指挥不当。又说甘肃数日来连降大雨,不利于作战,请求多等几日开战。

阿桂安顿好河工事务,恰好患了皮肤病,身上奇痒无比,本准备休养一阵,却听到甘肃军情紧急,快马加鞭来到兰州。阿桂并不理会和珅,在军中升帐议事,因其军功卓越,威望甚高,众将都臣服。阿桂点明战术要领,众人神情恭顺,全无傲慢之态,在阿桂的布局下,清军步步为营,逐渐用战术开始取得胜利,众将士无不叹服。

和珅心里酸溜溜的,但他是个聪明人,知道众将不听号令,乃是自己确实没有军事才能,只会让兵马白白送死。他这才知道领兵打仗并非自己所长。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主动请缨指挥,也就是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带兵打仗。

尽管和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但为时晚矣。他带兵指挥不当,贻误战机,指定要得到严惩了,这是怎么也躲不过去的。以他对皇上的了解,现在第一步要为自己请罪,奏报曰:自己虽有心为国效力,怎奈能力不足,辜负了使命。另一方面,和珅寻找将功赎罪的办法,说自己一腔热血,愿意为前线将帅效力,筹备粮草物资。

也怪和珅命好,此刻一个立功的机会又来了。

甘肃军队被和珅贻误太久,又连日大雨休战,天长日久,一万多名官兵的军饷、粮草成了大问题。此事归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负责,此前他已经贻误战事,此次怕皇上追究,主动上奏,甘愿将历年积存的“廉俸银”四万两白银,捐出来做军饷,以解军队燃眉之急,将功补过。

乾隆在热河,接连得到甘肃的奏报,一一认真审批处理。和珅弹劾海兰察、额森特不听调遣,乾隆信以为真,将二人降三级留任。这也是导致和珅在军中威望尽失的重要原因,士兵哗然,没人再肯听他命令。陕甘总督勒尔谨办事不力,押解京师问罪,旨命李侍尧管理陕甘总督事,可谓渔翁得利,李侍尧重回边疆大吏行列。对于和珅之责,乾隆简单斥责几句,回京再问罪。

当乾隆看到王廷赞捐银的奏章,心头一震:甘肃是个穷省,官员收入很低,王廷赞只不过是个布政使,以他的俸禄,就是不吃不喝,也攒不了这么多银子,李侍尧等人的案件已经让乾隆的心变得敏感了。另外,在和珅的奏章中,称甘肃连日大雨,难以开战,实际上,自乾隆三十九年开始,陕甘总督勒尔谨等人多次向乾隆禀报,甘肃地区旱灾严重,农民颗粒无收,请求朝廷实行捐监制度,以筹措银两赈灾,并请朝廷直接调拨赈灾粮款。那么,如今甘肃雨水不绝,是突然连降大雨,还是勒尔谨谎报旱情。乾隆觉得此事蹊跷,必要有行动,一方面下旨让布政使王廷赞前往热河觐见,同时下了密旨给和珅,令他调查疑问,彻查王廷赞的家产来源。

和珅收到密旨,心中大喜:自己率军不行,但查办贪官还是很有一手的,此乃立功的机会,断然不可错过。和珅思量,如贪污这种事,一般的官员只是瞒上但瞒不了下,自下而上比较好查。当下吩咐贴身的刘全,带几个心腹,打扮成外地商人,分头去打听甘肃近年来是否连年干旱。

很快调查清楚,甘肃这些年来风调雨顺,从来就没有旱情。另外查出,甘肃规定监生把应捐的谷物折为银两,本应该捐粮四十三石,折合成银两四十七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八两,所以每个人得缴银子五十五两,这些银子名义上都是用来赈灾的。

甘肃七年前开始上报朝廷,因为大旱请求捐监,陕甘总督勒尔谨是始作俑者。朝廷当时接到受灾的奏报,责令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负责捐监收粮事宜。如此七年,每人五十五两银子,可知收上多少银两!整个甘肃省的官员竟然能把这么大的一件大事遮掩得密不透风,和珅想一想都要心悦诚服。如今,王亶望已经升为浙江巡抚,王廷赞则升为新一任布政使,他们官官相护,还不知道有多少官员参与其中呢。

这个天大的案子可是和珅立功的机会,但此事牵涉的人过多,必须小心行事,否则被倒打一耙,前功尽弃。和珅一面写奏折禀报皇上,一面寻思破案的良策。

刘全道:“此案的关键是布政使王廷赞,他已赶往热河,我们回京,让皇上抓住他审讯一顿,一定水落石出。”

和珅沉吟道:“王廷赞当然是个突破口,但想办成铁案,我们必须在这里有所为,才能立下大功,我已经有良策了,现在缺的就是人马。”

阿桂率军节节顺利,已经全面掌握了统帅权,和珅手下已无能用得上的人,在外省别人的地盘上,要斗地头蛇,真的很难。

“向佳木公借一些兵马?”刘全提议道,佳木公是大伙对阿桂的尊称。

“我倒是这么想,但是阿桂军功赫赫,素来不放我在眼里,加上这一次我带军无功,心里是没底呀,倘若他拒绝了,我们这里可是一点都施展不开手脚。”

“大人,我记得皇上密旨里是让你联合李侍尧一起将此事查清,何不让李侍尧出手借兵,他与佳木公的关系可是好着呢。”刘全常年在和珅身边,各种人物关系,有时候记得比和珅都清。

“对呀,我倒是把这一茬给忘了!”和珅拍了拍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