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百科
47297400000137

第137章 二战前后的世界(11)

电视剧诞生后,很快就对传统戏剧和电影形成猛烈的冲击。现在在美国,每年摄制的故事影片不足200部,而电视剧却有近2000部(集),就连好莱坞也要集中80%的生产能力生产电视剧。在一些电视事业发达的国家,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电视导演和演员,许多著名的电影或戏剧演员同时也是著名的电视演员。由于电视剧如此重要,有人认为可以把电视剧称为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戏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解说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等媒介相比,电视以图像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能给观众带来强烈而直观的信息。电视直播能够把特定的时空片段如实记录和传播,包括形体、声音、环境及现场的突发情况。可以说,电视新闻在一定意义上正改变着新闻的定义,从“对新进发生的事情的报道”逐步变为“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综艺

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综合调动歌唱、舞蹈、小品、曲艺、杂技等多种文艺表演样式,通过一定的编排和串联,营造出整体艺术效果的大型电视文艺节目,具有综合性高、娱乐面广、可视性强等特点。

现在电视上的综艺节目,可以分为栏目化综艺节目和非栏目化的综艺晚会两大类。栏目化的综艺节目是指固定栏目内播出的综艺节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样式和风格也显得新颖独特,现场气氛更为热烈、火爆。非栏目化综艺晚会是指不进入固定栏目的文艺晚会,播出的时间和长度也都不固定,可以分为节庆晚会、主题晚会、行业晚会等不同的类型。如围绕每年的春节、“五一”、“十一”、元旦等节日所做的综艺晚会,就属于节庆晚会的范畴。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被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日本和西欧相继崛起,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在多极化演变的基础上,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突出;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出现。世界各国不断加深经济合作,联系日益紧密。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至50年代,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80年代以后的势头依然迅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条。其一,社会条件。二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其二,技术与物质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以及二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这次科技革命打下了基础。其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第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它开辟了信息时代,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

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此外,这些国家在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中,对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各行业及行业内部的经济联系和协调。同时,这些国家还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因此,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美国“繁荣的十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其中1961至1969年被称为美国经济“繁荣的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都有较大增长。工业方面,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钢铁、汽车和建筑工业在战后仍然继续发展。新兴的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子、航空、宇航、原子能等工业部门发展更为迅速。美国的农业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经营管理实现了专业化和社会化,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输出国。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在战后也迅速扩大。出口贸易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资本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联邦德国“黄金的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被联邦德国人称为“黄金的50年代”。50年代初,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之后迅速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2至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6%,远远超过同期的美国,而失业率则从6.4%下降为1.7%。1958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和西欧其他国家的步伐趋于一致,年平均增长率降为5%。虽然其间联邦德国经济也出现过两次危机,但影响很小。早在1955年,联邦德国的工业产值就超过英、法,重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工业大国,并且保持了将近20年。除此之外,联邦德国的农业和对外贸易也有较大发展。黄金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1970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

法国经济的兴衰

1953至1957年,法国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但由于阿尔及利亚战争耗费了大量的资财,法国经济出现衰退。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币制改革开始,法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新兴工业发展迅速。1973年,机械工业的产值比1950年提高了16.5倍。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汽车工业创造了生产新纪录,飞机制造方面居世界第三位。到1970年,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9亿美元,在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之后,位列资本主义世界的第四名。法国的黄金外汇储备随着生产的发展迅速增加。到1965年,法国经济逐渐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恢复了法郎的金本位制。

英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得以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其国内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1956年以后,英国工业逐渐走下坡路,年平均增长率远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不断下降,1970年退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五位。尽管如此,英国经济增长速度仍比战前快得多,而且国民收入在1950至1970年的20年间增长了3倍多。英国的工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旧工业部门日趋衰落,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较快。虽然农业在英国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在政府的广泛干预下仍获得了较大发展,甚至超过了法国。

“意大利奇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经济取得巨大发展。1951至1965年的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到8.3%,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1950至1970年,钢铁、原油、汽车、电力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成倍地增长。意大利经济的这种高速增长在其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因此被称为“意大利奇迹”。通过20年的飞速发展,意大利步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

日本跃升为经济大国

从1947年起,日本经济就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作为美国侵朝战争的供应基地,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完成向和平经济体制的过渡。同时,曾经受到削弱的财阀也以各自系统内的大银行为中心迅速地重新结合。1956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持续增长的高速发展时期,增速超过了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55至1960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8.5%,1960至1965年为9.8%,1965至1970年为11.8%。如果单就工业而言,增长速度更快。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大体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并且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

20世纪20年代,苏俄采取的军事共产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模式。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东欧各国在政权初建时期也多采取这种经济模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苏联在内的东欧各国纷纷进行不同程度的经济改革,如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曾尝试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但最终收效甚微。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20世纪50年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暴露出来。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三大改革措施。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全国谷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工业方面,赫鲁晓夫的改革则完全失败。1957年,他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原来按部门垂直领导改变为按地区原则的“块块”领导。这一举措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破坏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助长了地方主义、本位主义,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混乱。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继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全面的经济改革。1965年10月,苏联决定正式实行新经济体制。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改变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在继续保持行政方法的同时,突出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作用;贯彻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起,苏联开始推行以集约经营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进行农工综合体试验。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未解决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勃列日涅夫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未能从根本上克服原有体制所固有的弊病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