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长短经一日一释
47327300000025

第25章 修身修德 心正身正

【经文】

《传》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傲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此九言,古人所以立身也。

《玉钤经》曰:“夫以明示者浅,有过不自知者弊,迷而不反者流,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佞远忠者亡,信谗弃贤者昏,私人以官者浮,女谒公行者乱,群下外恩者沦,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自厚薄人者弃,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用,用人不得其正者殆,为人择官者失,决于不仁者险,阴谋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此自理之大体也。

孙卿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故《傅子》曰:“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家;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近,所济弥远。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正心”之谓也。

《尸子》曰:“心者,身之君也。天子以天下受令于心,心不当则天下祸;诸侯以国受令于心,心不当则国亡;匹夫以身受令于心,心不当则身为僇矣。

【译文】

《左传》中有言道:“不首先制造混乱,不因富贵荣耀侮辱人,不倚仗靠山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不违背已经达成共识的协议,不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不恃才自傲,逞能欺人,不报复恼恨自己的人,不道德的不去谋取,不仁义的不去触及。”这九句话,就是古人赖以立身的原则。

《玉钤经》说:“一个人把自己的本事动不动显示出来,只能证明这个人很浅薄;有了过错自己还不知道,只能证明他智商低;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的,注定要被淘汰;出言不逊、招人怨恨的,大祸就要临头;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大家肯定要抛弃他;文过饰非、挖空心思掩盖过失的,定要灭亡;表面愤怒但没有威慑力的,将会受到侵犯;好纠集团伙、欺辱别人的,必定遭殃;杀害自己信任重用的人,他的处境就危险了;对自己敬重的人污辱怠慢,将会带来凶险;与别人相处而貌合神离、阳奉阴违的,最后将被孤立;亲信奸诈的人,疏远忠实的朋友,这种人必然灭亡;听信谗言、抛弃贤良的,这只能使自己处于昏庸无知、不明是非的状态;暗地里封官许愿的,他的寿命不会长久;让女子去拜见官员、办理公事的,必然要出现淫乱;当官的部下暗中施惠于人的,就快遭到不幸了;用欺凌部下的办法邀功请赏的,到头来自己要下台;有名无实、假报功绩的,经济实力将会被逐渐耗损;肥了自己,克扣下属的,最终要被唾弃;给别人带来微薄的好处就希望人家重重报答的,到头来还是落空;奖赏有成绩的人时忘掉了最下层的也应受奖,以后人家就不会为你出力;使用的人不正派,是很危险的;为了安排一个人而设立官位头衔的,将会失败;让不仁不义的人出谋划策,是非常危险的;密谋的事情泄露,肯定要失败;向人民征收得多,用之于民的少,这将导致民生凋敝。”凡此种种,都是自我修养提高时必须警觉的大道理!

荀子说:“能说会做的是国宝;不会说会做的是国家的人才;会说不做的是国家的工具;说的好听做的丑恶的是国家的叛逆。”

所以,综合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傅玄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立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而后才能身正,身正而后才能让左右的人正,左右的人正而后才朝廷正,朝廷正而后才国家正,国家正而后才天下正。反过来说,天下不正要从国家建设做起,国家不正要整顿朝纲,朝廷不正要整顿文武百官,左右的人不正,当皇帝的就要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自身不正要从修心做起。修养的内容越贴近实际,所带来的影响、效果越久远。大禹、成汤能责备自己,所以才国家兴旺,显得生气勃勃。”这就是“正心”的意义。

尸佼说:“心是身体的君主,天子把自己当做心,把天下当做身体,心不正,天下就遭殃了。诸侯把国家当做身体,把自己当做心,心不正,国家就要灭亡了。平民百姓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思想不正确,自身也就难保了。”

【智解】

心正身正才能让人信服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在上者能首先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到正直仁德,那下面跟随的人就会自觉地效仿他,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起来,国家也会因此而文明强大起来。儒家学说常讲“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都是说要想让人拥护和信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众人的表率,用正直的言谈教育其他人,用道德的力量征服其他人,尤其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高洁的品性来,这样他说的话才能有人听,做的事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只在嘴上说得天花乱坠,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背道而驰、虚伪透顶的人是不会被人信服的。

心正才能身正,身正才能服人。要想做到心正,思想道德水平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就不能用普通人庸碌的信条来要求自己。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这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思想是行动的指挥者,是现实活动的基础,所以要想行得正,做得端,就要先把思想摆正。思想就像一个人一切行为活动的罗盘一样,起着指导方向的作用,有了端正的思想,人的行为也就不会偏私,如果思想不正,就如同用脏水洗衬衫一样,是不会引导出纯洁高尚的行为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重视修身修德的,尤其对读书人更是以圣人的言行作为表率,要求言行一致,不出虚妄之言。先修身,再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如果自己的思想水平不能照圣人之言修行得纯粹,连自己都打理不好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管理好家庭,乃至处理好国家大事呢?所以一切的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而修身首先要修德,也就是道德素质,其实就是思想水平。其次要修能,就是才能。一方面要提到自己的道德水平,一方面也要培养自己处世的能力和本领,德行与才能双管齐抓,偏废了一方都是不行的。光有德性只会读死书的人是书呆子,在复杂实际的世事中办不了什么事,而没有德性作根基,再聪明的头脑也只能误入歧途,走上不归之路,不但会毁了自己,还会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害。

古今中外历史上众多的搬弄是非、曾经显赫一时的小人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中国近代被称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就是一例。在清末的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要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袁世凯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被任命为统领新军,在天津小站练兵。在他的军事指挥管理下,这支军队迅速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军事力量。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向袁世凯求援制伏守旧势力,袁世凯满口答应,可是紧要关头却反戈一击,倒向了慈禧太后一方,结果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袁世凯以其不义之行换得了官运亨通,成了北洋大臣。当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成功后,袁世凯再次背弃自己的阵营宣布反对清朝,拥护民国,口口声声支持孙中山的政权,但最终阴谋篡夺了民主革命的果实,自己抢夺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名义上是总统,实际行的是皇帝的权力。至此他还意犹未尽,在一片讨伐声中,违背天下意愿公开恢复帝制,结果只坐了几十天的皇位,就在四面楚国的困境中郁郁而终。

袁世凯不可谓无才,否则从清末到他称帝的漫长岁月里,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一个无能之辈是不会长盛不衰的,而他能一直挺立在社会纷争的潮头,说明了他的头脑和才干是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所以袁世凯也称得上是“乱世奸雄”,但是袁世凯无德无信。虽然他口里对于孔圣的言行十分推祟,但在行为中贯彻的却是阴谋奸诈的见不得人的小人之道,不但屡次失信于天下,而且还逆历史潮流而动,恢复帝制。这样的人,再有才能,能把整个国家都玩弄于股掌之中,但最终也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可见,无德之人的才能再大,也不可能成就光明正大的雄伟事业,要想赢得天下人的信服,必须要把心摆正,行得正、坐得端,在这个基础上再施展出过人的才能来,才有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无德无行不会长久。

心正表现在思想上、言谈上,但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头脑里装着再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把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没有用的,这并不能证明这个人是真正的品性高洁,行重于言,说得很多做得很少不会有什么效果,把思想言谈落实到行动上,用事实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思想才能让所有人信服,要想让别人信任你拥护你,要摆正自己的良心,然后身体力行,就不愁不能一呼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