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19

第1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洽(7)

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衍化而来,都是表里两解之方,但小青龙汤重在温散寒饮,以治疗咳喘;而大青龙汤以发汗为主,发汗散寒兼清郁热而除烦。

【辨治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干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

成因: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原文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释义】表寒里饮证服用小青龙汤后的反应。

本条与上条都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上条有“或渴”,本条讲“发热不渴”,说明“不渴”是外寒内饮的正局,正是小青龙汤的适应证,而“或渴”仅是变局。本条服药后“渴者”,是发汗之后,温化之余,上焦津液一时不能敷布之故,所以是寒饮得化的佳兆。此虽口渴但不甚,待气机恢复,水津四布,则口渴自除,故曰“此寒去欲解”也。

本条属于倒装文法,“小青龙汤主之”应接在“发热不渴”之后,再次叙述外寒内饮的证治。“伤寒,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意同。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是小青龙汤的对适应证。

【原文42】太阳病,外证①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词解】①外证:表现于外的证候。此处指的是太阳病恶寒、发热、头痛、脉浮之表证。

【释义】太阳病脉浮弱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依然仍在,治当发汗解表。但发汗有麻黄汤与桂枝汤之异,用何方为妥?关键在于证候之不同。“脉浮弱”揭示了辨证要点。浮主病邪在表,弱乃正气不足。虽是表证,但不耐麻黄汤峻汗,只宜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从“宜桂枝汤”而不言“桂枝汤主之”来看,也是斟酌选择之意。权衡利弊得失,还是以桂枝汤为妥。

【原文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释义】太阳病误下后致喘的证治。

太阳病,治当发汗解表。误用攻下治疗后,表邪未得解除。在表之邪,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轻度的气喘,治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兼降气平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即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本条与18条产生气喘的原因不同,此为太阳病误下引起,彼为新感引动宿疾导致,但两者的基本病机一致,所以治疗用药相同。

【辨治要点】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成因: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

【原文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释义】表邪未解又兼里实的治疗次序。

太阳病,当表证没有解除的时候,不可过早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误用攻下,则易使外邪内陷,而发生多种变证。要想解除表证,宜用桂枝汤。

单纯的太阳表证,一般不可能使用下法。以理推之,此处除恶寒发热等表证外,当有“不大便”等里证的存在。表证治用汗法,里实证治以攻下。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实的情况下,治疗当先解除表证,待表解后,里实证仍在,方可攻下。

这里重点是强调表里同病的治疗,应遵循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用桂枝汤解表,只是举例而言。至于本证,既然用桂枝汤治疗,自然是中风表虚。

【原文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者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病汗下后脉浮者仍当解表。

太阳病,先用发汗法,表邪不解,多为汗不得法所致。太阳表证,使用辛温发汗为正治之法,药后病证不解,或只是局部汗出,或汗出过多过少,或汗出时间过短。表证不解,发汗解表仍然是治疗的惟一途径,切不可因一汗不解,就改用攻下。攻下属于误治,多易造成外邪内陷,引起变证。但此处脉象仍浮,表证未有变化。脉浮为邪在表,而反用下法治疗,自然不能治愈。现在脉浮,说明病仍在表,还应当用解表的方法治疗,宜用桂枝汤。脉浮是辨证要点,显示病邪尚未内陷,正气仍然能够与邪气抗争。

【原文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①,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②故也。麻黄汤主之。

【词解】

①目瞑(míng):眼睛闭合,不欲睁开。

②阳气重:指外邪束表,卫阳受其郁遏较重。

【释义】太阳伤寒日久的证治及服用麻黄汤后的反应。

太阳伤寒至八九日,若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等表证依然存在,仍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治疗时不必拘泥日数,有是证则用是方。

服药后,轻者即能一汗而解。但在出汗之时,内郁之阳气振发,正气将伸未伸之际,有发烦、闭目不欲见物之感。待汗出邪解后,可自然消失。

阳郁较重者,服麻黄汤虽能去外闭之寒,而内郁之热则有可能随之升腾,可致衄血。衄血后,邪热随之外泄,病情即可得缓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是说明机制,言衄血是表闭时久,阳热内郁过甚所致。

本条为倒装文法,“麻黄汤主之”应接在“此当发其汗”之后。

【原文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释义】太阳表实证自衄可愈。

脉浮紧,发热,身无汗,是太阳伤寒表实证。服麻黄汤后,可汗解,也可衄解。但有些病人,还可自衄作解,不药而愈。其机制在于:太阳伤寒失于汗解,邪无出路,阳气不得宣泄,郁于经络,日久化热,伤于鼻中血络而成。此种鼻衄,是病理发展的后果,但由于血汗同源,衄后邪随衄出,热从衄泄,故也可以作为一个邪解得愈的机转。伤寒邪随衄解,每见于青壮年阳气有余之人,老弱病人则少见。

【原文48】二阳并病①,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②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③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词解】

①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②缘缘:持续不断。

③坐:责,因由。

【释义】太阳病汗出不彻的3种转归。

本条可分为三个层次讨论:

太阳病本当发汗,但用药不当,或病重药轻,或服药不得法,以致汗出不透,邪气化热内传,转属阳明病。阳明热盛,逼迫津液外泄而见汗出;表邪已尽,则不再恶寒。

如果太阳病证没有解除,又出现阳明病的,就成为太阳与阳明并病。太阳表证未罢,又并发阳明里实证,治应先解其表,后攻其里。太阳表证没有解除,不可用攻下之法,但阳明证已见,只可用小发汗法。过汗伤津,易助阳明燥热。如果先用攻下法,就会使表邪内陷,是错误的治疗。太阳表证未解的标志是面色缘缘正赤,乃阳气怫郁于表所致,可用熏法取汗,以达到解表之目的。

太阳病发汗,因汗出过少,使外邪不得宣泄,阳气因而怫郁在表。表闭阳郁,病人心烦躁动。“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是形容烦躁时全身不适,无可奈何之状。由于阳郁不伸,肺气不利,所以病人短气。这些病证均因当汗不汗或汗出不彻所致,所以治疗当再发其汗。脉涩反映邪气凝滞与营卫郁遏的病机,是汗出不彻的佐证。

【原文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释义】表证误下里虚禁汗。

脉浮数者,为邪在表,当用汗法治疗,即可痊愈。误用攻下,则损伤正气,阳气亏虚,心无所主,而心慌跳动不安。气虚不能充实四肢,加之表邪未解,内外困顿,故身重。阳气不足,所以尺中脉微。此时虽表证仍在,也不可强发其汗,而应当用和表实里之法,使表里之气恢复而充实,津液调和,病人自然能汗出而愈。

对于本条“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一句,后世有医家解释为不需服药,静待人体正气自复,如尤在泾“尺中脉微,为里虚不足,若更发汗,则并虚其表,里无护卫,而散亡随之矣。故必候其表里气复,津液通和,而后汗出而愈,岂可以药强迫之哉”(《伤寒贯珠集》)。但从原文来看,病已“尺中脉微”,说明里虚较甚,正气难于自复,表邪亦不能自解,若非要等待自复,则有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如及时补虚扶正,调和营卫,则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桂枝新加汤和小建中汤可供选择。

【原文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释义】尺中脉迟不可发汗。

太阳伤寒表实证,脉浮紧,身疼痛,应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脉浮紧”应是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均浮紧,才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若尺脉迟缓,则属内有正虚,“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仲景的这一自注就是最好的说明。麻黄汤必须在气血充盈的情况下使用,才能得汗而解。在气虚血少时强发其汗,不仅不能得汗,反而损伤正气,造成不良后果。因麻黄汤毕竟为峻汗之剂,当用于表实而里不虚者。虚人用之,每易损阳伤阴,致生它变。

【原文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释义】脉浮病在表可发汗。

本条是以脉代证的表述法。脉浮而紧,兼见发热、恶风寒、头身痛、无汗,属于伤寒表实证者,可以使用麻黄汤辛温发汗。“可”、“宜”有斟酌选择之意。

脉浮者未必都是病在表,病在表也不一定都用麻黄汤发汗。本条文简意深,已含有症状、辨证、立法、处方等内容,需要脉证合参,全面分析,斟酌选择。

【原文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释义】太阳伤寒脉浮数可用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常见于表热证候,但却未必都是表热证候。如果脉虽浮数,却见“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者,则仍属于太阳伤寒表实证,仍然可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麻黄汤证的脉象不一定都是阴阳俱紧,因人之体质有差异,感邪之轻重有区别,有时也可见浮数,这是正邪交争的一种反映,不可就此认定为表热或里热。麻黄汤证典型脉象为浮紧脉,但也可见浮数的脉象,由于脉证不甚典型,故不日“麻黄汤主之”,而日“宜麻黄汤”,言外之意,可根据病情,斟酌选择,甚或适当加减化裁。

证之临床,一些严重的风寒感冒病人,常有恶寒、发热,脉象也比正常人略快一些,但证候却依然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仍然可以用麻黄汤治疗。因此,本条须与前面第1条、第3条、第35条原文的内容相参合,以利于作出正确判断。

【原文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营卫不和所致常自汗出的治疗。

自汗出的原因,为营气和,但卫气却不与之协调。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营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营之使,二者一内一外,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营卫和合,阴阳平衡,故为不病。若营卫失和,则发生病变。经常有自汗出的人,是其营气虽和,但卫气却不与之协调,是营卫相离而出现了异常变化。卫气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失去屏障,不能内守,故而经常有自汗出。给予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使营卫调和,则汗出自止。

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均能治疗自汗出,但两者的病理机制不同。前者因卫气受病,腠理开合失司所致,后者是单纯的卫阳气虚而腠理不固。

【原文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

病人脏腑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病变,但有时发热、自汗出,而不能自愈。究其原因,是卫阳浮盛而发热,营阴不能内守而自汗出。在其发热、汗出之前,给予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使营卫调和,则发热、汗出自止。所谓“先其时发汗”,是指在发热汗出之前的间歇时间,也就是尚未发热汗出的时候给药,因此时人体营卫阴阳较平衡稳定而易于调节。若正当发热汗出之时给药,则难以调整营卫之偏,甚至还有可能因汗出过多而伤害正气。

【辨治要点】

主症: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成因: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