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46

第46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洽(2)

【释义】太阳病转入少阳的辨治。

本为太阳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病邪不但没有解除,反而化热人里,转入少阳。“胁下硬满”,是少阳经气不利的反映;“干呕不能食”,是少阳气郁而胃气不和,“往来寒热”,是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而互有进退。此时如果未经误治,而脉见沉紧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少阳病主脉本应为弦细,而此处却谓“沉紧”,何也?盖斯证“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邪离太阳之表,则其脉不浮,相对之下,亦可谓之“沉”,并显示太阳表证已解。“紧”虽然不是少阳主脉,但弦之甚者,亦类似于“紧”。合称“沉紧”,还寓有少阳经脉气机郁滞不伸之意。

【辨治要点】

主症: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

成因: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原文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释义】少阳病误治变证及其救治法则。

本条承接前文(266条)而来,彼言太阳传少阳,未经吐下之治法,仍以和解为主,可与小柴胡汤。此言少阳病迭用汗、吐、下、温针等法,误治再三,则病情不变者亦变,不坏者亦坏。少阳本无“谵语”,今发“谵语”,是病情恶化。柴胡证罢,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病证已经消失,病离少阳之半表半里,而全陷入于里,故云“此为坏病”。“坏病”则病情更加沉重而复杂,难以再用六经病证直指其名。就“谵语”之“坏病”而言,有属于阳明里热亢盛者者,也有属于他经者。既有邪实之“谵语”,也有正虚邪实之“谵语”,更有亡阳“谵语”,种种不一。况且此处也仅仅是举“谵语”为例而已,其他复杂表现不一而足,自属省笔无疑。因为病情沉重而复杂,难以用一种或几种治法说清楚,故只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至于具体治疗方法,则要观察其脉证变化,详究其致病根源,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上两条说明了3个问题:太阳病不解,可自然传变而转入少阳;误治变证不仅发生于太阳病,也可见于少阳病;少阳病误治变证多端,很难以一种治法而概括全面,张仲景所谓“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仅是一个救治的原则。

【原文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①,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词解】①上关上:意思是指脉象浮大而长,直达关部以上至寸部。

【释义】辨三阳合病的脉证。

“三阳合病”是指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即三阳病证同时出现。脉“浮”属太阳,“大”属阳明,“上关上”属少阳。“上关上”谓脉长直有力,与少阳弦脉同类,盖弦脉则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三阳之脉并见,故曰“三阳合病”。

邪热壅盛,扰于神明,则昏昏而欲眠睡。此之“但欲眠睡”要和少阴病“但欲寐”相区别。三阳合病,但欲眠睡,其脉浮大,上关上,是一派阳热旺盛之象。少阴病,但欲寐,脉见微细,是一派阳衰阴盛之证。二者虽均有但欲眠睡,但寒热虚实迥异。

“目合则汗”,即眼睛闭上就出汗,亦称为盗汗。少阳为半表半里而主枢,关系人体阴阳表里出入之机。目合则阳人于阴,少阳本主相火,阳热内迫,则里热更盛。阳加于阴谓之汗,里热盛而逼津外渗,所以目合则汗。这正是少阳经有邪热的反映。

本条所述三阳合病,仍以少阳邪热为重,文中虽未提及治法,但根据病情分析,当先从少阳论治,以和解枢机、清泄胆热为主,使枢机利、表里和,则三阳病证可解。

【原文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①故也。

【词解】①阳去人阴:离表入里。

【释义】表病人里辨证。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应是外感表证已经过了一个周期,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证已经消失。今身无大热,其人躁烦,则是表证不复存在,病邪已经向里传变。若患者身有大热、不恶寒、但恶热、烦躁不安,则是里热亢盛的阳明证候。今患者“无大热”可推测为身有热而热不甚,“躁烦”则可推测为有点轻度烦躁而情绪不安,热邪未尽入里,而尚在半表半里之间,与少阳枢机不利、不能枢转有关。邪气由表入里,常以少阳为通路,因少阳为表里之枢。若表邪不甚,人体正气亦偏弱,则病邪在由表入里的过程中,就有可能稽留于表里之间,而发生“无大热,其人躁烦”的情况。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则其证可以消失。

【原文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释义】表邪不传三阴的辨证。

“伤寒三日”仅为举例而言,临证不必拘泥于日数。伤寒病已过数日,按一般规律,三阳经已传尽,三阴经当受邪。而三阴受邪,太阴则首当其冲,因为太阴为三阴之始。太阴病应见腹满而吐、食不下等证候,而今“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表明脏气未虚,中州健运,脾胃之气调和。太阴脾气健旺,则少阴、厥阴亦安,既不见少阴吐利、欲吐不吐,更无厥阴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自是未传三阴,故谓“三阴不受邪也”。本条的辨证意义还在于临床治疗疾病时,需要注意少阳之气的盛衰,只要少阳之气不衰,病邪就有可能外解,未必一定会由表人里而传入三阴。

【原文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释义】辨少阳病欲愈的脉象。

“伤寒三日”,病邪已经传入少阳。少阳病,应见弦脉,而今脉象不弦反小,说明少阳胆热已衰。以脉断病,是小则病退之义。少阳是为小阳,脉当弦细,如脉仅见细小而不弦,反映邪气已经衰退,正气尚待恢复,是病情向愈的征象。所以说“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临床最好是脉证合参:伤寒3日,病传少阳,脉小,并诊得全身证候也逐步减轻,渐趋和平,表明少阳之邪已退,病将向愈。反之,如果少阳之脉虽小,而证候却不减轻,甚至加重,则是邪胜正虚,病邪有内陷之势,需作鉴别,勿与本条混淆。

【原文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释义】少阳病欲解的时间。

寅至辰,指寅、卯、辰3个时辰,即现在的3~9时,共6个小时。卯时前后是日出阳升之时。少阳属木,其气通于春。春建于寅,是阳气生发之始。少阳病为枢机不运,胆火内郁之证。此时乘自然界阳气之升,被郁的胆火容易舒发,则枢机自能运转,三焦得以通畅,故为少阳病欲解之时。

二、小结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虽反映少阳火气为病的特点,然邪人少阳尚有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影响脾胃功能一面,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症,临床仍需合参。少阳位于表里之间,变化多端,邪易传变,病证多有兼夹。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之证,邪气已渐入里化热,所以禁用发汗;未至阳明里实,故不可下;胸中无痰水实邪内阻,故亦不可催吐。少阳病禁用汗、吐、下三法。因少阳邪热,已伤耗津液,故亦禁用利小便。以其症结在于枢机不转,故当以和解为主。俾枢机运转,则表里内外之气疏通,而少阳之病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