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50

第50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洽(3)

【释义】虚寒下利便脓血,滑脱不禁的证治。

本条叙证太简,仅从“下利便脓血”很难言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虽下利便脓血一般多属热证,但本条治以桃花汤,以方测证,则非属热而当属寒,当属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

结合下条桃花汤证,则知当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等证。证由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中焦运化失司则下利。下利日久,肾阳愈衰,下焦失于固摄,以致滑脱不禁,甚则由气及血,气不摄血,而致下脓血。既属下焦虚寒性下利,是证当有以下特点:下利脓血,滑脱不禁,其色必晦暗不鲜,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脉沉细等。治以桃花汤旨在温阳涩肠固脱。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组成,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功能收涩固脱、止血止泻,以其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佐以粳米益脾胃,共奏温阳涩肠固脱之功效。赤石脂一半全用人煎,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并以小量粉末冲服,取其直接留着肠中,以增强固涩作用,对滑脱不禁者尤有重要意义。

【辨治要点】

主症: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成因: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

治法:温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原文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释义】补充少阴虚寒便脓血的证治。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则寒邪入里更深,虚寒更甚,阳虚阴盛,中焦失运,阴寒凝滞,故腹痛;脾肾阳衰,失于温化,统摄无权,故下利不止,且夹脓血,而呈滑脱之势;下利不止,势必伤阴,津液损伤则小便不利。因证属脾肾阳衰,滑脱不禁,仍以桃花汤温涩固脱。

从辨证的角度出发,本证的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便脓血都有虚寒证的特点,自与热证、实证不同,当详于辨别。

本证的腹痛是隐隐作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与阳明腑实的腹痛疼痛剧烈而拒按有明显差异。

本证的小便不利,既不同于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也不同于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小便不利。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必伴有高热、烦渴、舌苔黄燥等证;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小便不利,必伴有脉浮、发热、口渴、少腹里急、苔白等证;本证的小便不利,是下利过多而致津液损伤,必先有虚寒下利,且无发热证。

本证的下利便脓血,证属虚寒,所下脓血色泽晦暗,或血色浅淡,状如鱼脑,其气不臭而腥冷,泻时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之证;而热性下利便脓血,色泽鲜明,气味很臭,有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感。

桃花汤证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杂下,色泽晦暗,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二是伴有腹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三是小便不利,以下利不止而津伤之故。

【原文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剌①。

【词解】①可剌: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治疗。

【释义】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也可用刺法。

本条示人下利便脓血者,除可用药物治疗外,也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针刺有泄邪、固摄的双重作用,对下利便脓血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临床若能针药结合使用,疗效定会更好。

本条叙证简略,且未说明可刺的具体穴位,故对其证之寒热属性颇多争议,有谓属实热者,亦有谓属虚寒者,实难定夺。一般说来,刺法多用以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据此,此证似当属热属实,但针刺亦有补泻,且就临床所见,针刺长强穴对下利便脓血有较好效果,但所治之证并非皆为热证、实证。所以,欲知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当综合其所有脉证,全面分析,方能准确无误。至于刺何穴,当辨清其寒、热、虚、实,再据证而选穴,并进而确定其补、泻手法。

【原文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义】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而正虚邪争的证治。

本条虽以少阴病冠首,且吐利、四逆亦酷似四逆汤证,但治疗却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关键在“烦躁欲死”一证,“欲死”是病人的自觉证,是形容烦躁之甚令病人难以忍受,说明阴寒之邪虽然很盛,但阳虚尚未至甚,尚能与阴寒之邪剧争。证属胃寒肝逆而浊阴上犯,而非心肾之阴寒至甚阴盛阳亡,故其治疗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旨在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此非少阴病的正治方法,列此以与四逆汤证鉴别。然既以少阴病冠首,说明少阴病并非皆为虚寒至盛之证,在少阴病发展过程中,亦可见少阴阳虚不甚,而见胃寒肝逆浊阴上犯之证。

此证为胃寒肝逆而浊阴上犯,致使中焦升降逆乱,故见吐利,阳为阴寒所郁,而不能达于四末,是以手足逆冷。阴寒之气虽盛,但终非心肾阳虚阴盛可比,阳气与阴寒之邪剧争,故见烦躁欲死,既是胃寒肝逆而浊阴上犯,故是证当以呕吐为主,治以吴茱萸汤温降肝胃而泄浊通阳。

【辨治要点】

主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成因: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原文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①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②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词解】

①猪肤:去掉内层肥白的猪皮。

②白粉:白米粉。

【释义】少阴阴虚火炎咽痛的证治。

少阴邪从热化,邪热下注则下利,利则阴气更伤,因而虚火上炎,注于胸中,上熏咽嗌,故咽痛、胸满、心烦。虚火上炎之咽痛,其咽部多不太红肿,惟觉干痛,痛势也不剧烈,不若风热实证之红肿而痛甚。既非实热之证,故无须苦寒之品以直折其火,证属阴虚火炎,且虽属少阴,实与肺有关,故以猪肤汤滋肾、润肺、补脾。方由猪肤合白蜜、米粉熬制而成。猪肤即去掉内层肥肉的猪皮,寒成人肾,滋肾水而清热润燥;白蜜甘寒润肺,清上炎之虚火而利咽;米粉甘缓和中,扶土止利。三药合用,有滋肾、润肺、补脾之功,为治疗阴虚火炎咽痛之良方。

【辨治要点】

主症:咽部红肿不甚,疼痛较轻,伴见咽干咽痒,甚或呛咳少痰,或见其他阴虚内热征象者。

成因:肺肾阴亏,虚火上扰。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利咽。

方药:猪肤汤(猪肤、白蜜、白粉)。

【原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释义】少阴客热咽痛的证治。

本条叙证太简,难以辨其寒热虚实,然以方测证,治以甘草汤、桔梗汤,以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桔梗能开肺利咽,是知本条所叙之证当属客热之咽痛,其轻者用甘草汤,重者用桔梗汤。

邪热客于咽嗌,损伤脉络,以致咽痛不适,局部可见有轻度充血红肿。治以甘草汤清热解毒而止咽痛。若服甘草汤而咽痛不除,是肺气不宣而客热不解,可用桔梗汤,即于甘草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加用桔梗以开肺利咽。

《伤寒论》中甘草多炙用,仅甘草汤、桔梗汤中甘草生用。甘草炙用温中,生用清热。

【辨治要点】

主症:咽喉疼痛。

成因:热客咽喉。

治法:清热利咽。

方药:病情轻微者用甘草汤(生甘草);病情稍重者用桔梗汤(桔梗、生甘草)。

【原文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①,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②汤主之。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词解】

①生疮:此处指咽喉部溃疡。

②苦酒:酸醋。

【释义】咽中疮伤,声不得出的证治。

“咽中伤,生疮”,多为邪热痰浊损伤咽喉,而致咽部溃烂,声门不利,需用苦酒汤涤痰消肿,敛疮止痛,利窍通声。汤由半夏、鸡子白、苦酒组成,半夏涤痰散结,开喉痹;鸡子白甘寒利血脉,止疼痛,润咽喉,开声门;苦酒即米醋,味苦酸,消疮肿,敛疮面,活血行瘀止痛。半夏得鸡子白,有利窍通声之功,无燥津涸液之弊;半夏得苦酒,辛开苦泄,能加强劫涎敛疮的作用。全方共成涤痰消肿、敛疮止痛之剂。

本方“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而成,鸡子壳之内膜为凤凰衣,有养阴清肺之功。服法强调“少少含咽之”,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患部,有利于对咽喉局部疮面的治疗。

【辨治要点】

主症:咽部有阻塞感,声音嘶哑,甚或不能语言。

成因:痰浊痹阻,咽喉不利。

治法:涤痰开结,敛疮消肿。

方药:苦酒汤(半夏、鸡子白、苦酒)。

【原文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份,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释义】少阴客寒咽痛的证治。

咽中痛治以半夏散及汤,方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桂枝辛温散寒,半夏辛燥涤痰,若无风寒,则不用桂枝,若无痰阻,则无须用半夏,是知此之咽痛当属风寒客于咽嗌,且痰湿阻滞。寒邪痰湿客阻咽喉,其咽痛一般较甚,同时伴有恶寒,痰涎缠喉,咳吐不利,气逆欲呕等证。治以半夏散及汤散寒通咽,涤痰开结。白饮和服,取其保胃存津,且可防桂枝、半夏辛燥劫阴之弊。

方后“半夏有毒,不当散服”,系为后人所加之文。若为张仲景旧文,岂有复制半夏散之理。故玉函、成本均无此数字。

【辨治要点】

主症:咽痛但不红肿,或见恶寒,咽部喜暖,舌淡苔白。

成因:寒客咽喉,痰湿凝滞。

治法:通阳散寒,涤痰开结。

方药: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释义】阳虚阴盛戴阳证证治。

本条叙证太简,根据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则知本证亦当是脉微。方中用干姜、附子,则知本证亦属脾肾阳虚,阳气不能通达于四肢,是以本证还当有恶寒、四肢厥冷等证。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根据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加减法,谓“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可推知白通汤证中应有“面色赤”一证。阳虚阴盛而见面赤,是阴盛格阳于上的表现,加葱白取其急通上下阳气。

白通汤是干姜附子汤加葱白,也是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方中姜附辛热,温经散寒,葱白辛温而善通阳,能使被格于上之阳气得以下达,而起宣通上下之用。全方有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之功。

【辨治要点】

主症: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

成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上下。

方药: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①者死,脉微续②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词解】

①脉暴出:脉象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象。

②微续:脉搏渐渐而出。

【释义】阳虚阴盛戴阳证服热药发生格拒的证治及预后。

阳虚阴盛之下利,与白通汤治疗,理应病情有减,今病情不见轻减,反而增剧,不但下利不止,反见厥逆无脉、干呕烦等证,此非药不对证,而是由于过盛之阴邪与阳药发生格拒所致,应遵循“甚者从之”的治疗原则,仍主以白通汤,更加入咸寒苦降的猪胆汁、人尿以反佐,使热药不致于被阴寒之邪所格拒,从而达到破阴回阳之目的。由此可知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的病机为阳虚阴盛,虚阳被格于上,且阳药被阴寒之邪格拒,治疗以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

阴寒之邪与阳药发生格拒,证情已相当严重,即使采取了正确的治疗方法,但其预后转归也未必尽如人意。如药后“脉暴出”,则为虚阳完全发露于外,其预后多极坏,故曰“死”。如药后脉“微续”而现,为阳气渐复之象,其预后多较好,故曰“生”。

【辨治要点】

主症: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心烦,干呕,厥逆无脉或面赤。

成因: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

方药: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

【原文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