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47337400000057

第57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洽(5)

【辨治要点】

主症:下利脓血便,血色鲜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

成因: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方药: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

【原文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

【释义】虚寒下利兼表当先里后表。

本条的下利腹胀满,非热邪内蕴,亦非寒湿外侵,而是脾。肾阳虚,火不温土,腐熟无权,寒湿不运,气机壅滞之证,其下利物必清稀,甚或完谷不化,腹满亦必“腹满时减,复如故”,喜得温按,另见舌淡胖苔白滑等阳虚寒湿内蕴之象。在此基础上,病人复见身疼痛,是夹有表邪,属于里虚兼表寒不解的表里同病,治疗当以温补里虚为急。里气先虚,径以表散,会令已虚正气更形耗散,表邪反有人里传变之虞,先安其内,则正气健旺,尤可驱使表邪外散。里气充实,下利停止后,若表邪尤在,可再拟表散之剂,以外散其邪。只是此时里虚证初差,正气尚未完全恢复,故应选择既可散表邪,又不碍里气的方剂治之。桂枝汤既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而祛在外之邪,更有内和脾胃之力,用于此等证候,至为恰当。其证虽见身疼痛,断不可用峻烈之剂麻黄汤,以防耗散太过,触动里气。

《伤寒论》中涉及里虚兼表的证治较多,其治疗先后又随表里证轻重缓急的不同而各异,如本条以里虚为重,故径拟先里后表之法。桂枝人参汤证虽属表里同治,但其用方仍突出在治里虚为主。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亦属表里同治,但其已无在里下利,其里虚已属较轻,故治以温散为主,温里为次。

【原文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释义】补述厥阴热利的证候表现。

厥阴热证下利,除下重的表现外,还有因热邪内蕴致津液耗伤的口渴欲饮水证,这是热证下利诊断的又一依据。

“欲饮水”是热证下利的重要诊断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从临床来看,下利欲饮水更有证属阳虚水津不能上承者,少阴病“自利而渴”即指此而言。热证下利必见利下物臭秽、口渴喜冷饮、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数等;阳虚下利津不上承的口渴,其利下物多清稀、口虽渴但不多饮或喜热饮、小便色白、舌淡苔白、脉细,两者可资鉴别。

【原文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释义】热结旁流下利的证治。

下利与谵语并见,是燥热内结,用小承气汤治疗。以方测证,应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口干而苦,舌红苔黄燥等,其下利物必臭秽难闻,且纯为臭水,属燥屎阻结于肠,热迫津液下奔。其虽见下利,但燥屎内结依然,故结者自结、流者自流。其病机为燥结阻于肠道,故拟攻下通府的小承气汤,“通因通用”,俾燥结得去,邪热得清,则下利自除,是不治利而利自止的治本之法。

【原文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释义】大便通利后无形邪热内郁的心烦证治。

大便通利后,有形之燥结可随之而去。若在便通后心烦更盛,但按之心下,脘腹部柔软,是燥结已去,邪热未除之象。“虚烦”非为正虚所致,而是相对于有形实结内停而言。正因实结已去,无形邪热内扰,致心神失宁,故宜清宣无形邪热,用栀子豉汤。

大便通利是有形实结得去的可能条件,但不是惟一条件,也有下利而燥结仍在者,前条小承气汤证即指此而言。验之之法,以手触按脘腹部,可推之有形实结存在,或胀满疼痛拒按,是实结仍在,仍可使用通下法治疗。

【原文376】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释义】内有痈脓而致呕的治疗禁忌。

呕因痈脓内积而作者,不可单纯止呕,待脓尽痈消则呕自除。因痈脓内积而致的呕吐常是正气奋起驱邪外出的反映,若见呕只知止呕必致邪不得出而致生他变。本条提出了“见呕休止呕”的治疗主张,不仅对内痈致呕的治疗有指导意义,而对其他邪实致呕的治疗也具有普遍意义。

【原文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释义】阴盛阳虚致呕的证治。

呕而脉弱是阳气不足、阴寒上逆之象。小便复利是肾阳亏耗,固摄无力,常见夜间尿多。身有微热是虚阳外浮,与表证之发热并见及里热轻的微热证性质迥异,鉴别之处在于虚阳外浮之身有微热,必微热而欲近衣被,小便色白。阳气内虚,不能温煦四末,因见手足厥冷之证。由于阳气内虚,阴邪上逆,虚阳外浮,故断为难治,宜用四逆汤急温其阳,冀阳回阴退而呕自止。

表证的发热,必寒热并见,脉现浮紧或浮缓,伴头身疼痛等肌表不和之象。里热轻证,其热虽微,但必不欲近衣被,小便色黄,伴口渴饮水,脉来数而有力。均应作鉴别。

【原文378】干呕,吐涎沫①,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六两,切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词解】①吐涎沫:吐出清稀唾液。

【释义】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证治。

肝阳不足则阴寒内盛、寒气上逆,最易乘犯胃土而作干呕之状;阳虚疏达无力,土壅水积留而为饮,随气上逆,证见吐出唾液清稀;肝寒气逆,循经上冲,清阳不利则头痛,由于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故肝寒上逆头痛常以巅顶痛为特征。正是由于病机瘕结在肝寒气逆,故治疗以温降肝逆为主,俾肝木得温,气逆得降,干呕吐涎沫头痛自除,是不止呕而呕自止“治病求本”的又一范例。

本条与上条皆为阳虚寒气上逆犯胃作呕,本条以肝寒上逆为主,前条重在肾阳不足,两者病位有所不同。前条阳虚严重,见阳浮身热等难治症候。本条阳虚相对较轻,未至虚阳外浮。虽然同属阳虚所致干呕,前条治以温肾复阳,后条治以温肝降逆。

吴茱萸汤是治疗阳明中寒与厥阴虚寒证的主方,因二者都有阳虚阴盛、寒凝气逆的共同病机,同时还与方中君药吴茱萸兼入阳明、厥阴有关。

【辨治要点】

主症:头痛,呕吐或干呕,或头痛,或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

成因: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原文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释义】邪郁少阳,胆热犯胃的证治。

呕而发热,是少阳胆热犯胃,治用小柴胡汤,和解清热。

本条述证简略,从其所用之方分析,除发热症状外,可能还有少阳柴胡证的其他表现,但《伤寒论》中认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抓住辨证要点即可。

【原文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①,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词解】①外气怫郁:病人体表郁滞无汗而有烦闷之感。外气,指体表之气。怫郁:《辞海》“犹悒郁,心情不舒畅”。释据《楚辞·七谏·沈江》“心怫郁而内伤”。

【释义】胃寒致哕及其成因。

吐、下之法,本是伤寒病程中常用的治法,用于邪盛正实,效如桴鼓,但需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恣意吐、下,常致脾胃阳气大虚,若再以辛温峻剂误汗,汗后旋又表气不畅,且烦闷异常者,是脾胃之气已伤,营卫生化乏源,无以作汗之候,若误以为证属表郁未解,而以饮水助发汗,则胃阳损伤更重,寒象内生,水邪停积,胃气上逆,因见呃逆之证。究其机制,是“胃中寒冷”,失于运化所致。

【原文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释义】实邪致哕的治则。

哕证有寒热虚实之异,上条言哕为“胃中寒冷”,本条所述则为邪实内结,见哕而腹部胀满之候。邪结于何处,则又应据其证候不同作出判断。“视其前后”是言观察前后二阴,前阴不畅则水邪内逼,后阴不通则肠腑闭塞,皆可引发胃气上逆,导致哕证。

对邪实内积所致的哕证,应以祛邪治疗为先。根据其邪踞的部位,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导邪外出,此即张仲景“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的本旨。作为邪实致哕的治疗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临证时,又需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相应方法,如利尿逐水,通便攻下等,应视其邪结部位与邪结轻重,灵活运用。

二、小结

厥阴为病,因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本篇提纲证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代表证。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而有阴阳胜复的特点。因阴胜则厥,阳复则热,阴阳互有争胜,故表现为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复证。此证可根据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的进退及预后。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哕、下利等证。其中还有其他病因所致的厥逆、呕吐、哕、下利等,并非皆属厥阴,应对比鉴别。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至于厥、呕、哕、利诸证的治疗,当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以辨证论治。

厥阴病的预后及转归,主要有:厥阴正复邪祛,可有向愈之机;厥阴阳复太过,可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等热证;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