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47454600000012

第12章 甲状腺疾病(1)

§§§第一节单纯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致甲状腺肿物以及甲状腺激素合成酶缺陷引起的代偿性甲状腺增生,不伴甲状腺功能异常。以甲状腺肿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可分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散发性甲状腺肿。本病相当于中医“瘿肿”。地方性甲状腺肿多发生于高原山区,女性多见,发病年龄以10~30岁为最高;散发性甲状腺肿多发生于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和绝经期。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女性病人,尤其在青春期、妊娠期、月经期及哺乳期。2.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软,病期长者有结节。

3.无甲亢症状。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甲状腺肿大、能随吞咽上下移动为主证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大。发病与气滞、痰凝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以疏肝理气、化痰软坚为大法。

本病以内治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

处方

1.肝郁气滞证:颈粗瘿肿,弥漫对称,肿胀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无压痛,情绪紧张,月经期、妊娠期加重,伴胸闷不舒、胁痛腹胀、经来乳房胀痛,少数疼痛。舌红,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软坚散结。

基本处方四海舒郁丸加减。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蛤粉、郁金、土贝母、夏枯草各10g,陈皮、青木香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海藻昆布牡蛎汤:海藻、昆布、牡蛎各20g,连翘、天花粉、夏枯草、金银花、山豆根各15g,生地、射干、桔梗、升麻、白芷各10g,甘草8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郁气滞者。

(2)消瘿丸:每次15g,每日2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肝郁气滞者。(3)逍遥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郁痰凝证。

(4)昆布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各种证型。

(5)夏枯草膏:每次15ml,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有肝郁化火症状者。

(6)化瘿丹:海带、海藻、昆布(上三味皆焙)、泽泻(炒)、连翘各100g,猪靥、羊靥各10枚,海蛤壳(煅)20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晚服1丸,噙化。适用于肝郁气滞证。

(7)消瘿散:全蝎(去头足)、猪羊靥(炙枯)各30枚,白矾15g。上药共研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饴米糖拌吞,或茶送服。适用于气瘿夹有结块者。

(8)牛蒡子500g,用水1.5L煮至一半,分3次服,或水泛为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各种证型。

(9)昆布15~18g,全蝎1只,昆布煎汤去渣,全蝎焙焦研末,昆布汤下全蝎末,每晨1次,连服10余日。适用于本病各种证型。

2.脾虚痰湿证:颈粗瘿肿,瘿部结节,伴见神呆嗜睡,胸闷纳少,肢软乏力。舌红,苔白腻,脉濡。治宜健脾除湿,化痰软坚。

基本处方海藻玉壶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海藻、昆布、海带、半夏、连翘、象贝母、当归、党参、白术、茯苓各12g,陈皮、夏枯草、龟板、丹参各10g,甘草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昆布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脾虚痰湿者。

(2)消瘿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饭前服用。适用于脾虚痰湿者。

(3)小金丹:每次1粒,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各种证型。(4)海夏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本病各种证型。(5)羊靥(猪靥亦可)1枚,去脂,酒浸炙熟,含之咽汁,每日1枚,7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本病各证型。

(6)五倍子不拘多少,放入砂锅内炒黄,冷却后研成末,晚上睡觉前用米醋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次晨洗,7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本病各证型。

(7)中药离子透入法:处方:威灵仙30g,冰片10g,当归20g,红花15g,川芎15g,丹参15g。电透器械用四川无线电厂(JJ)多用诊疗机电透组,电源为9伏。方法:上药以75%酒精1.5L浸泡5日,过滤即成。电透时以小棉球蘸取浸液夹于两极铜夹上。然后在水冲、合谷、太渊、足三里、人迎、天应穴电透。一般5~20分钟左右。1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本病各证型。

警示

1.食用碘化盐,特别在本病流行地区,尤需推广食用加碘盐。

2.多食海产品及其他高含碘食物。

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抑郁。

4.单纯性甲状腺肿出现压迫症状,气急痰鸣等,及时就诊急救。

§§§第二节甲状腺腺瘤或囊肿

甲状腺腺瘤是甲状腺良性肿瘤之一,以颈前甲状腺可扪及肿块、质地柔软或坚实、表面光滑、按之不痛为特征。其病因不明,可能发生的因素与甲状腺癌相同。本病相当于中医“肉瘿”范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女性。

诊断要点

1.好发于20~40岁女性。

2.甲状腺内的单发结节,质地柔韧,随吞咽上下活动。3.B超、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颈前无痛性肿块,质地柔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为主症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发病与气滞、痰凝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以理气解郁、化痰软坚为大法。

本病外治可用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之品外敷,但最主要的方法是手术治疗。

处方

气滞痰凝证:结喉正中附近单个瘿肿,圆形或卵圆形、随吞咽上下移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基本处方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郁金、夏枯草、半夏、玄参各12g,象贝母、海浮石各10g,黄药子、陈皮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疏肝散结汤:海藻、赤白芍、郁金、夏枯草、茯苓、白芥子、昆布各15g,陈皮、法半夏各12g,柴胡、香附各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滞痰凝者。

(2)海藻丸、小金片、甲瘤丸、消瘿丸,任选1种,内服。

(3)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陈皮、法半夏、夏枯草、海藻、昆布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虚肝郁者。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腹胀纳呆者,加山楂、木香;浮肿明显者,加猪苓、茯苓、泽泻。

(4)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夏枯草、栀子、生地黄、赤芍、牡丹皮、黄芩、海藻、昆布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郁蕴热者。伴头昏目眩者,加菊花、枸杞子;伴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伴胸闷烦躁、乳房胀痛者,加柴胡、香附;伴心悸、手抖者,加珍珠母、钩藤。

(5)活血散瘿汤加减:当归、陈皮、川芎、红花、牡丹皮、赤芍各6g,海藻、昆布、山慈菇、法半夏各10g,乳香、没药各5g,三棱、莪术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痰瘀凝结者。B超提示甲状腺腺瘤囊化者,可加入穿山甲、皂角刺。

(6)消瘿片:每次4~6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各个证型。

(7)小金丹:每次1~2粒,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痰瘀互结、气滞痰凝证。(8)夏枯草膏:每次15ml,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郁蕴热证。(9)夏枯草30g,红枣10枚,煎汤代茶。另天龙3条,烘干研末,分3次吞服。适用于本病各个证型。

(10)黄药子300g捣碎加65度白酒1.5L,装坛内封固,用糠火围烧4小时后,将坛放入水中浸1周,过滤。每次10ml,每2小时1次,每日6~7次。适用于本病各证型。

(11)消核膏:贴敷于局部。适用于本病各证型。

(12)消瘿膏:用生半夏、黄药子、川芎等药材加工成膏,将膏涂于纱布,外敷患处,再以胶布固定,隔日换药。适用于本病各证型。

警示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减少郁怒。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3.平素可进食海带、海藻等。

§§§第三节急性甲状腺炎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甲状腺化脓性感染。其感染途径可经血行、淋巴或邻近组织的化脓性病灶侵入甲状腺。以起病急,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腺体肿胀为特征。目前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相当于中医“瘿痈”病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诊断要点

1.有口腔或颈部化脓性感染或甲状腺注射或抽吸检查史。

2.起病急骤,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3.甲状腺表面皮肤红、肿、热、痛,腺体肿胀,边缘不清,疼痛向耳、枕部放射,或者局部出现硬性肿块,压痛明显,病情进一步发展至脓肿形成时,局部触诊有波动感。

4.白细胞计数升高,核左移。

5.甲状腺核素显像炎症部位放射性稀疏。

6.痊愈后一般无后遗症。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突发寒战,发热、甲状腺部位红、肿、热、痛为主证的甲状腺急性化脓性感染。发病与肝胃郁热,火毒上壅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以疏肝清胃,解毒消肿为基本治则,但其中又有风热上壅,正虚毒盛者,故又需拟疏风清热或和营清热为法。

外治早期宜箍毒消肿,脓肿成熟时及时切开排脓。

处方

1.肝胃郁热证:发病急速,突然寒战发热,颈前结喉两侧红肿灼痛,掣引耳后枕部,进食吞咽活动时疼痛加重,甚者声音嘶哑,咳嗽气促,吞咽困难,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宜清肝泄胃,解毒消肿。

基本处方普济消毒饮加减。板蓝根30g,连翘、黄芩各15g,玄参12g,马勃、僵蚕、桔梗、青果、陈皮各10g,薄荷、生甘草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解毒清热汤加减:大青叶、蒲公英、野菊花各30g,紫花地丁、花粉各15g,赤芍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胃郁热者。

(2)穿心莲片:每次4片,每日4次,口服。或双黄连粉针剂,1~3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肝胃郁热者。

(3)普济消毒饮加减:柴胡、陈皮、桔梗各5g,连翘、玄参、板蓝根各20g,黄连、黄芩、僵蚕各10g,生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胃郁热者。

(4)消毒犀角饮加减:牛蒡子、黄芩各10g,犀角15g,防风、荆芥各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胃郁热者。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持续高热、局部有跳痛者,加皂角刺、穿山甲;小便黄赤者,加泽泻、车前子。

(5)新鲜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各适量,捣烂连渣外敷患处。适用于本病初起皮肤红热者。

(6)朴硝100g,开水溶化后在肿块处作湿热敷。适用于本病初起皮肤红热者。

(7)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患处。适用于本病初起皮肤红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