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47454600000037

第37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3)

(2)疱疹汤:板蓝根20g,大青叶15g,苡仁30g,土茯苓20g,柴胡12g,蛇舌草20g,黄柏12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热毒内蕴者。

3.肝肾阴虚证:疱疹反复发作,疱液少,破溃后创面干燥,或少许脓液,伴头昏耳鸣,腰酸膝软,心烦寐少,咽干渴饮。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基本处方熟地黄240g,山茱萸(去核)、山药各120g,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90g,黄柏、知母各60g。上药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

备选处方

养阴清热方:柴胡12g,北黄芪、土茯苓各15g,知母、黄柏各10g,熟地、泽泻、赤芍各12g,苡仁30g,虎杖12g,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外治

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取10~15g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石炭酸1ml,临用时摇匀,每日4~5次,以棉花蘸药汁搽患处。

警示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复发。

§§§第三十三节艾滋病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本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及经血液这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与中医学中的“瘟疫”、“瘟毒”、“虚劳”、“阴阳易”、“瘰疬”、“癥积”等有关,但不能完全等同。

诊断要点

临床可出现发热、消瘦、盗汗、困倦、纳呆、腹泻、发斑、出血、昏迷、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发卡氏肉瘤等症状。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同性恋及吸毒者。

辨治原则

多为虚证,需辨脏腑之间的主次兼夹。实证者痰闭心窍者多。

处方

1.气阴两虚证:此型见于最初艾滋病病毒感染无症状期,患者时有低热,乏力、消瘦,口干咽燥,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祛邪。

基本处方人参5~10g,当归、山药(酒炒)各10g,熟地20g,陈皮、炙甘草各5g,升麻3g(火浮于上者,去此不用),柴胡5g,生姜3片。每日1剂,加水煎服。

2.气虚血瘀证:症见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白,饮食不香,并见四肢、躯干部出现多发性肿瘤,瘤色紫暗,易于出血,淋巴结肿大。舌暗淡,脉沉细无力。治宜补气化瘀,活血清热。

基本处方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马钱子(制)各45g,制乳香、制没药、当归身各22.5g,麝香9g,香墨炭3~6g。上药共研为细末,糯米粉打糊为丸,芡实大。每次1丸,每日2次。

备选处方

补阳还五汤:黄芪60g,当归尾、赤芍各6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以本方组成的中成药有补阳还五冲剂、补阳还五口服液。用于气虚血瘀者。

3.肺肾阴虚证:此型多见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或早、中期患者,尤以卡氏肺炎、肺结核较多见。症见发热,干咳无痰,或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气短胸痛,动则喘促,全身乏力,消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盗汗潮热,神疲腰酸,周身可出现淡红色皮疹,伴轻度瘙痒。舌质红,少苔,脉沉细小数。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化痰。

基本处方生地黄6g,熟地黄9g,麦冬5g,百合、芍药(炒)、当归、贝母、生甘草各3g,玄参、桔梗各2g。每日1剂,加水煎服。以本方组成的中成药有百合固金丸、百合固金颗粒剂。

备选处方

(1)麦门冬汤:麦门冬35g,半夏、人参各5g,甘草3g,粳米5g,大枣4枚。每日1剂,加水煎服。

(2)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9g。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9g,每日2~3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也可加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以本方组成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口服液。用于肺肾阴虚者。

4.脾胃虚损证:症见腹泻久治不愈,腹泻呈稀水状,少数夹有脓血或黏液,里急后重不明显,常伴有腹痛。并见发热、消瘦、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腹胀腹鸣、口腔黏膜及舌部疼痛及有白斑,或有白色块状物(鹅口疮)。舌质淡,苔黄腻或白腻、花剥,脉濡细。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基本处方黄芪15g,甘草(炙)5g,人参、当归(酒焙干或晒干)各10g,橘皮6g,升麻、柴胡各3g,白术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以本方组成的中成药有补中益气合剂、补中益气片、补中益气丸。

备选处方

(1)柴胡12g,黄芩、人参各9g,甘草(炙)6g,生姜(切)9g,大枣4枚,半夏9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脾胃虚损者。

(2)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麸炒)各8g,陈皮10g,炙甘草5g,茯苓6g,生姜5片,大枣5枚。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脾胃虚损者。

(3)真人养脏汤:白芍药48g,当归、人参、白术(焙)各18g,肉豆蔻15g,肉桂、甘草(炙)各24g,木香42g,诃子(去核)36g,罂粟壳(蜜炙)108g。为粗末,每次6g,水煎饭前服。亦可加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用于脾胃虚损者。

(4)参苓白术散: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炒)、山药各1000g,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g,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500g。为细末,每次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或为丸剂吞服。也可加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用于脾胃虚损者。

5.脾肾两亏证:症见发热或低热缠绵、形体极度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气促、头晕目眩、腰膝酸痛、食欲不振、恶心或呢逆频作、腹泻剧烈或五更泄泻,腹痛肢冷、盗汗、口干、毛发枯槁易脱落、爪甲苍白、皮肤瘙痒,或有鹅口疮。舌红无苔,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细数。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基本处方干地黄240g,薯蓣、山萸肉各120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0g,桂枝、附子各30g。为末,炼蜜为小丸,每次6~9g,每日1~2次,开水或淡盐水送下。也可加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以本方组成的中成药有八味地黄口服液和八味地黄冲剂。

备选处方

(1)四神丸:肉豆蔻60g,补骨脂120g,五味子60g,吴茱萸30g。为细末。水适量,姜240g,枣100枚同煮,待枣熟时,去姜取枣肉,和末为丸,每次9~12g,临睡时淡盐水或白开水送下。亦可加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以本方组成的中成药有四神片。用于脾肾两亏者。

(2)右归丸:大怀熟地240g,山药(炒)120g,山茱萸(微炒)90g,枸杞(微炒)、鹿角胶(炒)、菟丝子各120g,当归90g,杜仲(姜汁炒)120g,肉桂60~120g,制附子60~180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脾肾两亏者。

(3)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0g。上药捣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12g,开水送下,或加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用于脾肾两亏者。

6.窍闭痰蒙证:此型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常可在数日内死亡。症见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或神昏谵语、项强惊厥、四肢抽搐;或伴癫痫或呈痴呆状;或因周围神经损害,有肢体疼痛、行动困难等。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化痰、熄风开窍。

基本处方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山栀子、朱砂各30g,梅片、麝香各7.5g,珍珠15g,金箔衣。共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g,金箔为衣(现有不用者),每次1丸。以本方组成的中成药有安宫牛黄片、安宫牛黄散、安宫牛黄注射液等。

备选处方

(1)紫雪丹: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g,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各500g,甘草(炒)240g,朴硝5000g,硝石930g,麝香38g,朱砂90g,黄金3000g,丁香30g。制成散剂,每次0.9~1.5g,每日1~2次,冷开水调下。以本方组成的中成药还有紫雪口服液。

(2)钩藤饮:钩藤、人参、犀角、天麻各10g,全蝎5个,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用于窍闭痰蒙者。

警示

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的方法和药物,其基本方法有抗HIV药物的治疗,增强免疫功能,对条件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