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113

第113章 阴消阳长贺冬至

冬至是我国历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许多礼仪活动进行庆祝,表达在这个吉日中的喜悦心情。

冬至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的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了出来,可以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之所以叫“冬至”,是因为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也正因此,《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即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日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所以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于是,冬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节日。“冬至”还有一些别名,如“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在古代,冬至节非常重要,人们一直是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祭天祭先祖

周朝时期,先民们把“冬至”看做一年的岁首,“冬至日”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典礼,在《周礼》中也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天仪式。不仅如此,冬至日还要举行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参加的朝会。

汉代则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名为“贺冬”的祝贺仪式,同时按照惯例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即在这一天,朝廷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也非常重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祭祀先祖。

到了明清,祭天祭祀先祖的礼仪活动仍然被沿袭下来,并且增加了进献馄饨的礼俗。即民间所谓的“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吃饺子

冬至节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增加了许多独特的食俗,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在我国北方主要是吃饺子,有谚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关于冬至吃饺子的起源,传说女娲造人的时候,一年到头不停地做。结果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女娲就在每个黄土人的耳朵上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使他们的耳朵没被冻掉。以后,每到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此外,冬至吃饺子还传说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履长”与“隆师”

在冬至节礼俗中,比较有特色的还有“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其是儿媳要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之所以有这个习俗,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用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所谓“隆师”,就是学生在冬至这天向老师表达敬意。在古代,冬至节里教书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再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除了以上习俗外,民间还有唱“九九歌”和绘“九九消寒图”的娱乐习俗。

延伸阅读

冬至民间的“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记录进九以后的天气阴晴的,目的是预测来年年成的丰与欠。“消寒图”的形式非常多。一般是在纸上画成九栏,每栏绘成九枚铜钱,一钱代表一天,旁边标明日期,这样正好九九八十一天。每天用毛笔根据“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进行涂抹。当然,有的文人雅士则画九枝白梅,每枝九朵,每朵代表一天,称为“雅图”。根据阴晴雨雪,每天染一朵。有的“消寒图”上还标有《九九歌》,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阳坡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无凌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