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23

第23章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完全是一个积极的方针

通过传达和学习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我体会到,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注:1979年4月),今后三年经济工作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真想高速度的方针,不是假想高速度的方针;是鼓劲的方针,不是泄气的方针;是前进的方针,不是后退的方针;是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充满胜利信心的方针,不是悲观失望的方针。总之是积极的方针,不是消极的方针。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把国民经济纳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发展的轨道。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回顾苏联经济工作经验教训,讲了一段很深刻的话:“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生活中有客观规律性的存在,并宣告能‘创造’经济规律,‘改造’经济规律。结果会怎么样呢?这就会使我们陷身在混乱和偶然性的王国,使我们处在奴隶似的依赖于这些偶然性的地位,使我们不仅失去了解事情的可能性,而且简直无法在这偶然性的混乱中找出头绪来。”并且说:“我们就会听凭那班不理解和不考虑客观规律性而决心‘消灭’经济规律和‘创造’新规律的‘经济’冒险主义者任意摆布。”中共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就是要使我们的经济工作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达到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目的。

第一,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关键。调整是要把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改变过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符合客观比例关系的要求。比例失调使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浪费,在比例失调情况下,某一种生产品数量,在一定时期,表面上看发展很快,出现“高速度”,但这是暂时的,也是挤掉了其他生产,结果还是快不了,甚至要大倒退,使社会生产力遭受很大的破坏,所以比例失调的片面发展,是假高速度。只有按比例,平衡发展,使人力、物力、财力最大节约,最充分合理地利用,能发挥出最优的经济效果。这次调整把农业、轻纺、燃料动力三个短线拉长,把基建、钢铁、现有35万个工业企业三个长线缩短。基本战线过长,占用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就不能及时地为国家提供生产能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腾出物力、财力、人力加强短线,发展短线,保证那些有利于调整比例关系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急需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按时投入生产。根据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的可能,调整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把一些产品没有销路和质量差、消耗高的企业坚决停下来,使那些产品为社会所急需、质量好、消耗低的企业尽可能吃饱,开足马力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相互协调,按比例发展,才能达到持久的真正的高速度。

第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管理包括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各个生产部门的管理,对社会生产总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这种管理表现为计划生产、组织劳动、指挥和协调各个生产环节的活动等一系列的职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华国锋主席讲话中指出:“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弊病很多,妨碍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职工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妨碍生产力的更快发展,非改不可。”所以,在改革中,克服这些弊病,排除这些障碍,就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第三,整顿现有企业,就会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作用,是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要基地。华国锋主席讲话中指出:“大量的事实证明,把现有企业的整顿工作搞好了,把挖潜、革新和改造工作搞好了,就能够出速度,能够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企业班子队伍以及管理造成了很大混乱,通过整顿,使每个企业都能够有一个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有一套以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制度,这样使企业的各项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本企业和本行业的历史最高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全面的高速度的发展。

第四,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混乱,科学技术落后,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生产技术与经济管理从来就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生产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总会在管理上带来相应的变化,而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推动生产技术进一步的前进。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所以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本身就是国民经济高水平高速度发展的标志。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懂得现代化管理的人才。没有这样的人才,即使有了先进技术,有了新的机器装备,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华国锋主席号召我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和经济战线上的同志,要努力学技术、学业务,逐步地使自己成为内行。在三年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把企业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普遍进行轮训,并且把职工的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切切实实地开展起来。”这是充分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为了创造一个稳固的、协调的、高效率的经济基础,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不能低估,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像一个拐脚一样,七倒八歪的怎么能跑步呢?更谈不上跑得快了,硬要跑也必然会摔跤的。第一,调整是为了按客观经济规律,为了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调整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管理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整顿是为了克服混乱,发挥企业潜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劳动生产率水平,只有按比例,才能高速度。第二,调整是为了四个现代化有一个稳固的、协调的、高效率的经济基础,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之路的前提。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严重性不能低估,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情况下,没有一个稳固的、协调的高效率经济基础,如何能起跑呢?即使勉强起跑也是不持久的、不全面的。第三,调整是历史经验的运用和发展。三年恢复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1 .1%,其中工业增长34 .8%,农业14 .11%,国民收入增长19 .3%。“一五”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 .9%,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4.5%,国民收入增长8.9%。这两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是比较按比例的,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按比例就有高速度,这是一个重要历史经验。

“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值年平均增长0.6%,其中工业增长3 .8%,农业下降4 .3%,国民收入下降3 .9%。这就是1958年“大跃进”,实际上来了个大冒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平衡关系被打乱了,“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对国民经济按比例平衡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使我们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当然也有苏联撤走专家和自然灾害的原因)。1961年出现了重工业大倒退,钢从1800万吨降到800万吨,1962年下降到700万吨,职工数1957年2450万人,1960年猛增到5000万人,1961年精减1000万人。“大跃进”来了个大冒进,破坏比例关系,结果被迫大倒退,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严厉惩罚,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通过三年调整国民经济。1963—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5 .7%,其中工业增长17 .9%,农业增长11.1%,国民收入增长14 .5%,1966年继续上升。调整结果出现高速度发展,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邓小平同志说:“在经济比例失调的条件下,下决心进行必要的正确的调整,是我们的经济走向正常的、稳定的发展的前提。”(《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6页)我们还要看到,这次调整和上次调整有不同的特点:一是调整基础不同。上次是在大破坏基础上调整的,这次是在大破坏后经过两年的恢复和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基础上调整。二是调整内容和目标不同。上次调整为了克服困难,这次调整为了改革,建立一个适应四个现代化要求的适应高速度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以其达到高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三是调整方法不同。上次调整被迫退够,全面下马,这次调整是有下有上,有退有进,在前进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边调整边前进。短线拉长、长线缩短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发展。

(此文系1979年7月在浙江省宣传系统干部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