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先争优好组织
47560800000057

第57章 创先争优增活力服务三农促发展

第57章 创先争优增活力服务三农促发展——西和县何坝镇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组织点评〕

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作用,为农民群众的增收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主渠道,西和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党支部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继续创先进、争优秀,把西和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产、供、销基地,为群众的增收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西和县何坝镇党委

近年来,西和县不断发展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最大化。2006年,为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导和服务,西和县何坝镇党委在何坝镇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适时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服务保障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了西和县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加工系列化、品质标准化发展进度,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

建章立制促进规范建设

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有党员7人,入社会员1200多人。党支部成立以来,积极帮助合作社建立规章制度,制订发展规划,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科学化管理。一是制定章程,规范办社。建立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成员大会工作、执行监事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等内部运行规则,编制了《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示范点三年发展规划(2010年至2012年)》,并设财务部、农资部、营销部、科技信息部为社员提供资金、技术、物资、信息、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高效运行。在抓管理上,从实际出发,创新生产管理方式,建立了“合作社 生产基地 农户”的紧密的企业化生产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合作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水平。二是明确目标,科学生产。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将马铃薯发展成为全县特色主导产业的战略要求,合作社党支部明确提出以建设全市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良种示范基地为目标,组建农机化服务队、培训实习基地、储藏窖群和马铃薯交易市场,争取实现产业基地与市场的对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示范基地实行土地整合、机耕、机种、机收,实现现代化繁育和示范基地。马铃薯一级脱毒种薯严格按照国家马铃薯一、二级脱毒种薯繁育标准、NY/T1212-2006《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程》,打造好知名品牌。

创先争优充分发挥作用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党支部以支持和帮助合作社提高协调服务水平、组织引导社员尤其是党员社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目的,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实现了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和保障作用。积极开展“四统一”服务,充分发挥支部的龙头作用。一是统一供应种子。合作社党支部统一在定西马铃薯种源基地选种、装袋、装车、押运、卸货、倒袋,每年为全县农户供应优质良种250万斤,推进了全县马铃薯的品种改良,使全县马铃薯增产1500万斤,增收近2000万元。二是统一供应农资。农药、化肥、薄膜等生产资料在征求农户同意的前提下由党支部统一购买供应,既方便了农户,保证了质量,还为每户种植户每亩节约种植成本40~50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先后印制“马铃薯种植要点”技术资料3000多册,指导群众科学种田,利用科技学校培训技术骨干500多名,7名党员主动担任义务技术指导员身临一线进行技术指导200多场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于田间管理科学,全县马铃薯种植连年增产增收,广大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四是统一保护价回收。党支部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一方面与农户签协议,按照市场行情,制定保护价收购措施。另一方面积极拓宽马铃薯销售渠道,先后与甘肃农科院,河南、陕西、兰州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销售合同,彻底改变了农民群众种植马铃薯无销路、无市场保障的难题。同时,党支部多方筹资120多万元扩建万吨马铃薯储藏窖一处,对马铃薯进行分级、包装、冷藏,反季节销售,使马铃薯价格由1元/公斤左右增至2元/公斤,每亩增收约1000元,有效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导作用。坚持新技术党员先学、新品种党员先试、生产风险党员先承担,取得成效后再向社员推广,为社员带头探路。同时,注重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即把社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或种植大户,把社员中的技术骨干或种植大户培养成党员,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去年在社员中发展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整合资源实现科学发展

在何坝镇党委的指导下,农民合作社党支部利用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积极整合各种生产资源,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的马铃薯产业种植体系,实现了专业合作社的科学发展。一是整合生产要素。打破村域界限,在麦川、刘集、黄江、范寨、李宋、强沟、北沟、草坪等临边村建成一级良种扩繁基地,扩种面积1700多亩,通过土地流转在麦川坝区建成500座良种繁育网棚,在王化沟建成万亩马铃薯丰产基地,实现了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联合。二是规模经营发展。租赁当地及周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马铃薯良种繁育,并在土地流转农户中每户招收一名季节性临时工,使土地流转户半工半农,既获得了土地出让的收益,又能靠务工得到收益。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1000多农户增收,实现了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互利双赢。

获奖情况

2007年,被陇南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陇南市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陇南市科普惠农示范工程马铃薯示范园区”称号。

2008年,被陇南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称号。

2009年,被陇南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纪念建国60周年陇南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被陇南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