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18

第18章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发展(16)

马克思发挥了《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观点,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马克思分析了现代资产阶级产生的必然性,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即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产物,资产阶级取代封建主而成为现代统治阶级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革命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资产阶级使人类的文明从“自然文明”走向“社会文明”;虽然马克思常用的概念是自然联系和社会联系,但从马克思对自然联系和社会联系问题所进行的具体分析来看,实际上,马克思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以“自然”为主联系和以“社会”为主的联系分别表征的是人类的自然文明阶段和社会文明阶段。自然联系和社会联系的观点始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之间的差异所作的对比分析。(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3页;《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道:“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之前,人类一直处于自然联系之中,这种自然联系表现为血缘和家庭、宗法为基础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只有到了商品经济社会,人类才真正开始了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才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自然联系。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275页)后来在经济学手稿中多次讨论了自然联系和社会联系问题。例如,“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人的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狭隘人群的附属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页)马克思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之前的历史时代,人的自然联系占主导地位,表现为对以血缘为主的共同体的无法摆脱的依赖,完全依附于这个共同体而成为其附属物。“在土地所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在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页)马克思明确认为真正的社会联系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而社会联系是由“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所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因此“人的依赖关系”体现的主要是人的自然联系。而“物的依赖关系”体现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因为个人开始了摆脱共同体的自然束缚而逐渐发展他的独立性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这种物的关系就是人们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论道:“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化的、他们互相间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马克思分析指出:“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这种物的联系”就是人的社会联系,是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如果把这种单纯物的联系理解为自然发生的、同个性的自然(与反思的知识和意志相反)不可分割的、而且是个性内在的联系,那就是荒谬的。这种联系是各个人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112页)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使乡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资产阶级使地域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走向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资产阶级炸毁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从而使得“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但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接下来,马克思就分析了无产阶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使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他们的地方性的斗争将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1页。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才能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坚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马克思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部分阐述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共产党人的性质,即共产党人始终是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代表。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都应成为无产阶级的最先进代表。马克思说道:“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也就是说共产党人的理论不是从思想原则出发,不是从所谓的先验的东西出发,而是从现有的阶级斗争的历史运动出发,它就是这种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表达。共产党人的任务和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私有制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其他私有制已经被资本消灭了。“消灭私有制”,这是马克思对自己的解放理论的最简洁最经典的概括。但只有弄清楚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才有可能理解这一点,包括私有制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能否消灭私有制?谁去消灭私有制?怎样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之后,取代私有制的是什么?消灭私有制的目的是什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