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30

第30章 生产力与人的解放(1)

生产力范畴和生产关系范畴是唯物史观理论中的核心范畴,对它们的理解决定着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本章讨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下一章讨论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

§§§第一节生产力的基本含义

一、对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几种主要观点的简析

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于生产力内涵及其构成基本承袭了如下的说法:“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三个要素所构成。”肖前,李秀林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4、85页。对此,林剑教授认为这种理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这种界说一方面将生产力指认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三者之中并通过三者体现出来,”而“劳动对象本身并不构成人的能力的一个内在因素”。“其二,将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的三要素直接地视为生产力的三要素,不仅在思维逻辑运行的规则上缺乏令人信服的自足性,给人们一种牵强附会之嫌,而且将人们的生产力所指向的劳动对象,纳入到生产力本身,会不会导致一种难以圆融的自相矛盾”。“其三,在要素论的维度中,劳动力相对于其他两个因素无论具有多么高的地位与多么大的重要性,人的主体地位仍然被消解了”。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是指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作这样的解读会不会“导致人相对于生产力的主体地位的消解呢?”林剑教授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他分析道:“如果对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诉诸一种纯客体、直观的思维方式的理解的话,确实会如此。但若循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路,对上述物质性的存在诉诸实践的理解,则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不是天然存在的,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才生成的,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它们虽然具有物化的外观,但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林剑:《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第29—32页。

西方学者也倾向于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论来解读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比如,哈贝马斯就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1)介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量,即生产者;(2)技术意义上有用的知识;(3)组织性知识。[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哈贝马斯侧重于从劳动者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威廉姆·肖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一书中也基本遵循这种逻辑模式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作了较为详尽分析,但他不同意把劳动者看成是生产力的要素。他指出:“生产力就是生产过程中那些既是基本的,又是本质的要素。……任何劳动过程都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这些要素将被认为构成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力。”[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0页。他认为不能把人理解为是生产力的要素,作为劳动力才是生产力的要素。在他看来,“劳动力是一种生产力,而劳动则不是”。因为“劳动力通过历史的过程为生产力提供连续性。人类的生产工具可以提供一种化石,它们能揭示人类不断发展的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各个不同阶段,但正是劳动力为这些化石提供了联系。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主题,而劳动力的发展,是这个主题的中心,因而也是历史的联惯性的中心。因此,把劳动力从‘生产力’中排除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8—19页。这种观点,我国学者可能不苟同,在他们看来劳动力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自然涵盖了劳动力,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能力的劳动者还能称作劳动者吗?但威廉姆·肖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虽然人是劳动力的承担者,但是属于生产力的是劳动力,而不是人。尽管事实上只有通过人,劳动力才进入生产过程。人不仅仅是劳动力,他们还处在生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虽然他们只是由于生产才能够生存)。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指控资本主义把工人变成资本的单纯的附属物,对于资本来说,他们纯粹作为劳动力而生存。”[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9页。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具体分析将在下面进行,但当他认为科学和协作是生产力的要素时,[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22—26页。这还是符合马克思的观点的。

其实,目前这些持生产力要素论的,无论怎样解读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其关键性的错误在于它篡改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过程的要素理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一个人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页。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页。在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类教科书中,也没有遵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提法,不知为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的错误。

显然地,不仅劳动者和劳动本身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且劳动力和劳动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5页。我们以马克思所举“劳动者纺纱,产品就是纺成品”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有劳动者,但没有劳动者的活动即劳动,劳动资料也不能加工劳动对象。所以先是有纺纱的劳动活动,然后才有活动的结果纺成品。这里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只有劳动本身才是生产要素。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劳动并不是工人本身,仅仅这一点就会打开人们的眼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对资本来说,工人不是生产条件,而只有劳动才是生产条件。如果资本能够让机器或者让水、空气去从事劳动,那就更好。而且资本占有都不是工人,而是他的劳动,不是直接地占有,而是通过交换来占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1—492页。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不是生产条件,即不是生产要素,劳动力照样不是生产条件,即不是生产要素,只有劳动本身才是生产要素。如果劳动本身能够被机器所取代,那还需要什么工人,什么劳动力。至于劳动的承担者是劳动者本身还是机器,那是另外一回事。而劳动力不是生产过程的要素,但是,当威廉姆·肖说劳动力是生产力时是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在人类历史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劳动者是劳动的唯一承担者,但自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人的劳动正逐步被机器取代,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可以看到人创造的生产工具依次代替了人手、双脚、双肩等等的活动,然后再是人脑的活动,最后发展的结果将是这些生产工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全智能化的生产体系,这样的生产体系将会彻底代替人本身的活动。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畅想了未来的社会生产,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在生产完全自动化的条件下,“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中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业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人的劳动终究有一天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何况是人本身呢?尽管到目前为止人是劳动的承担者,但马克思认为这将会成为历史。而如今的机器生产体系发展趋势已经证明马克思是正确的。上一章我们论述了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基础,如果人始终是劳动过程的必然要素,那何谈人的解放呢?

由此可见,人们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的理解还存在诸多不尽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地方,需要按照马克思本意去重新解读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本质是什么,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等等问题。

二、马克思对生产力范畴的基本分析

马克思的确没有对生产力概念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对每一生产力概念的运用似乎需根据具体的语境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其真实的含义。这样一来,在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吹毛求疵的抱怨。威廉姆·肖反对这种简单的抱怨,他说:“抱怨马克思没有为我们清楚地概括他的观点(而他的支持者们为此替他作过许多辩解),是一种颇为流行的风气。虽然马克思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地灵活运用他的观点,但是这一点却是被大大地夸张了。”他主张通过努力研究以尽可能地“使马克思的思想在理论上前后一致、彼此连贯。”[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9页。但他也没有给我们指出一条比较好的出路或者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循着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理路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以求最大可能的准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

首先,从人的活动本身即相对于活动的结果的活的活动来讲,生产力是人的一种活的劳动,正在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活的生产力。

马克思最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了生产力是人的活动的思想。在分析了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之后,他把人的五种生活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他人生命(人口)的生产以及社会关系的活动、意识活动归结为: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显然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他人生命(人口)的生产都称为生产力。因此,马克思明确主张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生产力。在谈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时,也明确地认为生产力就是人的活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林剑教授也赞同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生产力不是别的 ,生产力即是个人的行动或活动。”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第3—7页。这种理解肯定会招致一些人的反对,因为人们往往不是从人出发,从人的活动出发去理解生产力,而是试图反过来用生产力的物性来理解人本身和人的活动。实际上,我们如果不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的活动本身,就很难解释清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活动方面来理解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和做法,他在后来的经济学手稿中仍然坚持了这种主张。

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劳动本身才能创造财富,而劳动有活劳动和死劳动之分,但死劳动也是活劳动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是活劳动,是生产财富的一般力量,是增加财富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马克思没有直接用活的生产力这个概念,但用过“活劳动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这个概念,而且用过“死的生产力”这个概念。他写道:“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面去的技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从这段话中可知,机器是劳动的产物,是死劳动,也叫死的生产力,直接劳动是指“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即活劳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33页。,也就是活的生产力,也就是说,科学力量、协作和经验技巧必须借助于活的生产力才能运用于死的生产力即生产工具之上,从而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价值)。

从生产力的源泉上说,正在进行的劳动才是真正的生产力,是正在进行时的生产力,是正在创造财富的生产力,是人的各种潜在的生产能力现实化的过程。所以,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活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劳动作为生产力是包括在资本中的,劳动作为现实的劳动(不是作为可能的劳动),决不是和资本不同的生产工具,相反,只有它才使资本变成为生产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8页。这里的劳动作为生产力的劳动、作为现实的劳动是指活劳动,资本则是指死劳动,是劳动资料、是固定资本。在《资本论》中也贯彻了这一思想:“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能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9—60页。

其次,从人的活动的结果来看,生产力是指劳动资料,这主要是指生产工具,又称之为死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