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33

第33章 生产力与人的解放(4)

其次,资本生产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手段。马克思写道:“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72页。

最后,资本生产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智力资源。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72页。

(二)自然科学研究对象——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

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要么是从自然界客体去理解自然界,要么是从抽象的人即自我意识去理解自然界,二者都没有把自然界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而都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这个对象的本质。如果传统教科书中的自然科学观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它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那么其中蕴含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自然界的自然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8页。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因为自然界首先给劳动提供的加工生活资料的对象,没有加工对象,劳动将不能存在。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才能对自然进行占有,个人只有借助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够从事现实的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只有借助社会,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生存的基础。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存在物,拥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天赋和才能、欲望力和活动能力,能认识自己所需要的自然物,把自然物观念化,更为重要的是他能根据自身的尺度和自然物的尺度创造出全新的自然物,把自然人工化;同时人又是受动的存在物,受他的欲望、行动所指向的对象的制约和限制,他无法超越自然的限度而进行任意妄为的活动。人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因而他才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存在物,他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更在自己的物质活动中确证并表现自身,所以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自然界因为有了人,才有自然界的主体性的能动活动,人通过劳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社会,而人的社会就是人自己创造的属于人自己的自然界。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这样的自然界才是人的活动世界,而不是一种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界。人能够言说的自然界,能够指称的自然界,能够进行研究的自然界,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改造的自然界,都是与人建立了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自然界,才是社会的自然界。与人无关的自然界并不能构成人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从来没有超越自然,只是通过劳动方式在自然界这个舞台上不断地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而已;社会是人自己所构建的一种人为的自然;人的社会就是人所独有的自然,而人的自然就是人所独有的社会,二者是一个意思。因此,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可见马克思的自然观不同于以往的一切自然观,它认为自然界不是自然界的自然界,而是人的自然界,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超越了过去一切自然观而成为真正科学的自然观。

非马克思自然观中的科学事实或者客体通常被看做是与主体无关的纯自然现象、关系和过程;人所能够认识的自然对象的本质、过程、属性、规定性及其规律性的东西是自然对象自身固有的,纯粹是与人无关的东西,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制造出一个理论鸿沟:事实和价值之间的鸿沟。自从休谟提出了事实和价值的区分并在二者之间掘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之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就成了哲学的一道难解之题。多数西方哲学家认为从事实中无法推导出价值来,但也有些人认为这个鸿沟是可以消除的。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认为,“存在价值似乎与存在事实是一码事。因而实在归根到底是事实——价值或价值事实。”[美]马斯洛:《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载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27页。“在高峰体验中,‘是什么样’与‘应当怎么样’已合二为一,没有任何差异和矛盾。感知到的是什么,同时就应是什么。”[美]马斯洛:《谈谈高峰体验》,载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74页。这种价值与事实毫无分别的境界恐怕只有通过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才会达到,因而也没有解决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对立。

在我国,绝大部分学者都主张事实和价值是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活动。众所周知,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二元对立的鸿沟并不存在,否则人类将无法从事实践活动,因而它只表现为观念上的。但在理论上如何去科学地证明仍然存在着不足。如果把证明建立在对事实只作一种抽象的理解即把事实看成是与人无关的东西的前提条件下,那么迄今为止的一切证明都不可能是成功的。因为理论不彻底,所以不能说服人。价值恰恰就是发生在人与对象的关系之中,从与人无关的一个对象之中怎么可能推导出与人有关的价值来呢?!把“事实”理解为独立于人之外的某种东西,却硬生生地要它生出与人有关的“价值”来,从逻辑上讲必然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导致事实和价值的分裂的罪魁祸首是错误的自然观。

马克思的自然观为解决事实和价值的难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说“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对我们理解这个观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同时人则“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6页。因此,这意味着自然科学知识中关于自然物的性质、属性、功能等都是与人的需要的性质、属性以及内在蕴涵人所需要什么样的效用相关。事实不仅仅是关于纯粹自然界的事实,而且也是关于与人相对应的自然界的事实。人生活的事实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上生成的事实世界。这个事实才是我们所言说的事实,它是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事实,这个事实已经不是纯粹的关于自然界本身的事实,而是一种价值事实。正是因为这种事实一开始就具有人的因素,所以自然能够从事实之中推导出价值来。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科学是一门科学

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科学仅仅理解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但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马克思认为:“过去把它们暂时结合起来,不过是离奇的幻想。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缺少结合的能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马克思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关于人类的历史学“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仅仅把它看做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这种历史观是见物不见人,它“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因此,“只能在历史上看到政治历史事件,看到宗教的和一般的理论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3页。自然科学则从历史的视野中消失了,自然科学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科学的对象——自然界则“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东西,马克思说这样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因此,自然科学观中存在着抽象物质的倾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倾向。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马克思从来没有否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反对在自然界和自然科学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即反对把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看成是与人无关的东西。所以那种只是关于“自然界的自然界”的自然科学,而不是关于人的自然界的自然科学,尽管这种自然科学是由人类去认识自然界而获得的结果,但它只是属于传统的自然科学观,而非马克思的自然科学观。

马克思认为:“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90页。这里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要从人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活动需要出发,才是具体的,才是社会的,才是现实的。这里的自然界不是指可以脱离人的生活的自然界,而是指在人类社会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这样的自然界属于人类社会,因此,科学只有从人类社会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才是人的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科学。

人作为哲学对象是无法通过直观人自身去进行研究的,只有通过反观人的对象化的存在,才能让人看清楚他自己本来的面目。对象化的存在就是人反观自身的“镜子”。马克思说道:“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把它同人的本质联系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90页。人的心理学是指关于人的科学,即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过去,人们喜欢把人的那些创造物仅仅看成是一种对人有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人的本质力量来看待。而这与人的本质力量没有获得足够的发展有关。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因为,工业社会以前时代的那种“铜镜”是不能让人看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唯有用工业社会的这个“明镜”才能让人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只有在资本生产条件下,自然界才真正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实践对象、利用对象和价值活动对象,人才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普遍交往和普遍占有;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这本书才开始成型,人的本质力量才真正得以显露。马克思说如果不打开这本书,就是不用这面“明镜”去“照”自己,那就不可能有“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关于人的科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