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40

第40章 资本生产与人的解放(3)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构成,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长短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而一天只有24小时,且工人不能全部用来为资本家劳动,必须扣除以下时间:一是工人要有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二是工人还得有家庭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时间。“因此,工作日是在身体界限和社会界限之内变动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60页。可见,工作日的延长会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无产阶级的抵抗。因此,它的实际长短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和阶级斗争。实际工作日的趋势是在不断地缩短。

通过延长工作日的办法来榨取剩余价值的生产会受到限制,但这丝毫不能阻挡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和脚步。既然不能经常地通过绝对地延长工作日的办法来达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目的,那么只好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来达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目的。通过这种办法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不是指那种资本家人为地压低劳动力价值的办法,而是指可以实际地降低劳动力价值而达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3页。“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77页。可见,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得降低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怎样才能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呢?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此还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样就会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各种生产部门中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的。这些个别资本家为什么要去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呢?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与商品的个别价值之差。只有技术先进的企业才能使它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从而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所有的资本家都在追逐这种超额剩余价值,就会导致先进技术的普遍使用,从而最终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力受得到普遍提高。

资本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2页。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79页。这个绝对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支配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过程。

其二,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规律支配下,也迫使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不至于被市场淘汰。这是资本生产的外在动力。

由此可见,在资本生产的内外动力作用之下,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将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如此写道:“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二、资本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首先表现在劳动资料的巨大发展上。我们知道:“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没有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可说是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2页。马克思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了工艺学,从中发现了劳动资料发展的一般趋势。马克思已经预见了劳动资料必将智能化。从手工工具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应该归功于资本生产。

其次,资本实现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

在资本生产条件下,人与自然界的交往是日益普遍。资本生产存在着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地追求的动机,从而它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普遍地交换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和各种不同国家的产品;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9页。也就是说资本生产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联系的普遍占有。资本生产“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的体系,……因此,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卫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又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页。

只有在资本生产条件下,自然界才真正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实践对象、利用对象和价值活动对象。这种普遍性体现在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人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对自然界对象的把握、理解以及实际的占有。当然目前人类在自然界的必然性面前离认识上和实践活动上的真正自由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不太高、运用规律的能力不足以及人对自然界的价值观不十分恰当的情形下,人与自然界的普遍交往,就会打破原有的自然界秩序的和谐,从而滋生了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上。

与此同时,“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页。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全面支配着、占有着社会联系,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资本的发展史是不断趋向世界历史的过程,是普遍交往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是资本生产方式不断占领世界的过程。

再次,在资本生产条件下,生产过程机器体系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马克思说,“劳动资料经历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变化,它的最后形态是机器,或者更确切些说,是自动的机器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0页。人的活劳动和科学都成为机器体系的组成部分,而这一切都是由资本的力量造成的,“劳动的一切力量都转换为资本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6页。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发展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生产力要以自然力服从于社会智力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5页。这将为使人从物质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打下基础,使人能够实现劳动解放,马克思卓有远见地写道:“资本在这里──完全是无意地──使人的劳动,使力量的支出缩减到最低限度。这将有利于解放了的劳动,也是使劳动获得解放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6-97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人才克服了劳动条件的外在障碍,人才真正实现了自由自觉的活动,进行真正自由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6页。人才能够从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人才有闲暇时间去从事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最后,在资本生产条件下,人日益发展为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写道:资本生产“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9页。马克思极富预见性地认为:资本会层出不穷地创造各种新的生产部门,与日益扩大和广泛的生产体系相适应的是,资本同样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各种需要。而且“生产力──财富一般──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成了世界市场的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1页。人的活动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在资本生产条件下,人的活动结果表现为财富,马克思认为,如果抛掉狭隘的资本主义形式,财富就是在普遍交往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受、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财富表现为既是人对自然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的充分发展;财富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而财富的生产则是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9-480页。这种高度文明的人一定是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相当发展的新时代的人,他的心理、情感、道德充满了真正的人性,他的创造能力和享受能力极富个性和全面性。

三、资本生产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构,从而大大增加了人类的休闲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条件